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口乞化,好愚昧嘛!经过提醒以后,他才取出宝珠,马上变成了富人。这就是《五百弟子授记品》中讲到的“衣里藏珠喻”。
这个譬喻的寓意是什么呢?我们人哪,都有佛性,都有如来性,就好像一颗夜明珠藏在土里头,没有发掘出来,这个珠子就不放光。我们这个佛性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备受痛苦呢?就是佛性没有恢复,被埋没了,由于无明障蔽了真心,不停地起妄心。有妄心、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造了业就要随业流荡,来回受苦。假若人人都能发现这个夜明珠,把这个夜明珠挖出来,我们就可以转妄为真,转众生成佛道。佛的指点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像这个亲戚一样,指示这个醉汉,你衣里面有珠子都不晓得,到处讨口乞化、受苦、奔波劳累。愚痴啊!就这个道理。
太虚大师有一首诗,是勉励青年们上进的,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诗是这样的:
佛法欣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佛法欣闻坦荡途”,你得以听闻到佛法,修学佛法,就是走上了“坦荡途”。接触佛法是一个人的转折点,可以从六道升沉受苦之身转为趣向菩提之道。为什么?佛法就是要开示你悟入佛性。
“人人在握有灵珠”,每个人都有灵珠,你就要发现这个灵珠。你从皈依佛教以后要好好努力,走光明大道,开发这个灵珠,就是“闻、思、修”,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熏习善法种子、无漏种子,结合实践,修“戒、定、慧”。经开悟以后,你可以发现、亲证这颗灵珠。这颗灵珠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缘起中道,就是开头讲的佛教宇宙观。一个是缘起,二个是性空,三个是中道。你能了解缘起、性空、中道之理呀,悟得这个真理,就可以发现灵珠,恢复佛性。
所以他最后两句是“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你不要执着,消灭贪心,不要执着有,不要执着无,要断除常见、断见。“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叫四边。这四边都不要执着,自然就与真如般若相应。
不要执着有,去掉常见;不要执着无,去掉断见。“有”就是一切不变,永远存在。“无”就是一切消灭了,就没有了,因果也否定了。“亦有亦无”,一方面是幻有,一方面是真空。“非有非无”,非实体有,非断灭无。这叫做“离四句、绝百非”。
这些都不要执着,见“有”不要执着有,见“空”不要执着空,你要执着有、执着空都是错的。《大般若经》的十八空、二十空,就可以体现这个意义。二十空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说空还要空)、大空、小空、胜义空(修胜义你不要执着胜义)、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不可得亦不可得,你不要执着这个不可得)、无性空、自性空。彻底地把私心杂念,把妄情执着扫荡干净。“万里无云万里天”,万里晴空不能容得有丝毫的云雾。把丝毫云雾都要去掉,没有一丝的云,晴晴朗朗,豁然明朗。
我们佛家人就要有这么个境界,扫荡一切妄想执着,扫荡一切私心杂念,说空不要执着空,说有不要执着有。所以太虚大师第三句“四边莫触真般若”,这就是般若智慧。这个智慧是合符中道的。一方面不能否认幻有假象、因果现象,一方面要扫除我相、法相,去除我执、法执。《金刚经》里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去我执。对一切“法”执着就是“法相”,否定一切“法”就是“断灭相”。
太虚大师这首诗就显示出这个意义。能够懂得这一点,就有般若智慧,就能发现衣里灵珠,就可以由凡夫转向圣者境界,由小乘转向佛乘。
(四)药草喻
以上讲了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还有两喻,一个是“药草喻”,一个是“凿井喻”。
药草生长在山间,采回来可以治病。而药草的生长必须雨露滋润。不管什么药,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尊贵的药与一般的药,不经过雨露滋润都长不起来。雨露滋润以后,根据其寒、热、温、凉的药性,就可以疗治各种病。这是药草品的寓意。
佛在《药草喻品》里讲,佛法如医药,要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各种药草离不开雨水滋润,先施雨水,再施药。这就比喻我们大医王,佛就是大医王,根据众生的根机,你的病情,应病与药。这点大家要知道,佛就是大医王,佛法就是“阿伽陀药”。什么叫阿伽陀药呢?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妙药”。佛法是无上妙药,这种妙药以疗心病为主,同时又治身病。一切病都关联着心理问题。心理得治生理也得治。中医很讲究这一点嘛!外感风、寒、暑、湿,会生病;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也都可以引生病变。心情愉快,心情安定,在佛法熏陶之下,消灭无明、消灭业障,一切病都能好得快。你看好多念佛、学佛的人,在没有学佛、念佛以前一身都是病,而学佛以后病就慢慢好了,且容光焕发,身心轻快。
