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P2

  ..续本文上一页严定就可恢复佛三身,证得佛果。首楞严又指密因,什么叫密因呢?这个真心、法性、佛性,人人具足。《法华经》比喻为“衣里藏珠”,就是衣服里面藏着一颗如意宝珠。这里比喻就像土里埋一颗夜明珠一样,因被埋住了,所以就不放光,挖开以后,珠子就会放光,此珠人人都有,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个秘密,学佛人就要经过修学的阶段,把珠子的尘垢去掉,恢复佛性,让这颗明珠发光。所以修定,修三昧王,首楞严定就是这个密因,很秘密,叫密因。

  何为“首楞严”,首楞严定称王三昧,三昧中的王。定成功以后,就可获大自在,证得佛果。“首楞严”翻译成华语就是指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代表什么呢?就包括一切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在佛教的法相里面就包括有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之五法。

  六根:根者,能生之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官。

  六尘:又名六境,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为六根所缘之外境。尘,染污之义,指能染污情识,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

  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

  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

  十八界: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七大:既代表物质种子体性,又代表精神境界。七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地大以坚为性;水大以润湿为性;风大以动为性;火大以暖为性;空大,指虚空的体性广大。这些代表物质方面的可见或不可见的物质。见大,为眼根之见性,指精神作用,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由于色性周遍于法界,见性与之相同,亦周遍于法界,故称为见大;识大,识就是分别,能够分别认识就是识的原作用,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而出,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根境无边,识亦无尽,含吐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识大。

  以上“地、水、火、风、空、见、识”叫做七大,此“七大”都是不出一心,唯心所现。此心代表真心,真心在众生境界受无明所障蔽,所以就有五蕴世界、众生世界、器世界。这是真心之体发生的妙用,唯心所现。所以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就包括在一切事里,这一切事相,唯心所变。这个现象,这个法相是虚幻的,幻化不实。如《金刚经》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能见幻化是假有的,就知空,可消灭妄情,转过来逐步去掉尘垢。犹如一面镜子,长时间不擦,就有很多灰尘,经修行转化后,即可以去掉污垢,镜子便会发光。所以叫究竟坚固。这一切事,你能由表到里,由相到性,观察一切事如幻如化,就可证得般若智慧、金刚般若。有此大般若就可证得如来法身、如来应身。

  “究竟”就是法身,有法身就有报身,就是彻底地、圆满地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坚固”就可以同时证得涅槃,得到解脱。涅槃是常住不变的,但佛菩萨的涅槃是大涅槃、无住涅槃。一方面保持清净常住不变,另一方面又以悲愿现应化身,度脱众生,所以称大涅槃,又叫做无住涅槃。

  “一切事究竟坚固”,就代表首楞严的意思。我们现在就是要修这个定,作为证得佛的三身的因,因完成以后就可以得佛的三身的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你种了这个因,就必然要得这个果。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中要尽量种因,就是我刚才所讲,文化高的会了解得多一点,文化低的虽然了解不深,但是能够听,久而久之,就会了解,这就是种因,逐步逐步种因。一分善法就会有一分功德,功德不落虚空,有因就必然有果!学佛应相信这点。

  你不要说我不懂就不听,种了善因还不顺利,我就不种善因!那就糟糕了。或者是你在学佛,有人讽刺、批评,或者阻碍,你就动摇了、退转了,这也很糟糕,要八风吹不动才行。必须要有坚定的精神,始终如一的精神,这样就会得圆满果报。

  “首楞严王”,首楞严定是“王三昧”,三昧之王,是去妄心、恢复真心的。修这个定,就是直接恢复如来真心,这是很高的,世间没有,所以叫“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消除我多生累世以来、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什么叫颠倒妄想呢?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也即是“常、乐、我、净”。

  一般世间之人,执著于一切都是常有的,认为我的家庭是常有的,我的地位应该常有,我的财产应该常有,外道则执著神我是常有,当皇帝想万岁万万岁。认为是常有,这就是颠倒。

  “乐”呢?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快乐的,我要享乐,我的享乐境界是永久的,在佛法来讲世间一切都是苦的,并不是乐的,但一般人认为是乐的。社会上的人一天到晚跑来跑去,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享乐,为了吃得好、穿得好,结果不知道是苦。有些人到夜总会去,跳舞唱歌,花天酒地,纵情声色,认为是乐。结果钱花了,精神耗费了,导致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结果是苦。这些在佛法看来都是苦,“以苦为乐”。

