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例中,以此教育說服人。在大藏經中專門講譬喻的經有《法喻經》、《百喻經》等。
中國過去的文學家魯迅,稱爲文豪,他對于《百喻經》很感興趣,他稱贊這不單是些個很好的譬喻,而且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說明佛陀的智慧很高。這是魯迅稱贊的,他還出錢委托金陵刻經處專門刻印《百喻經》贈送結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充實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包括文學、哲學、詩歌、繪畫、雕刻,都充實了。這個譬喻很多啦,空中樓閣呀、瞎子摸象、畫餅充饑呀、說食數寶,等等。你看中國文學作品裏面,這些譬喻不少,都是從佛經裏面吸取了豐富的營養。
空中樓閣與瞎子摸象
一個傻子,他看到那些有錢人蓋起的房子,很華麗,他覺得頂層最壯觀。他就努力掙錢,掙錢後他也來蓋一幢高樓。他跟工匠講:“底下這些層,你都不要建,你只是修那頂上一層就行了。”他要的是“空中樓閣”。這個匠人就笑,說:“你才傻喲,這個樓沒有地基,沒有一、二、叁層,哪裏有空中樓閣?沒有基礎,哪有最高一層呢?”這就是空中樓閣的譬喻,讓人們知道做事要從基礎做起,不能憑空想像,不去從最基本的開始實踐,最終只有逗得別人恥笑。
瞎子摸象也是。說幾個瞎子都不曉得象的樣子。有的摸到尾巴,他說是繩子;有的摸到耳朵,他說是簸箕;有的摸到腿,他說是柱子,有的摸到身子,他就說是牆。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爭論不休。結果有明眼人一看到就笑,哈哈!你們說的那個象都不是本來的象,只是你們的感覺、空想、片面認識罷了。這形容世間上那種片面認識。瞎子摸象就是從佛經中來的,還有說食數寶哇、畫餅充饑呀,這些內容都是來自佛經。
佛說法,他喜歡打譬喻,說譬喻,用最簡單的語言讓普通的民衆都能聽懂深奧的佛法。在中國古文體中有“賦、比、興”,賦就是開門見山;興就是用其它的東西作引子,再來說這個內容;比就是譬喻。
《法華經》中有幾品專門以譬喻來開顯法義,下面簡單講解一下。
(一)火宅四車喻
佛爲度化叁種根機,爲叁種根機授記,就說叁種譬喻。當佛說法,說到出世因緣後,就爲第一批以富樓那尊者爲首的五百弟子授記,使之得到開悟。接著舍利弗請問,如何消除一般人的那種疑惑,有什麼很好的方式使他們免墮疑惑,糾正他們不正確的知見,佛就在《譬喻品》中說“火宅四車喻”。
就說有一個長者非常富有,財富無量,珍寶無數。他的幾個兒子很頑皮,這些孩子只曉得娛樂玩耍(就像現在很多青年只曉得唱歌呀、跳舞呀、打牌呀,指這些),在家裏遊玩嬉戲。有一天房子失火,從四面燒起來了。長者發現起火後,急壞了,而這些孩子還在嬉戲、娛樂,渾然不覺。怎麼辦呢?爲了使這些孩子能夠逃出去,他就大聲疾呼:起火了!起火了!喊他們逃出去。這些孩子說啥都不出去,他們沒聽到,或者根本不在意。長者很著急,深知孩子們是好玩成性,就想了個辦法,騙孩子們說外面有他們最喜歡玩的羊車、鹿車、牛車。
他就喊:“宅院外邊有你們最喜歡的東西玩樂喲!”“什麼好玩的東西呢?”長者說:“有能讓你們玩得高興的車子,有羊拉的車、有鹿拉的車、有牛拉的車,隨便你們坐,隨便你們玩。好玩得很啰!”“好啊!我們去玩車車喲!”這些孩子就不在房子裏面耍了,想到外面的東西多好玩呀!大家從起火的房子裏一起哄就跑出來了。出來以後,這個屋子就被燒了。這些孩子就跟長者要車,結果外面哪有什麼羊車、鹿車,只有高大莊嚴、飾滿珍寶的大白牛車。長者就賜給每個孩子一輛大白牛車,孩子們高興極了,比他們原來所希求的車好多了!經文中講“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結果這些孩子就坐上大白牛車,解決了他們的危險問題。這個叫做“火宅叁車喻”。
這個火宅好像我們這個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並不安穩。欲界還逃不過“成、住、壞、空”的規律啊!我們這個地球有存在的時候、有破壞的時候、有空的時候。色界、無色界相對比較安穩,是進入禅定狀態(世間禅定)。那麼到了最後,地球壞了,又到了空劫,根據佛經講,那時衆生由于劫濁,世界遭毀,大水從欲界天淹到初禅天,大火由初禅天燒到二禅天,大風由二禅天以上刮到無色界天。那個時候,不單地球受災,水淹初禅、火燒二禅、風刮叁禅。這就是那時的災厄,你沒有解脫的話,想躲也躲不過。
現在科學家也講地球的壽命只有一百多億年,還是要壞嘛,其實我們佛陀幾千年前就預言了,在經裏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說明佛的智慧很高。到劫運來的那個時候,我們這個世界一切都要毀滅掉,而且是經過災難毀掉,可怕得很呀!所以要努力修行,才能免去這些災難。
而現在社會上許多人還要貪一下權,貪一下錢,錢越多越好,權越高越好,我盡管死了,還給兒孫掙錢,買高樓大廈,置田園舍宅。窮的時候想到能吃一頓飽飯就好了,有飯吃又想有錢就成了,有錢的人想權,還想要獨覽大權。有大權位又想當皇帝,享受榮華富貴,貪心沒有了期。勾心鬥角,殺戮無數,登上帝位以後,想永遠在位,永久享受。一般老百姓呢,這樣舍不得那樣舍不得,到一口氣上不來了,他還是舍不得,要買好棺材,要埋個好地方。但是根據實際情況呢,“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這一切都是空啊!
