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叁、關于阿難贊佛偈▪P2

  ..續本文上一頁嚴定就可恢複佛叁身,證得佛果。首楞嚴又指密因,什麼叫密因呢?這個真心、法性、佛性,人人具足。《法華經》比喻爲“衣裏藏珠”,就是衣服裏面藏著一顆如意寶珠。這裏比喻就像土裏埋一顆夜明珠一樣,因被埋住了,所以就不放光,挖開以後,珠子就會放光,此珠人人都有,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秘密,學佛人就要經過修學的階段,把珠子的塵垢去掉,恢複佛性,讓這顆明珠發光。所以修定,修叁昧王,首楞嚴定就是這個密因,很秘密,叫密因。

  何爲“首楞嚴”,首楞嚴定稱王叁昧,叁昧中的王。定成功以後,就可獲大自在,證得佛果。“首楞嚴”翻譯成華語就是指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代表什麼呢?就包括一切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在佛教的法相裏面就包括有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十八界、七大。

  五蘊:又作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之五法。

  六根:根者,能生之義,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官。

  六塵:又名六境,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爲六根所緣之外境。塵,染汙之義,指能染汙情識,使真性不能顯發。《涅槃經》中稱此六塵,名六大賊,以能劫奪一切善法故。

  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

  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合稱爲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六根爲內六入,六塵爲外六入。

  十八界: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合爲十八界。六根爲內界,六塵爲外界,六識爲中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爲能發,眼識爲所發,色塵爲助發。眼根如是,余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

  七大:既代表物質種子體性,又代表精神境界。七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地大以堅爲性;水大以潤濕爲性;風大以動爲性;火大以暖爲性;空大,指虛空的體性廣大。這些代表物質方面的可見或不可見的物質。見大,爲眼根之見性,指精神作用,能夠認識一切事物,由于色性周遍于法界,見性與之相同,亦周遍于法界,故稱爲見大;識大,識就是分別,能夠分別認識就是識的原作用,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而出,遍周法界,隨衆生心,循業發現,以由根境無邊,識亦無盡,含吐十虛,甯有方所,故名識大。

  以上“地、水、火、風、空、見、識”叫做七大,此“七大”都是不出一心,唯心所現。此心代表真心,真心在衆生境界受無明所障蔽,所以就有五蘊世界、衆生世界、器世界。這是真心之體發生的妙用,唯心所現。所以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就包括在一切事裏,這一切事相,唯心所變。這個現象,這個法相是虛幻的,幻化不實。如《金剛經》所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能見幻化是假有的,就知空,可消滅妄情,轉過來逐步去掉塵垢。猶如一面鏡子,長時間不擦,就有很多灰塵,經修行轉化後,即可以去掉汙垢,鏡子便會發光。所以叫究竟堅固。這一切事,你能由表到裏,由相到性,觀察一切事如幻如化,就可證得般若智慧、金剛般若。有此大般若就可證得如來法身、如來應身。

  “究竟”就是法身,有法身就有報身,就是徹底地、圓滿地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堅固”就可以同時證得涅槃,得到解脫。涅槃是常住不變的,但佛菩薩的涅槃是大涅槃、無住涅槃。一方面保持清淨常住不變,另一方面又以悲願現應化身,度脫衆生,所以稱大涅槃,又叫做無住涅槃。

  “一切事究竟堅固”,就代表首楞嚴的意思。我們現在就是要修這個定,作爲證得佛的叁身的因,因完成以後就可以得佛的叁身的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你種了這個因,就必然要得這個果。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學佛過程中要盡量種因,就是我剛才所講,文化高的會了解得多一點,文化低的雖然了解不深,但是能夠聽,久而久之,就會了解,這就是種因,逐步逐步種因。一分善法就會有一分功德,功德不落虛空,有因就必然有果!學佛應相信這點。

  你不要說我不懂就不聽,種了善因還不順利,我就不種善因!那就糟糕了。或者是你在學佛,有人諷刺、批評,或者阻礙,你就動搖了、退轉了,這也很糟糕,要八風吹不動才行。必須要有堅定的精神,始終如一的精神,這樣就會得圓滿果報。

  “首楞嚴王”,首楞嚴定是“王叁昧”,叁昧之王,是去妄心、恢複真心的。修這個定,就是直接恢複如來真心,這是很高的,世間沒有,所以叫“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消除我多生累世以來、無始以來的顛倒妄想。什麼叫顛倒妄想呢?就是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也即是“常、樂、我、淨”。

