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關于阿難贊佛偈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這就是阿難贊佛偈,阿難聽佛說《楞嚴經》,必須要轉妄心爲真心,其中包括很多道理,比如“七處征心”、“八還辯見”等。阿難聽後,贊揚佛說,故有此偈。
關于阿難的事迹,大家應該知道。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兩側,一邊有個年輕比丘,一邊有個老比丘。年輕比丘就叫阿難,老比丘叫迦葉。他們都經常在佛身邊,不同的是,阿難多聞,智慧很高,特別聰明,佛講經說法,他就記在心裏,因此多聞第一。迦葉修頭陀行,就是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穿百衲衣,持戒精嚴。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涅槃。阿難是佛的堂兄弟,是在佛成道之日的當天晚上,降生于王宮,他降生時很吉祥。阿難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語,就是歡喜、慶喜。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是僧團中最年輕的一個,他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成爲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佛的遺教
佛涅槃時,阿難哭啼,他易動感情。當時阿耨樓陀尊者很冷靜地說:“不要再哭了,佛入涅槃,有大事必須請示佛。”這時,阿難才勉強冷靜下來,開始問佛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問:“佛啊,你在世時,我們依靠你,依佛爲師。那麼你圓寂後,我們又以誰爲師呢?”
阿難意在失掉依怙,心內徬徨。
佛答:“佛在,依佛爲師。佛示寂後,以戒爲師。”
能夠以戒爲師,守戒,就等于見到佛。所以《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都講“佛子離佛數千裏,當念佛戒”,念佛戒,佛就在身邊,也就等于見佛。
第二問:“佛在時,我們跟你住在精舍,佛在祇園精舍、竹林精舍等地說法。現在佛不在了,不在精舍說法,我們又依何而住呢?”
佛答:“你們要依我所說法,叁十七菩提分裏面的四念處而住。”
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就包括學佛人的人生觀、世界觀。
觀身不淨,我們不要留戀五蘊身這個色殼,它是不幹淨的,它裝滿了屎尿糞便,臭穢不堪。有這個觀察,就不會爲此身體妄想,攀緣,處處爲了自己。
觀受是苦,我們受的無非都是苦,生老病死都是苦。衆生在娑婆世界是苦多樂少,所謂的樂,吃得好、穿得好,也是變化的、空的,結果也是苦。你能這樣觀察,對世間就有厭離心。
觀心無常,對世間一切心法,包括心變的色法,一切都是變化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不單人生最後要死亡,宇宙地球都要毀滅,都是空,一切都是無常的,有這個觀念,就可以一切都放下,不攀緣,增長厭離心。
觀法無我,森羅萬象,沒有個實在的我體,本來就是變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蘊四大假合,到哪去找個“我”啊?!明白這個,就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所以依四念處而住,就是以佛法修行,保持正念,那麼處處都是道場。如不能保持四念處,沒有正念,即使在道場中,也仍是一個俗人凡夫,對于修行起不了作用。縱然形式上有道場,有師父,有佛菩薩像,但如果你沒正念,對你本身沒一點作用,你仍舊是個凡夫。這個道理很深刻。
第叁問:“佛圓寂後,對佛講的法,我們集結成經典,請問佛,開頭怎樣寫呢?”
佛說:“你寫“如是我聞”,再接著寫時間、地點。”
如是:這部經典。我聞:我親自聽到。我,代表阿難。
第四問:“在僧團中,有好人,有壞人,佛在世時,僧團中還有調皮的人。對于這種人,我們怎樣對待呢?”