佛的基本精神就是“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一切都是變化著的,變化就是苦態,我們要從中看到空性,要去掉我執,認識到這點才沒有私心,才看得淡、放得下。看到世界的苦難,光知道逃跑、遠離還不行,那是小乘境界,要發菩薩大悲心來救苦救難,把這個世界變成淨土,像阿彌陀佛一樣創建極樂世界,讓所有的生命都能因爲你的努力而快樂。佛教不僅僅是讓你擁有智慧,還要得到快樂,而且是永恒的快樂。這個永恒的快樂就是涅槃寂靜,沒有生,沒有死,成就永恒的生命。
曆史上的秦始皇,他想萬萬年地控製人民,統治人民,結果沒堅守幾天。他在陝西那個壩子上修墳墓,占地很寬,可是結果又如何呢?還不是荒冢孤墳,草露風燈。曆代帝王都是這樣的,慈禧太後也是這樣的。可你看現在怎麼樣?那些文物販子,到處挖墓,挖得屍骨狼藉,皇家氣派見不到了,陪葬品什麼都偷跑了,那不也是一場空嘛!那也舍不得、這也舍不得,死後都要榮華,結果怎麼樣?只是白白辛苦一場,還留下個千古罵名。在佛的慧眼看來,這一切不外乎“成、住、壞、空”。整個世界,衆業所成,它有毀壞的一天,有消滅的一天,而且在一場災難之後終歸消滅。所以《法華經》講“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因此我們要猛醒啊,不要再貪著于物質的享受了,要好好修行,淡泊于物質,徹底解脫生死、出離輪回才是根本。
在這個譬喻中,長者象征佛,孩子們就如衆生,幾個車子,羊車就代表聲聞乘、鹿車就代表緣覺乘、牛車就代表菩薩乘,大白牛車就代表佛乘。我們的佛陀希望衆生都登上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佛乘。好像長者對孩子說,你們趕快上來登大白牛車,羊車、鹿車都不要登了。佛說法就是希望衆生得到這麼個知見,悟入實相,證得佛乘。這是佛的苦心,“于一佛乘分別說叁”,這就是“開權顯實”。
這個修行次第,第一就是要有出離心,出離心是見苦谛而修道,趣向解脫;第二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下化之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對于佛法的態度,不僅僅是我個人學習了事,還要把我們所學的、所得到的利益,讓更多的人來分享。發菩提心以後,通過修行生真空見,見諸法實相,達到無上菩提,證得佛乘。所以說叁乘、五乘都是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
(二)窮子得寶喻
有一個富豪,他的兒子小時候不聽話,流亡乞討在外。這個父親呢是個大家,很富有,住高樓大廈,物質條件很好,但他同時也很思念兒子。他想這麼多的財富,兒子在外面不回來,今後交給誰呢?他那個兒子到處流浪,到處受苦,最後乞討到這個富宅,也就是他這個父親的門前來了。他在門口不敢進,又不曉得富豪是他的父親。他看到這個富豪很威嚴,侍衛很多,他怕。這個父親看到兒子來了,想招呼他,結果兒子跑了,跑到另外一個地方,父親就想辦法叫人把他兒子哄回來,讓他做工打掃衛生。父親爲了權巧方便,穿起爛衣服,蓬頭垢面見他兒子。最後慢慢地熟了,把兒子引到身邊,教他做很多事情,機緣成熟了,才正式認他做兒子,兒子才知道這是他父親。他就把他的田園、珠寶給他的兒子。這是《信解品》中的“窮子得寶喻”。
這個譬喻中,父親代表佛,兒子代表衆生。父親時常想念他的兒子,想把家業、珍寶給他,卻找不到他。兒子在外受苦,迷迷惑惑不知家在何處,後來見了父親又不認識還怕,不敢接近。父親就想盡辦法使他在身邊,最後把珍寶交給他。這就好象佛隨時隨刻都在憐憫衆生,思衆生苦。象你母親一樣,時常思念兒子,想方設法使兒子得到珠寶、得到安樂。所以佛說法也是因機施教,應病與藥,想方設法,以種種方法使得一切衆生歸于一乘,都能成佛。就好像這個兒子得寶一樣,兒子盡管不孝,到處逃避,最後還是被父親想些方法,給弄到身邊,認識他、教育他,最後把財産交給他。這個財産就是佛的一乘、涅槃、菩提,使衆生都能夠證得。這就是窮子得寶喻。
(叁)衣裏藏珠喻
有這麼一個人,隨處漂泊,浪迹天涯,還愛喝酒。有天他醉了,他有個親戚憐憫他,怕他將來受苦,趁他醉的時候就把那個珠寶給藏到身上衣服的夾層裏面。醉漢醒來以後不曉得衣裏有寶珠,依然自己到處漂流、受苦、受餓,到處乞食,向人要錢。在外面流浪一陣子,後來回到家鄉,他那個親戚發現他衣衫褴褛、蓬頭垢面,于是很憐憫他,就告訴他,你衣襟裏面本來就有如意珠,取出來之後就能豐衣足食。你自己珠子在身,卻到處要錢,討…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