  一般世間之人,執著于一切都是常有的,認爲我的家庭是常有的,我的地位應該常有,我的財産應該常有,外道則執著神我是常有,當皇帝想萬歲萬萬歲。認爲是常有,這就是顛倒。

  “樂”呢?認爲世間一切都是快樂的,我要享樂,我的享樂境界是永久的,在佛法來講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並不是樂的,但一般人認爲是樂的。社會上的人一天到晚跑來跑去,究竟是爲了什麼?爲了享樂,爲了吃得好、穿得好,結果不知道是苦。有些人到夜總會去,跳舞唱歌,花天酒地,縱情聲色,認爲是樂。結果錢花了,精神耗費了,導致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結果是苦。這些在佛法看來都是苦,“以苦爲樂”。

  “我”呢,就是執著“我”的實體,認爲五蘊之我是實在的,而佛法卻認爲是“假我”、假軀殼,生老病死,都是變化的。

  “淨”呢,就是幹淨。佛法講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是汙濁的,並不幹淨。“我”本身並不幹淨,世間一切都是汙染的。世間上爲什麼有人造業,都是因爲這些顛倒妄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叫“常樂我淨”。修楞嚴大定就可以消除這些顛倒,消除虛妄分別,轉妄心爲真心,起這樣的大功用。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修楞嚴大定,就可以不經曆阿僧祇劫,不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就可證得法身,證得般若智慧,由般若因證得法身的果。

  “億劫”即億個劫。佛教對于“時間”之觀念,以劫爲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總的來說就是指不可計算的極長時間。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這都是阿難發的大願。阿難這樣發願,我們也要這樣發,他代表所有弟子發這個願。我們現在發願,很快就會證得佛果,成爲寶王,最尊貴的王。佛稱法王,即法中之王,能講演妙法,弘揚真理,是很尊貴的,而且具足大自在,是寶王,象寶一樣的珍貴。

  “還度如是恒沙衆”,成佛之後,現化身,以悲願心度所有衆生。恒沙,形容衆生很多,如恒河裏的沙。恒河,是印度的一條河,源起喜馬拉雅山,流經印度。以悲心度世間上受苦受難的很多衆生。衆生在苦難中,在生死流轉中,我們要去救度。

  生死分爲兩種生死,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在菩薩修行的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地位徹底伏除俱生煩惱障的現行才能結束,分段是什麼?就是一輩子一輩子的分段受生。七地以後,由于俱生的微細所知障,其現行和種子還在,從第八地一直到十地,種子、現行時起時伏,就像生死一樣,在變易中,叫變易生死。

  從初地到十地,證一分真如,就斷一分煩惱,分分段,分分證,真如不圓滿以前,還要入生死,盡管已經脫離了六道輪回,但是還可以乘願再來,乘其悲願,再到人間,度化衆生。

  有些吊唁大師的文,我們希望他們乘願再來。他們已經往生了,已經蓮花化生了,入了見道位了,屬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已解脫了六道輪回生死,但還沒證佛果,本著悲願還可下生。因此我們希望他們乘著悲願再到人間,教化衆生。所以菩薩在世間,就是乘願再來,他的任務就是度衆生,以悲願度衆生。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發願將此深心供養無量無數諸佛,供養無量無數佛刹衆生。塵刹,就象微塵那麼多,佛刹是有佛也有衆生。以我深心來供養佛,供養衆生,這樣子就名爲報佛恩。

  所以學佛人爲了學佛,爲了護持佛法,爲了救度衆生,哪怕舍去頭目髓腦,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怕,這是一種願力,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四恩有: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報四恩是種福田、種悲田、種恩田。報叁寶恩是種福田;報父母恩、國家恩是種恩田;報衆生恩是種悲田。能報叁寶恩的人肯定會報衆生恩、國家恩、父母恩,這是肯定的,是個根本。

  一個有道心的人、信仰很堅定的人既能供養叁寶,也能孝養父母、報答國家、救度衆生,所以,信心、道心是學佛根本,相當重要。一個失掉信心、道心的人,不單是信仰佛教不忠誠,不會始終一致,對父母、六親眷屬、國家、人民根本就談不上報答,不會孝順父母,不會愛國家,不會救人,因爲他連根本都丟掉了。所以發《四弘誓願》很重要,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阿難發的此願就完全包括了此四弘誓願。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這是贊揚佛,同時進一步在佛前發願。

  “大雄大力大慈悲”,都是贊佛的。大雄,爲佛之德號,就是大威德、大神通。佛有大力,能除四魔:天魔、煩惱魔、死魔、五蘊陰魔,故名大雄。大力,就是說有無上的智慧,就有大勢力。西方叁聖有大勢至菩薩,什麼叫大勢至菩薩呢?就是有最高智慧,可以産生最大的威力,有大勢力,所以叫大勢至菩薩。大雄大力大慈悲,産生最大的力,有大慈大悲心。對于衆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希更審除微細惑。”就是希望佛加持我…

《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叁、關于阿難贊佛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