佛是大医王,药是根据不同根机施设的,所说的三乘教,对声闻就是小药草,对缘觉就是中药草,对菩萨就是上药草。佛说的法譬如大云,可以降雨、洒甘露,使药草得到雨润之后可以生长。所以要以佛为主,以法为主。佛法就是妙药。这就是“药草喻”。
《法华经》里讲,佛善知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相、常灭寂相。这几种相终归于空相。知苦、知无常、证涅槃,目的是归于空相,而空相就是诸法实相。大家学了佛就是得了佛的救治。
世间的病有风、寒、暑、湿,有受感染、有受伤的。这种病往往经过医疗都可以好,但是由于造业所感的,那就不是一般医药可以治的了。妙药难治冤业病!佛法的药就可以治疗,只要忏悔、悔过,以惭愧心、以诚恳心忏悔可以消除罪过,冤业病就可以得解。这种事从古至今很多。
另外魔鬼所缠的病也离不开佛法。有些魔鬼附身、魔鬼干扰,你能念经、持咒(持秘密咒)也可以退。所以一切病可分成外感病、内伤病、冤业病、魔鬼缠心的病。这个道理世间人是不了解的,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事实存在。这些病的治疗,不能离开佛法,依佛法来治,那就可以消除。
出离世间以后,佛说三乘,由小乘到大乘,最终归于佛乘,都离不开佛法这个药,这就是诸法实相之药。这就是“药草喻”的中心思想。
(五)凿井喻
“凿井喻”就是说人要解决饮水问题,因为煮饭要水,渴了要喝水,你要努力去解决。怎么努力?在山间、在平地开井。开井用功夫,你不要怕困难,到了一定的时间,发现湿地就一定有水,就可以得到甘泉、得到饮水。这个譬喻就说,无处不是道场、无处不是佛法、无处不是实相。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是学参禅的,文学修养很高,他写的东西很有禅味。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以气魄雄豪而著称,得益于学佛法,得益于参禅。他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示人。
他在参禅之后写的这首诗,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山林青翠之色,山间流水之声,无处不是佛法,无处不映射诸法实相。“溪声尽是广长舌”,流水的声音在说法,显诸法实相。“山色无非清净身”,山光水色,青青之色,光明照射之色,都是佛的法身。就看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了解,怎样体会。“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说晚上我在参坐的时候,得到法味,“八万四千偈”这个境、这个意义,不能用言语表示。言语表示是有限的,离不开意识分别,而那种境界超空间、超时间、超出意识分别。所以这个怎样举出来去对别人讲呢?
一切现象都是诸法实相,就看你怎样去体会。这种体会在佛教修行方法来讲叫“持戒生定,守根护意”。这是基本修行方法。你若六根不守,你的第六意识,心猿意马、时常攀缘,内心执着于外境,为六尘境界所迷惑,你的眼界就低了,就狭窄了。假如你能守戒,守住六根,再进行修定、进行思维、进行观察,从中得出智慧,就可以了悟人生。而这种定,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是禅,语默动静无非是禅。你能保持定的境界,不为六尘干扰,就可以认识、体证诸法实相。一切法皆是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能够知道这一点,不着相、不贪着、不执着追求,这个心就是超尘出俗的心,就不是与一般俗众共有的心。你随便看到什么景象都可以悟道。祖师讲,禅、开悟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正直心,不着一尘、不贪恋一法,这就是悟。
你们看丛林里斋堂门前有这么一副对联:
终日吃饭,未曾沾着一粒米
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
一天要吃三顿饭,但实际上没吃,“未曾沾着一粒米”;穿衣御寒,但是“未曾挂着一缕丝”。什么道理呢?就说你吃饭不要执着,穿衣也不要执着,不要贪恋,少欲知足,粗衣蔬食,甘于淡泊。这中间就有道,就可以见真理。“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你吃着菜根、蔬菜,过淡泊生活,不争斗、不计较,就可以入道。
王安石在参访圆禅师的时候,启请开示什么是道。圆禅师就给他说,“你今天问道,我就给你指出三点来。第一点,你性情刚强,内心不平静,容易起嗔;第二点,你世缘很深(名利场中嘛,当然有世缘);第三点,你才学很高,但有时候,不顾事实,主观臆断。”禅师又说,“你这些个都是障道的,只有一点是近乎道。是哪一点呢?尽管你是个宰相,但是你学了禅,你还是有出世的胸襟,因此你来学禅,“视名利如脱发,甘淡泊如头陀”,你对名利毕竟不象一般人那样执着。对名利象对脱下的头发一样不计较它,成败得失无动于衷,对生活很甘于淡泊。”根据王安石的传记来讲,他生活很淡泊,粗衣蔬食,这点得到圆禅师的赞扬。禅师接着说,“你只有这一点近乎道,前三点要改。”在禅师指点下,王安石很惭愧,也很有提…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