  “我”呢,就是执著“我”的实体,认为五蕴之我是实在的,而佛法却认为是“假我”、假躯壳,生老病死,都是变化的。

  “净”呢,就是干净。佛法讲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污浊的,并不干净。“我”本身并不干净,世间一切都是污染的。世间上为什么有人造业,都是因为这些颠倒妄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叫“常乐我净”。修楞严大定就可以消除这些颠倒,消除虚妄分别,转妄心为真心,起这样的大功用。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修楞严大定,就可以不经历阿僧祇劫,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就可证得法身,证得般若智慧,由般若因证得法身的果。

  “亿劫”即亿个劫。佛教对于“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有关劫之分类,诸经论有各种说法。总的来说就是指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都是阿难发的大愿。阿难这样发愿,我们也要这样发,他代表所有弟子发这个愿。我们现在发愿,很快就会证得佛果,成为宝王,最尊贵的王。佛称法王,即法中之王,能讲演妙法,弘扬真理,是很尊贵的,而且具足大自在,是宝王,象宝一样的珍贵。

  “还度如是恒沙众”,成佛之后,现化身,以悲愿心度所有众生。恒沙,形容众生很多,如恒河里的沙。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源起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以悲心度世间上受苦受难的很多众生。众生在苦难中,在生死流转中,我们要去救度。

  生死分为两种生死,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阿僧祇劫——七地位彻底伏除俱生烦恼障的现行才能结束,分段是什么?就是一辈子一辈子的分段受生。七地以后,由于俱生的微细所知障,其现行和种子还在,从第八地一直到十地,种子、现行时起时伏,就像生死一样,在变易中,叫变易生死。

  从初地到十地,证一分真如,就断一分烦恼,分分段,分分证,真如不圆满以前,还要入生死,尽管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但是还可以乘愿再来,乘其悲愿,再到人间,度化众生。

  有些吊唁大师的文,我们希望他们乘愿再来。他们已经往生了,已经莲花化生了,入了见道位了,属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已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但还没证佛果,本着悲愿还可下生。因此我们希望他们乘着悲愿再到人间,教化众生。所以菩萨在世间,就是乘愿再来,他的任务就是度众生,以悲愿度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发愿将此深心供养无量无数诸佛,供养无量无数佛刹众生。尘刹,就象微尘那么多,佛刹是有佛也有众生。以我深心来供养佛,供养众生,这样子就名为报佛恩。

  所以学佛人为了学佛,为了护持佛法,为了救度众生,哪怕舍去头目髓脑,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怕,这是一种愿力,这样才是真正报佛恩。四恩有: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报四恩是种福田、种悲田、种恩田。报三宝恩是种福田;报父母恩、国家恩是种恩田;报众生恩是种悲田。能报三宝恩的人肯定会报众生恩、国家恩、父母恩,这是肯定的,是个根本。

  一个有道心的人、信仰很坚定的人既能供养三宝,也能孝养父母、报答国家、救度众生,所以,信心、道心是学佛根本,相当重要。一个失掉信心、道心的人,不单是信仰佛教不忠诚,不会始终一致,对父母、六亲眷属、国家、人民根本就谈不上报答,不会孝顺父母,不会爱国家,不会救人,因为他连根本都丢掉了。所以发《四弘誓愿》很重要,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阿难发的此愿就完全包括了此四弘誓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这是赞扬佛,同时进一步在佛前发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都是赞佛的。大雄,为佛之德号,就是大威德、大神通。佛有大力,能除四魔:天魔、烦恼魔、死魔、五蕴阴魔,故名大雄。大力,就是说有无上的智慧,就有大势力。西方三圣有大势至菩萨,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呢?就是有最高智慧,可以产生最大的威力,有大势力,所以叫大势至菩萨。大雄大力大慈悲,产生最大的力,有大慈大悲心。对于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希更审除微细惑。”就是希望佛加持我…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