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口乞化,好愚昧嘛!經過提醒以後,他才取出寶珠,馬上變成了富人。這就是《五百弟子授記品》中講到的“衣裏藏珠喻”。

  這個譬喻的寓意是什麼呢?我們人哪,都有佛性,都有如來性,就好像一顆夜明珠藏在土裏頭,沒有發掘出來,這個珠子就不放光。我們這個佛性也是這樣子的。爲什麼會流轉生死備受痛苦呢?就是佛性沒有恢複,被埋沒了,由于無明障蔽了真心,不停地起妄心。有妄心、有無明就起煩惱,有煩惱就要造業,造了業就要隨業流蕩,來回受苦。假若人人都能發現這個夜明珠,把這個夜明珠挖出來,我們就可以轉妄爲真,轉衆生成佛道。佛的指點就是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像這個親戚一樣,指示這個醉漢,你衣裏面有珠子都不曉得,到處討口乞化、受苦、奔波勞累。愚癡啊!就這個道理。

  太虛大師有一首詩,是勉勵青年們上進的,我在這裏介紹一下。詩是這樣的:

  佛法欣聞坦蕩途,

  人人在握有靈珠。

  四邊莫觸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無。

  “佛法欣聞坦蕩途”,你得以聽聞到佛法,修學佛法,就是走上了“坦蕩途”。接觸佛法是一個人的轉折點,可以從六道升沈受苦之身轉爲趣向菩提之道。爲什麼?佛法就是要開示你悟入佛性。

  “人人在握有靈珠”,每個人都有靈珠,你就要發現這個靈珠。你從皈依佛教以後要好好努力,走光明大道,開發這個靈珠,就是“聞、思、修”,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熏習善法種子、無漏種子,結合實踐,修“戒、定、慧”。經開悟以後,你可以發現、親證這顆靈珠。這顆靈珠是什麼呢?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緣起中道,就是開頭講的佛教宇宙觀。一個是緣起,二個是性空,叁個是中道。你能了解緣起、性空、中道之理呀,悟得這個真理,就可以發現靈珠,恢複佛性。

  所以他最後兩句是“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你不要執著,消滅貪心,不要執著有,不要執著無,要斷除常見、斷見。“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叫四邊。這四邊都不要執著,自然就與真如般若相應。

  不要執著有,去掉常見;不要執著無,去掉斷見。“有”就是一切不變,永遠存在。“無”就是一切消滅了,就沒有了,因果也否定了。“亦有亦無”,一方面是幻有,一方面是真空。“非有非無”,非實體有,非斷滅無。這叫做“離四句、絕百非”。

  這些都不要執著,見“有”不要執著有,見“空”不要執著空,你要執著有、執著空都是錯的。《大般若經》的十八空、二十空,就可以體現這個意義。二十空爲: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說空還要空)、大空、小空、勝義空(修勝義你不要執著勝義)、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不可得亦不可得,你不要執著這個不可得)、無性空、自性空。徹底地把私心雜念,把妄情執著掃蕩幹淨。“萬裏無雲萬裏天”,萬裏晴空不能容得有絲毫的雲霧。把絲毫雲霧都要去掉,沒有一絲的雲,晴晴朗朗,豁然明朗。

  我們佛家人就要有這麼個境界,掃蕩一切妄想執著,掃蕩一切私心雜念,說空不要執著空,說有不要執著有。所以太虛大師第叁句“四邊莫觸真般若”,這就是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合符中道的。一方面不能否認幻有假象、因果現象,一方面要掃除我相、法相,去除我執、法執。《金剛經》裏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去我執。對一切“法”執著就是“法相”,否定一切“法”就是“斷滅相”。

  太虛大師這首詩就顯示出這個意義。能夠懂得這一點,就有般若智慧,就能發現衣裏靈珠,就可以由凡夫轉向聖者境界,由小乘轉向佛乘。

  (四)藥草喻

  以上講了火宅四車喻、窮子得寶喻、衣裏藏珠喻。還有兩喻,一個是“藥草喻”,一個是“鑿井喻”。

  藥草生長在山間,采回來可以治病。而藥草的生長必須雨露滋潤。不管什麼藥,上品藥、中品藥、下品藥,尊貴的藥與一般的藥,不經過雨露滋潤都長不起來。雨露滋潤以後,根據其寒、熱、溫、涼的藥性,就可以療治各種病。這是藥草品的寓意。

  佛在《藥草喻品》裏講,佛法如醫藥,要因機施教,應病與藥。各種藥草離不開雨水滋潤,先施雨水,再施藥。這就比喻我們大醫王,佛就是大醫王,根據衆生的根機,你的病情,應病與藥。這點大家要知道,佛就是大醫王,佛法就是“阿伽陀藥”。什麼叫阿伽陀藥呢?翻譯成漢語就是“無上妙藥”。佛法是無上妙藥,這種妙藥以療心病爲主,同時又治身病。一切病都關聯著心理問題。心理得治生理也得治。中醫很講究這一點嘛!外感風、寒、暑、濕,會生病;七情六欲,喜、怒、哀、懼、愛、惡、欲,也都可以引生病變。心情愉快,心情安定,在佛法熏陶之下,消滅無明、消滅業障,一切病都能好得快。你看好多念佛、學佛的人,在沒有學佛、念佛以前一身都是病,而學佛以後病就慢慢好了,且容光煥發,身心輕快。

