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这就是阿难赞佛偈,阿难听佛说《楞严经》,必须要转妄心为真心,其中包括很多道理,比如“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等。阿难听后,赞扬佛说,故有此偈。

  关于阿难的事迹,大家应该知道。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两侧,一边有个年轻比丘,一边有个老比丘。年轻比丘就叫阿难,老比丘叫迦叶。他们都经常在佛身边,不同的是,阿难多闻,智慧很高,特别聪明,佛讲经说法,他就记在心里,因此多闻第一。迦叶修头陀行,就是苦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穿百衲衣,持戒精严。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阿难是佛的堂兄弟,是在佛成道之日的当天晚上,降生于王宫,他降生时很吉祥。阿难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就是欢喜、庆喜。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是僧团中最年轻的一个,他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佛的遗教

  佛涅槃时,阿难哭啼,他易动感情。当时阿耨楼陀尊者很冷静地说:“不要再哭了,佛入涅槃,有大事必须请示佛。”这时,阿难才勉强冷静下来,开始问佛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问:“佛啊,你在世时,我们依靠你,依佛为师。那么你圆寂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

  阿难意在失掉依怙,心内徬徨。

  佛答:“佛在,依佛为师。佛示寂后,以戒为师。”

  能够以戒为师,守戒,就等于见到佛。所以《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都讲“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念佛戒”,念佛戒,佛就在身边,也就等于见佛。

  第二问:“佛在时,我们跟你住在精舍,佛在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地说法。现在佛不在了,不在精舍说法,我们又依何而住呢?”

  佛答:“你们要依我所说法,三十七菩提分里面的四念处而住。”

  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包括学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留恋五蕴身这个色壳,它是不干净的,它装满了屎尿粪便,臭秽不堪。有这个观察,就不会为此身体妄想,攀缘,处处为了自己。

  观受是苦,我们受的无非都是苦,生老病死都是苦。众生在娑婆世界是苦多乐少,所谓的乐,吃得好、穿得好,也是变化的、空的,结果也是苦。你能这样观察,对世间就有厌离心。

  观心无常,对世间一切心法,包括心变的色法,一切都是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不单人生最后要死亡,宇宙地球都要毁灭,都是空,一切都是无常的,有这个观念,就可以一切都放下,不攀缘,增长厌离心。

  观法无我,森罗万象,没有个实在的我体,本来就是变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蕴四大假合,到哪去找个“我”啊?!明白这个,就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所以依四念处而住,就是以佛法修行,保持正念,那么处处都是道场。如不能保持四念处,没有正念,即使在道场中,也仍是一个俗人凡夫,对于修行起不了作用。纵然形式上有道场,有师父,有佛菩萨像,但如果你没正念,对你本身没一点作用,你仍旧是个凡夫。这个道理很深刻。

  第三问:“佛圆寂后,对佛讲的法,我们集结成经典,请问佛,开头怎样写呢?”

  佛说:“你写“如是我闻”,再接着写时间、地点。”

  如是:这部经典。我闻:我亲自听到。我,代表阿难。

  第四问:“在僧团中,有好人,有坏人,佛在世时,僧团中还有调皮的人。对于这种人,我们怎样对待呢?”

  佛说:“对这种人,要默摈。”

  默摈就是大家孤立他,冷淡他,使他自己觉悟,自己紧张,使他改悔。后来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丛林规定,对那些不守清规的,严重的驱逐,不共住,就是当时佛说的“默摈”。

  以上这四个问题,就是佛要入涅槃时阿难启问的,即佛的遗教。后来佛荼毗,迦叶举火,火化后,有各种各样的舍利子。当时,佛的护法,全印度的东南西北中,有八个国王都赶来,最后来告别佛,迦叶就将佛的舍利交给他们,每个国王一份,分别建塔供养。

  (二)宣讲《楞严经》的缘起

  佛在世时,有很多弟子,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随弟子,其中在比丘中有十大弟子:

  (1)舍利弗,智慧第一;(2)目犍连,神通第一;(3)摩诃迦叶,头陀第一;(4)阿那律,天眼第一;(5)须菩提,解空第一;(6)富楼那,说法第一;(7)迦旃延,论义第一;(8)优婆离,持律第一;(9)罗睺罗,密行第一;(10)阿难陀,多闻第一。

  十大弟子各有特长,都是上首。佛涅槃后不久,就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以迦叶尊者为首,结集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由阿难诵出经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富楼那诵出论藏。这就有了藏经。

