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例中,以此教育说服人。在大藏经中专门讲譬喻的经有《法喻经》、《百喻经》等。
中国过去的文学家鲁迅,称为文豪,他对于《百喻经》很感兴趣,他称赞这不单是些个很好的譬喻,而且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说明佛陀的智慧很高。这是鲁迅称赞的,他还出钱委托金陵刻经处专门刻印《百喻经》赠送结缘。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学、哲学、诗歌、绘画、雕刻,都充实了。这个譬喻很多啦,空中楼阁呀、瞎子摸象、画饼充饥呀、说食数宝,等等。你看中国文学作品里面,这些譬喻不少,都是从佛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空中楼阁与瞎子摸象
一个傻子,他看到那些有钱人盖起的房子,很华丽,他觉得顶层最壮观。他就努力挣钱,挣钱后他也来盖一幢高楼。他跟工匠讲:“底下这些层,你都不要建,你只是修那顶上一层就行了。”他要的是“空中楼阁”。这个匠人就笑,说:“你才傻哟,这个楼没有地基,没有一、二、三层,哪里有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哪有最高一层呢?”这就是空中楼阁的譬喻,让人们知道做事要从基础做起,不能凭空想像,不去从最基本的开始实践,最终只有逗得别人耻笑。
瞎子摸象也是。说几个瞎子都不晓得象的样子。有的摸到尾巴,他说是绳子;有的摸到耳朵,他说是簸箕;有的摸到腿,他说是柱子,有的摸到身子,他就说是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论不休。结果有明眼人一看到就笑,哈哈!你们说的那个象都不是本来的象,只是你们的感觉、空想、片面认识罢了。这形容世间上那种片面认识。瞎子摸象就是从佛经中来的,还有说食数宝哇、画饼充饥呀,这些内容都是来自佛经。
佛说法,他喜欢打譬喻,说譬喻,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普通的民众都能听懂深奥的佛法。在中国古文体中有“赋、比、兴”,赋就是开门见山;兴就是用其它的东西作引子,再来说这个内容;比就是譬喻。
《法华经》中有几品专门以譬喻来开显法义,下面简单讲解一下。
(一)火宅四车喻
佛为度化三种根机,为三种根机授记,就说三种譬喻。当佛说法,说到出世因缘后,就为第一批以富楼那尊者为首的五百弟子授记,使之得到开悟。接着舍利弗请问,如何消除一般人的那种疑惑,有什么很好的方式使他们免堕疑惑,纠正他们不正确的知见,佛就在《譬喻品》中说“火宅四车喻”。
就说有一个长者非常富有,财富无量,珍宝无数。他的几个儿子很顽皮,这些孩子只晓得娱乐玩耍(就像现在很多青年只晓得唱歌呀、跳舞呀、打牌呀,指这些),在家里游玩嬉戏。有一天房子失火,从四面烧起来了。长者发现起火后,急坏了,而这些孩子还在嬉戏、娱乐,浑然不觉。怎么办呢?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够逃出去,他就大声疾呼:起火了!起火了!喊他们逃出去。这些孩子说啥都不出去,他们没听到,或者根本不在意。长者很着急,深知孩子们是好玩成性,就想了个办法,骗孩子们说外面有他们最喜欢玩的羊车、鹿车、牛车。
他就喊:“宅院外边有你们最喜欢的东西玩乐哟!”“什么好玩的东西呢?”长者说:“有能让你们玩得高兴的车子,有羊拉的车、有鹿拉的车、有牛拉的车,随便你们坐,随便你们玩。好玩得很啰!”“好啊!我们去玩车车哟!”这些孩子就不在房子里面耍了,想到外面的东西多好玩呀!大家从起火的房子里一起哄就跑出来了。出来以后,这个屋子就被烧了。这些孩子就跟长者要车,结果外面哪有什么羊车、鹿车,只有高大庄严、饰满珍宝的大白牛车。长者就赐给每个孩子一辆大白牛车,孩子们高兴极了,比他们原来所希求的车好多了!经文中讲“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结果这些孩子就坐上大白牛车,解决了他们的危险问题。这个叫做“火宅三车喻”。
这个火宅好像我们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并不安稳。欲界还逃不过“成、住、坏、空”的规律啊!我们这个地球有存在的时候、有破坏的时候、有空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相对比较安稳,是进入禅定状态(世间禅定)。那么到了最后,地球坏了,又到了空劫,根据佛经讲,那时众生由于劫浊,世界遭毁,大水从欲界天淹到初禅天,大火由初禅天烧到二禅天,大风由二禅天以上刮到无色界天。那个时候,不单地球受灾,水淹初禅、火烧二禅、风刮三禅。这就是那时的灾厄,你没有解脱的话,想躲也躲不过。
现在科学家也讲地球的寿命只有一百多亿年,还是要坏嘛,其实我们佛陀几千年前就预言了,在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说明佛的智慧很高。到劫运来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要毁灭掉,而且是经过灾难毁掉,可怕得很呀!所以要努力修行,才能免去这些灾难。
而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还要贪一下权,贪一下钱,钱越多越好,权越高越好,我尽管死了,还给儿孙挣钱,买高楼大厦,置田园舍宅。穷的时候想到能吃一顿饱饭就好了,有饭吃又想有钱就成了,有钱的人想权,还想要独览大权。有大权位又想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贪心没有了期。勾心斗角,杀戮无数,登上帝位以后,想永远在位,永久享受。一般老百姓呢,这样舍不得那样舍不得,到一口气上不来了,他还是舍不得,要买好棺材,要埋个好地方。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一切都是空啊!
