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P3

  ..续本文上一页,使我能消除粗重烦恼和微细烦恼,求佛加持,增加智慧。有智慧就可辨善恶、是非、真伪、邪正。微细惑,指微细的烦恼。

  粗惑:就是见惑。指不明因果道理,事理不分,是见解上的错误。认为事件有始有终,人死了就没有了,事物是偶然、自然的,没有因果定律等等,这都属知见错误。以佛法来观察,世间上的很多学术、论调,在思想上错得很,引人入盲,就是走狭路、死路。

  思惑:尽管懂理,但不修行。遇事尽管明白,但偏偏要起烦恼。有些学佛人不实际用功修行,习气没除,没有得到受用,尽管懂得一些因果道理,但是一遇到具体事便生贪嗔痴,贪爱心、嗔恨心,都起来,就发无明火,不能忍耐等。

  见惑迷于理;思惑迷于事,即迷于事相,遇具体事忍不住起烦恼。

  尘沙惑:形容宇宙森罗万象,象尘沙那么多,对所有这些森罗万象不了解,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发生障碍,就有执著,有烦恼。

  具体来讲,见惑、思惑属烦恼障,尘沙惑属所知障。迷于中道之理为障中道之惑,即无明惑。分析起来,见惑属粗惑;思惑、尘沙惑、中道惑都叫住细惑,是很细的惑。我们学佛断烦恼,不但要断见惑,还要断思惑、尘沙惑、中道惑。能够证得三身四智就可以断粗惑、细惑。

  天台宗“一心三观”为:空、假、中。见空得般若,见一切幻有、假有得解脱,见中道、修中观就可断无明惑,得法身,所以因空得般若,因假得解脱,因中证法身。这是《法华经》讲的,所以天台宗《法华经》的思想与《楞严经》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在十方世界都能演教弘法。道场,即是讲道弘扬佛法之场,是修行的地方,也是弘法的地方。成佛后,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的道场,都可以讲经说法度众生。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指虚空。“舜若多性”指虚空之性。尽管虚空可销亡,地球可销亡,但是我的心不退转,不会动。什么心?“烁迦罗心”!“烁迦罗”为精进、坚固之义,“不动转”,代表很坚固的愿心。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愿力。阿难尊者的愿力也是来自地藏菩萨的愿力,都是一样的。大地虚空山河有尽,我的愿望却无尽。《地藏经》里讲到地藏菩萨救母亲,从他母亲口中以及他在地狱所见到的地狱众生现象,联想到大地众生苦,从而发心要报众生恩,由报母恩进一步扩大报众生恩,要孝众生,这是佛门的大孝。

  释迦牟尼佛也很孝顺,他父王在病中,他亲自送汤药,父亲死后还为其抬棺。母亲未得到度脱,还升入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整个《地藏经》都是这样,讲地藏菩萨的事迹,讲孝道、因果、供养、发愿、度生,冥阳两利。孝道是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儒家讲孝道,古圣先贤,以孝为本。有人认为出家人出了家什么都不要了,也不讲孝,殊不知这是错误的。出家人要报父母恩,不单是报父母恩,还要说法度众生,尽大孝,报众生恩,这个愿望更大。

  以上都是阿难的愿望。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赞扬三宝。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这是赞扬大乘三宝。释迦牟尼佛代表佛宝,是这部《楞严经》的本师、本尊。佛顶首楞严代表法宝,这部经是讲的《佛顶首楞严经》,是讲去妄归真、恢复真心的这么一部经。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就代表僧宝。

  为何这里提出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呢?是有其深意的。

  《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章,表修行方法,二十五位证得圆通的菩萨,从根门入手,前面讲的“一切事”(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二十五位菩萨从这些事相中,观察一切如幻如化,证得圆通。这中间有两位菩萨,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观世音菩萨修行从耳根入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起的作用是: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六根所缘之外境。

  观世音菩萨用功是从耳根着手,耳能闻,听外面的声音、广播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流水的声音,一切声音从耳根入,因为耳根有闻的作用、听的作用。但观音菩萨用功修行时,此能闻之耳不外观而内观,因外观易攀缘、追逐,内观就是直观闻性,闻性就是佛性。一切见闻觉知,都是真心发生的妙用,能内观闻性,不外观,不外闻,就可以直证真心,恢复真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由根入手,守根伏意,这样念佛就可证圆通。

  《楞严经》上文殊菩萨赞扬由闻入手,有首偈子: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趣三摩提,

  实从闻中入。

  我们世间上真正的佛法是从文字般若,由音声而悟道的。听后,反观闻性,可以恢复真如,所以观世音闻不外闻而反观闻性,由耳根入,可以断六结,就是六种烦恼、六种障碍,从而证得圆通。大势至菩萨守六根、伏意,保持正念,一心念佛,可证圆通。赞扬大势至菩萨的偈: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入三摩地,

  斯为第一。

  所以《楞严经》提到的修行方法,就是从根门入手,能够守六根,或者从每一根入手,可证圆通,达到六根互用,就有神通。

  “南无金刚藏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密教护主。密教分两部:金刚界和胎藏界。金刚界即金刚藏,或者叫金刚手,主要重智慧。胎藏界主要就是重理性,代表如来藏。“金刚藏菩萨”,指我们有智慧,就象金刚一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嘛!《楞严经》的密咒《楞严咒》,也是属于金刚界。

  所以这里的观音菩萨、金刚藏菩萨都是大乘三宝。释迦牟尼佛代表佛宝,其中也代表十方佛,首楞严代表法宝,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代表僧宝。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