佛說:“對這種人,要默擯。”
默擯就是大家孤立他,冷淡他,使他自己覺悟,自己緊張,使他改悔。後來馬祖建叢林,百丈製清規。叢林規定,對那些不守清規的,嚴重的驅逐,不共住,就是當時佛說的“默擯”。
以上這四個問題,就是佛要入涅槃時阿難啓問的,即佛的遺教。後來佛荼毗,迦葉舉火,火化後,有各種各樣的舍利子。當時,佛的護法,全印度的東南西北中,有八個國王都趕來,最後來告別佛,迦葉就將佛的舍利交給他們,每個國王一份,分別建塔供養。
(二)宣講《楞嚴經》的緣起
佛在世時,有很多弟子,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隨弟子,其中在比丘中有十大弟子:
(1)舍利弗,智慧第一;(2)目犍連,神通第一;(3)摩诃迦葉,頭陀第一;(4)阿那律,天眼第一;(5)須菩提,解空第一;(6)富樓那,說法第一;(7)迦旃延,論義第一;(8)優婆離,持律第一;(9)羅睺羅,密行第一;(10)阿難陀,多聞第一。
十大弟子各有特長,都是上首。佛涅槃後不久,就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以迦葉尊者爲首,結集叁藏:經藏、律藏、論藏。由阿難誦出經藏,優波離誦出律藏,富樓那誦出論藏。這就有了藏經。
《楞嚴經》是由于阿難的一段因緣而說法,這在經上序分裏就有。據載:有一天,恰恰是陰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圓滿日,這天修供,供養叁寶,供養僧衆。依照當時印度的風俗,民間是家家戶戶設供,僧衆集體接受供養,起碼叁百人或四、五百人沿戶接受供養。阿難那天因事耽擱,沒參加集體供養,就一個人去接受供養,因此就出問題了。
摩登伽女的母親會咒術,可以迷惑人。摩登伽女見阿難長得莊嚴,很好看,是一個美男子,就請母親用咒術將阿難弄到屋子裏。她母親用咒術,將手巾搭在盆子上,盆裏裝著供養。摩登伽女的母親把盆端出去,阿難受咒術所迷,迷迷糊糊的,就進了摩登伽女房間,甚至坐到了床邊。此時阿難心中明白,要犯戒,怎麼辦呢?于是就念佛。佛知道了,就遣文殊到這裏來,文殊一持咒,阿難就清醒了,文殊把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到佛前,請佛教化,因此佛就說了這部《楞嚴經》。
《楞嚴經》中心思想就是修楞嚴大定,也即是王叁昧,修此定要時時處處觀身體,觀世界,如幻如化,不要貪戀,其根本就是斷除貪愛、欲愛。能斷貪愛就可斷嗔、斷癡、斷煩惱,消滅無明,這樣就可以去妄歸真,消除顛倒,恢複真如法性,恢複如來法身。這就是《楞嚴經》的中心思想。要修行、修定,首先要斷欲去愛,這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都要注意的問題。
淨土宗祖師有這麼兩句:“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斷不離娑婆。”你念佛,假若不達到一心不亂,不始終一致保持正念,則生不了極樂;念佛如不斷欲去愛,還有貪愛心,你不會到西方,只有在娑婆世界,流轉受苦。修行人首先斷欲去愛,也即斷貪,貪斷了才可以斷嗔、癡,斷一切無明。貪不斷,什麼都可以幹。社會上荒淫的人,貪色、貪錢財的人,到最後無惡不作,沒有好結果。
印度祖師龍樹菩薩,是般若宗第一代祖師,懂密法,懂唯識,也懂淨土,被尊爲八宗祖師。但他未出家時,是外道,學邪法,會隱身術,他一念咒,身體就不見了。他憑此本事,就夥同其他外道,潛入國王宮中淫亂婦女。結果國王發現了,當他們正在淫亂的時候,就把宮門封了,派武士持刀到處砍,寸土不留,結果龍樹菩薩的同夥很多都被砍死了。由于他有隱身術,人也聰明一點,就跑掉了。
從此後他覺醒了,知道痛苦的根本就是貪欲、愛欲,沒有貪欲、愛欲,就沒有痛苦。此時他悟到:欲爲苦本。于是他發心出家,依止正法修行,由于智慧很高,後來開悟,成爲八宗祖師。所以修行必須要斷煩惱、無明,要舍欲去愛,否則害人害己,不單是這一輩子,生生世世都不得解脫。
(叁)阿難贊佛偈大義
《楞嚴經》是一部智慧經典,其中教理深,有許多名相,各有定義,聽時一定要用心,文化程度高的可能很快會理解,文化程度低一點的細心聽,慢慢熏習,能夠聽比不聽好。種子要熏習,熏習後將來才會發生現行,這是很細微的,也很重要。種子是因,因緣成熟會發生現行,善因得善果,無漏因得無漏果,這是必然的。
“妙湛總持不動尊”這是贊佛叁身。佛有化身、報身、法身,這叁身就是修首楞嚴定。楞嚴定是定中之王、王叁昧,有這個因即可感得佛的叁身。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有因就有果,因果相連。
“妙湛”就代表佛的報身,“妙”者即微妙,不可思議。“湛”就是深湛,代表清淨光明,猶如明淨之鏡可以射出光輝。這就代表智慧很高,智慧圓滿,智慧之光遍照十方世界,光明遍照。一般來講,報身就是般若智慧所感果,也就是智慧圓滿。
“總持”代表如來化身。化身就是現種種身,有應化身和變化身。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滅,現佛身教化衆生,爲應化身;現九界身救度衆生,爲變化身。“總持”指這一化身能隨機教化,總持一切善法、一切功德。之所以佛現化身,也就是使一切衆生能夠修行一切善法,積累功德。佛降世,是一種悲願,爲救度衆生而來的。佛菩薩現化身,也是一種悲願,爲了救度衆生,你有緣見到,或在定中見到,那就是見到佛的化身。
“不動”代表法身,即真如法性境界,此種境界不生不滅。衆生境界屬有爲法、世間法、有漏法,有生滅;到如來法身境界,法身不變動,不生不滅。所以真心境界不變動,不生滅,不像我們衆生有生滅,世世生生輪轉不息。佛是永離生死,法身不動的。
“妙湛總持不動尊”,這是贊揚佛的叁身,此叁身都是指佛證得最高菩提以後,所得佛果。
“首楞嚴王世希有”,我們修楞…
《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叁、關于阿難贊佛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