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叁、關于阿難贊佛偈▪P3

  ..續本文上一頁,使我能消除粗重煩惱和微細煩惱,求佛加持,增加智慧。有智慧就可辨善惡、是非、真僞、邪正。微細惑,指微細的煩惱。

  粗惑:就是見惑。指不明因果道理,事理不分,是見解上的錯誤。認爲事件有始有終,人死了就沒有了,事物是偶然、自然的,沒有因果定律等等,這都屬知見錯誤。以佛法來觀察,世間上的很多學術、論調,在思想上錯得很,引人入盲,就是走狹路、死路。

  思惑:盡管懂理,但不修行。遇事盡管明白,但偏偏要起煩惱。有些學佛人不實際用功修行,習氣沒除,沒有得到受用,盡管懂得一些因果道理,但是一遇到具體事便生貪嗔癡,貪愛心、嗔恨心,都起來,就發無明火,不能忍耐等。

  見惑迷于理;思惑迷于事,即迷于事相,遇具體事忍不住起煩惱。

  塵沙惑:形容宇宙森羅萬象,象塵沙那麼多,對所有這些森羅萬象不了解,不明白這些道理就發生障礙,就有執著,有煩惱。

  具體來講,見惑、思惑屬煩惱障,塵沙惑屬所知障。迷于中道之理爲障中道之惑,即無明惑。分析起來,見惑屬粗惑;思惑、塵沙惑、中道惑都叫住細惑,是很細的惑。我們學佛斷煩惱,不但要斷見惑,還要斷思惑、塵沙惑、中道惑。能夠證得叁身四智就可以斷粗惑、細惑。

  天臺宗“一心叁觀”爲:空、假、中。見空得般若,見一切幻有、假有得解脫,見中道、修中觀就可斷無明惑,得法身,所以因空得般若,因假得解脫,因中證法身。這是《法華經》講的,所以天臺宗《法華經》的思想與《楞嚴經》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在十方世界都能演教弘法。道場,即是講道弘揚佛法之場,是修行的地方,也是弘法的地方。成佛後,十方世界都是我們的道場,都可以講經說法度衆生。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指虛空。“舜若多性”指虛空之性。盡管虛空可銷亡,地球可銷亡,但是我的心不退轉,不會動。什麼心?“爍迦羅心”!“爍迦羅”爲精進、堅固之義,“不動轉”,代表很堅固的願心。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菩薩的願力。阿難尊者的願力也是來自地藏菩薩的願力,都是一樣的。大地虛空山河有盡,我的願望卻無盡。《地藏經》裏講到地藏菩薩救母親,從他母親口中以及他在地獄所見到的地獄衆生現象,聯想到大地衆生苦,從而發心要報衆生恩,由報母恩進一步擴大報衆生恩,要孝衆生,這是佛門的大孝。

  釋迦牟尼佛也很孝順,他父王在病中,他親自送湯藥,父親死後還爲其擡棺。母親未得到度脫,還升入忉利天爲母親說法。整個《地藏經》都是這樣,講地藏菩薩的事迹,講孝道、因果、供養、發願、度生,冥陽兩利。孝道是人之根本,中國古代儒家講孝道,古聖先賢,以孝爲本。有人認爲出家人出了家什麼都不要了,也不講孝,殊不知這是錯誤的。出家人要報父母恩,不單是報父母恩,還要說法度衆生,盡大孝,報衆生恩,這個願望更大。

  以上都是阿難的願望。

  “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這是贊揚叁寶。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佛頂首楞嚴,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這是贊揚大乘叁寶。釋迦牟尼佛代表佛寶,是這部《楞嚴經》的本師、本尊。佛頂首楞嚴代表法寶,這部經是講的《佛頂首楞嚴經》,是講去妄歸真、恢複真心的這麼一部經。觀世音菩薩、金剛藏菩薩就代表僧寶。

  爲何這裏提出觀世音菩薩、金剛藏菩薩呢?是有其深意的。

  《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章,表修行方法,二十五位證得圓通的菩薩,從根門入手,前面講的“一切事”(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二十五位菩薩從這些事相中,觀察一切如幻如化,證得圓通。這中間有兩位菩薩,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觀世音菩薩修行從耳根入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起的作用是: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爲六根所緣之外境。

  觀世音菩薩用功是從耳根著手,耳能聞,聽外面的聲音、廣播的聲音、說話的聲音、流水的聲音,一切聲音從耳根入,因爲耳根有聞的作用、聽的作用。但觀音菩薩用功修行時,此能聞之耳不外觀而內觀,因外觀易攀緣、追逐,內觀就是直觀聞性,聞性就是佛性。一切見聞覺知,都是真心發生的妙用,能內觀聞性,不外觀,不外聞,就可以直證真心,恢複真心。《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是由根入手,守根伏意,這樣念佛就可證圓通。

  《楞嚴經》上文殊菩薩贊揚由聞入手,有首偈子: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趣叁摩提,

  實從聞中入。

  我們世間上真正的佛法是從文字般若,由音聲而悟道的。聽後,反觀聞性,可以恢複真如,所以觀世音聞不外聞而反觀聞性,由耳根入,可以斷六結,就是六種煩惱、六種障礙,從而證得圓通。大勢至菩薩守六根、伏意,保持正念,一心念佛,可證圓通。贊揚大勢至菩薩的偈: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入叁摩地,

  斯爲第一。

  所以《楞嚴經》提到的修行方法,就是從根門入手,能夠守六根,或者從每一根入手,可證圓通,達到六根互用,就有神通。

  “南無金剛藏菩薩”,金剛藏菩薩是密教護主。密教分兩部:金剛界和胎藏界。金剛界即金剛藏,或者叫金剛手,主要重智慧。胎藏界主要就是重理性,代表如來藏。“金剛藏菩薩”,指我們有智慧,就象金剛一樣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嘛!《楞嚴經》的密咒《楞嚴咒》,也是屬于金剛界。

  所以這裏的觀音菩薩、金剛藏菩薩都是大乘叁寶。釋迦牟尼佛代表佛寶,其中也代表十方佛,首楞嚴代表法寶,觀世音菩薩、金剛藏菩薩代表僧寶。

  

  

《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叁、關于阿難贊佛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