  《楞严经》是由于阿难的一段因缘而说法,这在经上序分里就有。据载:有一天,恰恰是阴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圆满日,这天修供,供养三宝,供养僧众。依照当时印度的风俗,民间是家家户户设供,僧众集体接受供养,起码三百人或四、五百人沿户接受供养。阿难那天因事耽搁,没参加集体供养,就一个人去接受供养,因此就出问题了。

  摩登伽女的母亲会咒术,可以迷惑人。摩登伽女见阿难长得庄严,很好看,是一个美男子,就请母亲用咒术将阿难弄到屋子里。她母亲用咒术,将手巾搭在盆子上,盆里装着供养。摩登伽女的母亲把盆端出去,阿难受咒术所迷,迷迷糊糊的,就进了摩登伽女房间,甚至坐到了床边。此时阿难心中明白,要犯戒,怎么办呢?于是就念佛。佛知道了,就遣文殊到这里来,文殊一持咒,阿难就清醒了,文殊把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到佛前,请佛教化,因此佛就说了这部《楞严经》。

  《楞严经》中心思想就是修楞严大定,也即是王三昧,修此定要时时处处观身体,观世界,如幻如化,不要贪恋,其根本就是断除贪爱、欲爱。能断贪爱就可断嗔、断痴、断烦恼,消灭无明,这样就可以去妄归真,消除颠倒,恢复真如法性,恢复如来法身。这就是《楞严经》的中心思想。要修行、修定,首先要断欲去爱,这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注意的问题。

  净土宗祖师有这么两句:“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你念佛,假若不达到一心不乱,不始终一致保持正念,则生不了极乐;念佛如不断欲去爱,还有贪爱心,你不会到西方,只有在娑婆世界,流转受苦。修行人首先断欲去爱,也即断贪,贪断了才可以断嗔、痴,断一切无明。贪不断,什么都可以干。社会上荒淫的人,贪色、贪钱财的人,到最后无恶不作,没有好结果。

  印度祖师龙树菩萨,是般若宗第一代祖师,懂密法,懂唯识,也懂净土,被尊为八宗祖师。但他未出家时,是外道,学邪法,会隐身术,他一念咒,身体就不见了。他凭此本事,就伙同其他外道,潜入国王宫中淫乱妇女。结果国王发现了,当他们正在淫乱的时候,就把宫门封了,派武士持刀到处砍,寸土不留,结果龙树菩萨的同伙很多都被砍死了。由于他有隐身术,人也聪明一点,就跑掉了。

  从此后他觉醒了,知道痛苦的根本就是贪欲、爱欲,没有贪欲、爱欲,就没有痛苦。此时他悟到:欲为苦本。于是他发心出家,依止正法修行,由于智慧很高,后来开悟,成为八宗祖师。所以修行必须要断烦恼、无明,要舍欲去爱,否则害人害己,不单是这一辈子,生生世世都不得解脱。

  (三)阿难赞佛偈大义

  《楞严经》是一部智慧经典,其中教理深,有许多名相,各有定义,听时一定要用心,文化程度高的可能很快会理解,文化程度低一点的细心听,慢慢熏习,能够听比不听好。种子要熏习,熏习后将来才会发生现行,这是很细微的,也很重要。种子是因,因缘成熟会发生现行,善因得善果,无漏因得无漏果,这是必然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佛三身。佛有化身、报身、法身,这三身就是修首楞严定。楞严定是定中之王、王三昧,有这个因即可感得佛的三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因就有果,因果相连。

  “妙湛”就代表佛的报身,“妙”者即微妙,不可思议。“湛”就是深湛,代表清净光明,犹如明净之镜可以射出光辉。这就代表智慧很高,智慧圆满,智慧之光遍照十方世界,光明遍照。一般来讲,报身就是般若智慧所感果,也就是智慧圆满。

  “总持”代表如来化身。化身就是现种种身,有应化身和变化身。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现佛身教化众生,为应化身;现九界身救度众生,为变化身。“总持”指这一化身能随机教化,总持一切善法、一切功德。之所以佛现化身,也就是使一切众生能够修行一切善法,积累功德。佛降世,是一种悲愿,为救度众生而来的。佛菩萨现化身,也是一种悲愿,为了救度众生,你有缘见到,或在定中见到,那就是见到佛的化身。

  “不动”代表法身,即真如法性境界,此种境界不生不灭。众生境界属有为法、世间法、有漏法,有生灭;到如来法身境界,法身不变动,不生不灭。所以真心境界不变动,不生灭,不像我们众生有生灭,世世生生轮转不息。佛是永离生死,法身不动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扬佛的三身,此三身都是指佛证得最高菩提以后,所得佛果。

  “首楞严王世希有”,我们修楞…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