佛的基本精神就是“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变化就是苦态,我们要从中看到空性,要去掉我执,认识到这点才没有私心,才看得淡、放得下。看到世界的苦难,光知道逃跑、远离还不行,那是小乘境界,要发菩萨大悲心来救苦救难,把这个世界变成净土,像阿弥陀佛一样创建极乐世界,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因为你的努力而快乐。佛教不仅仅是让你拥有智慧,还要得到快乐,而且是永恒的快乐。这个永恒的快乐就是涅槃寂静,没有生,没有死,成就永恒的生命。
历史上的秦始皇,他想万万年地控制人民,统治人民,结果没坚守几天。他在陕西那个坝子上修坟墓,占地很宽,可是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荒冢孤坟,草露风灯。历代帝王都是这样的,慈禧太后也是这样的。可你看现在怎么样?那些文物贩子,到处挖墓,挖得尸骨狼藉,皇家气派见不到了,陪葬品什么都偷跑了,那不也是一场空嘛!那也舍不得、这也舍不得,死后都要荣华,结果怎么样?只是白白辛苦一场,还留下个千古骂名。在佛的慧眼看来,这一切不外乎“成、住、坏、空”。整个世界,众业所成,它有毁坏的一天,有消灭的一天,而且在一场灾难之后终归消灭。所以《法华经》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此我们要猛醒啊,不要再贪着于物质的享受了,要好好修行,淡泊于物质,彻底解脱生死、出离轮回才是根本。
在这个譬喻中,长者象征佛,孩子们就如众生,几个车子,羊车就代表声闻乘、鹿车就代表缘觉乘、牛车就代表菩萨乘,大白牛车就代表佛乘。我们的佛陀希望众生都登上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佛乘。好像长者对孩子说,你们赶快上来登大白牛车,羊车、鹿车都不要登了。佛说法就是希望众生得到这么个知见,悟入实相,证得佛乘。这是佛的苦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这就是“开权显实”。
这个修行次第,第一就是要有出离心,出离心是见苦谛而修道,趣向解脱;第二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下化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于佛法的态度,不仅仅是我个人学习了事,还要把我们所学的、所得到的利益,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发菩提心以后,通过修行生真空见,见诸法实相,达到无上菩提,证得佛乘。所以说三乘、五乘都是一种权巧方便的法门。
(二)穷子得宝喻
有一个富豪,他的儿子小时候不听话,流亡乞讨在外。这个父亲呢是个大家,很富有,住高楼大厦,物质条件很好,但他同时也很思念儿子。他想这么多的财富,儿子在外面不回来,今后交给谁呢?他那个儿子到处流浪,到处受苦,最后乞讨到这个富宅,也就是他这个父亲的门前来了。他在门口不敢进,又不晓得富豪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这个富豪很威严,侍卫很多,他怕。这个父亲看到儿子来了,想招呼他,结果儿子跑了,跑到另外一个地方,父亲就想办法叫人把他儿子哄回来,让他做工打扫卫生。父亲为了权巧方便,穿起烂衣服,蓬头垢面见他儿子。最后慢慢地熟了,把儿子引到身边,教他做很多事情,机缘成熟了,才正式认他做儿子,儿子才知道这是他父亲。他就把他的田园、珠宝给他的儿子。这是《信解品》中的“穷子得宝喻”。
这个譬喻中,父亲代表佛,儿子代表众生。父亲时常想念他的儿子,想把家业、珍宝给他,却找不到他。儿子在外受苦,迷迷惑惑不知家在何处,后来见了父亲又不认识还怕,不敢接近。父亲就想尽办法使他在身边,最后把珍宝交给他。这就好象佛随时随刻都在怜悯众生,思众生苦。象你母亲一样,时常思念儿子,想方设法使儿子得到珠宝、得到安乐。所以佛说法也是因机施教,应病与药,想方设法,以种种方法使得一切众生归于一乘,都能成佛。就好像这个儿子得宝一样,儿子尽管不孝,到处逃避,最后还是被父亲想些方法,给弄到身边,认识他、教育他,最后把财产交给他。这个财产就是佛的一乘、涅槃、菩提,使众生都能够证得。这就是穷子得宝喻。
(三)衣里藏珠喻
有这么一个人,随处漂泊,浪迹天涯,还爱喝酒。有天他醉了,他有个亲戚怜悯他,怕他将来受苦,趁他醉的时候就把那个珠宝给藏到身上衣服的夹层里面。醉汉醒来以后不晓得衣里有宝珠,依然自己到处漂流、受苦、受饿,到处乞食,向人要钱。在外面流浪一阵子,后来回到家乡,他那个亲戚发现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于是很怜悯他,就告诉他,你衣襟里面本来就有如意珠,取出来之后就能丰衣足食。你自己珠子在身,却到处要钱,讨…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