  佛是大醫王,藥是根據不同根機施設的,所說的叁乘教,對聲聞就是小藥草,對緣覺就是中藥草,對菩薩就是上藥草。佛說的法譬如大雲,可以降雨、灑甘露,使藥草得到雨潤之後可以生長。所以要以佛爲主,以法爲主。佛法就是妙藥。這就是“藥草喻”。

  《法華經》裏講,佛善知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相、常滅寂相。這幾種相終歸于空相。知苦、知無常、證涅槃,目的是歸于空相,而空相就是諸法實相。大家學了佛就是得了佛的救治。

  世間的病有風、寒、暑、濕,有受感染、有受傷的。這種病往往經過醫療都可以好,但是由于造業所感的,那就不是一般醫藥可以治的了。妙藥難治冤業病!佛法的藥就可以治療,只要忏悔、悔過,以慚愧心、以誠懇心忏悔可以消除罪過,冤業病就可以得解。這種事從古至今很多。

  另外魔鬼所纏的病也離不開佛法。有些魔鬼附身、魔鬼幹擾,你能念經、持咒(持秘密咒)也可以退。所以一切病可分成外感病、內傷病、冤業病、魔鬼纏心的病。這個道理世間人是不了解的,但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事實存在。這些病的治療,不能離開佛法,依佛法來治,那就可以消除。

  出離世間以後,佛說叁乘,由小乘到大乘,最終歸于佛乘,都離不開佛法這個藥,這就是諸法實相之藥。這就是“藥草喻”的中心思想。

  (五)鑿井喻

  “鑿井喻”就是說人要解決飲水問題,因爲煮飯要水,渴了要喝水,你要努力去解決。怎麼努力?在山間、在平地開井。開井用功夫,你不要怕困難,到了一定的時間,發現濕地就一定有水,就可以得到甘泉、得到飲水。這個譬喻就說,無處不是道場、無處不是佛法、無處不是實相。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是學參禅的,文學修養很高,他寫的東西很有禅味。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以氣魄雄豪而著稱,得益于學佛法,得益于參禅。他有一首詩是這樣的: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示人。

  他在參禅之後寫的這首詩,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山林青翠之色,山間流水之聲,無處不是佛法,無處不映射諸法實相。“溪聲盡是廣長舌”,流水的聲音在說法,顯諸法實相。“山色無非清淨身”,山光水色,青青之色,光明照射之色,都是佛的法身。就看你在日常生活中怎麼了解,怎樣體會。“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他說晚上我在參坐的時候,得到法味,“八萬四千偈”這個境、這個意義,不能用言語表示。言語表示是有限的,離不開意識分別,而那種境界超空間、超時間、超出意識分別。所以這個怎樣舉出來去對別人講呢?

  一切現象都是諸法實相,就看你怎樣去體會。這種體會在佛教修行方法來講叫“持戒生定,守根護意”。這是基本修行方法。你若六根不守,你的第六意識,心猿意馬、時常攀緣,內心執著于外境,爲六塵境界所迷惑,你的眼界就低了,就狹窄了。假如你能守戒,守住六根,再進行修定、進行思維、進行觀察,從中得出智慧,就可以了悟人生。而這種定,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是禅,語默動靜無非是禅。你能保持定的境界,不爲六塵幹擾,就可以認識、體證諸法實相。一切法皆是因緣生法,如夢幻泡影。能夠知道這一點,不著相、不貪著、不執著追求,這個心就是超塵出俗的心,就不是與一般俗衆共有的心。你隨便看到什麼景象都可以悟道。祖師講,禅、開悟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正直心,不著一塵、不貪戀一法,這就是悟。

  你們看叢林裏齋堂門前有這麼一副對聯:

  終日吃飯,未曾沾著一粒米

  終日穿衣,未曾挂著一縷絲

  一天要吃叁頓飯,但實際上沒吃,“未曾沾著一粒米”;穿衣禦寒,但是“未曾挂著一縷絲”。什麼道理呢?就說你吃飯不要執著,穿衣也不要執著,不要貪戀,少欲知足,粗衣蔬食,甘于淡泊。這中間就有道,就可以見真理。“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你吃著菜根、蔬菜,過淡泊生活,不爭鬥、不計較,就可以入道。

  王安石在參訪圓禅師的時候,啓請開示什麼是道。圓禅師就給他說,“你今天問道,我就給你指出叁點來。第一點,你性情剛強,內心不平靜,容易起嗔;第二點,你世緣很深(名利場中嘛,當然有世緣);第叁點,你才學很高,但有時候,不顧事實,主觀臆斷。”禅師又說,“你這些個都是障道的,只有一點是近乎道。是哪一點呢?盡管你是個宰相,但是你學了禅,你還是有出世的胸襟,因此你來學禅,“視名利如脫發,甘淡泊如頭陀”,你對名利畢竟不象一般人那樣執著。對名利象對脫下的頭發一樣不計較它,成敗得失無動于衷,對生活很甘于淡泊。”根據王安石的傳記來講,他生活很淡泊,粗衣蔬食,這點得到圓禅師的贊揚。禅師接著說,“你只有這一點近乎道,前叁點要改。”在禅師指點下,王安石很慚愧,也很有提…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