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

  一、序品和方便品略解

  本经从序分到正宗分,最后是流通分。根据经文,以提要的方式来讲解其中重要的意趣,希望能给大家读诵经文和理解义理并依之思维、作意、行持带来帮助。我在这里先把序品、方便品讲一下,以后再选择重要内容讲。

  佛放光现瑞

  根据序品中的内容介绍,在法华会上,来闻法的很多,有诸大比丘、阿罗汉、诸大菩萨、国王宰官、天龙八部等。佛在说法以前入定放光,光明遍照东方八万四千世界,普佛世界出现动、涌、震、击、吼、爆六种震动,现出神变瑞相。这时弥勒菩萨看到这个瑞相。其实他未尝不知道佛放光现瑞的意义,但是他要表示疑惑,代表大家的心表示疑惑,他就请问文殊菩萨,佛今天为什么放光现瑞?文殊菩萨智慧很高,就答复:“佛放光现瑞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代表佛将要开示实相之法、微妙甚深之法。”

  佛从定起以后进入方便品,就告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一切法中实有难得的希有之法、诸法实相“十如”,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舍利弗很向往这甚深的大乘佛法,一再启请,而佛则一再制止他。他就问佛是什么因缘,佛当时就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你不了解,就暂时停止启请吧,这个第一方便、甚深微妙之法,世间人听了会感到惊异,增上慢者闻后必定不信。最后三请才说《法华经》。

  增上慢与五千人退席

  什么叫增上慢呢?我们晓得贡高我慢有七种,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在《五蕴论》中对这七慢解释说:“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这七慢都是我们学佛的障碍。

  增上慢,就是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本来不知道,他说他知道,本来没得到,他偏偏说得到了,本来没有证到,他偏说他证到了,这种人是有的,还未必在少数。当时在会场中有这么一部分人,留恋于小果阿罗汉或者还没有证到阿罗汉的有学、无学圣者(前三果为有学,四果阿罗汉叫无学),他认为他所证有余依、无余依涅槃是长久的、圆满的,不需要再进步了:我已经证得无上菩提,证得妙果了,不需要再进步,还有什么实相无相之法呢?因为佛所讲的究竟甚深微妙之法,不是这些人可以了解的。这些都是增上慢者。

  在座的各位不要学增上慢“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你们要老老实实,知就知,得就得,证就证;未知就不要言知,未得就不要言得,未证就不要言证。这种增上慢,障碍上进,很可怕。我们要虚心地学习佛法,不要被慢心所迷惑,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佛讲《法华经》的本意是希望他们(只管自己修行,不管世人者)由小转大,由权归实。但这部分人坚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得了。所以这种增上慢者他一定不会相信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了。

  舍利弗在会上再三启请,希望佛讲“实相无相之法”。佛将要说但还没说的时候,会中四众弟子(包括有学无学)中就有五千人退席了。当时他们默不作声,向佛顶礼而退。五千人退席!佛很慈悲,晓得他们无根机,并未呵斥,也没有阻挡。退了就算了,时机还没到,就容忍他们退席。

  佛出世因缘

  接着佛就开始说诸佛出世的这么一大事因缘。这段文念给大家听,佛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出现于世都是为了大事因缘。)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说明道理提出一种反问,为什么佛出世是为一大事因缘?这个诸佛就是十方诸佛,东南西北中上下十方,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在内,所以佛佛同心,佛佛同道。)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出世的一个中心目标就是使众生成佛,使众生悟得诸法实相,由权到实。说权教无疑要归于实教。五乘中之人天乘,是根据人天的根机而说;声闻乘,指闻佛音声,能够认识有漏是苦,从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从这方面说;缘觉乘是中根、中乘,他能自悟,悟得缘起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之法,所以说缘生法是中乘根机;菩萨乘是发了菩提心的,要度众生,发愿度众生,要成佛,是大乘根机,所以要说菩萨乘的法,诸如四无量心、四摄六度,从空说有、从有说空、说相说性这些。

  以上从人天乘到菩萨乘都是根机的问题。因机施教,应病与药,这些都是权法,权巧方便,但最后由权入实,使之都能归于实,归于“一佛乘”。就像《法华经》里的那首偈子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二乘、三乘都是方便之说、权巧之说,实际上只有一个佛乘。一切众生在菩萨行的引导下,终归都要成佛。

  开、示、悟、入佛知见

  佛出现于世说法度众生,“开、示、悟、入”,即开发他的知见、深切显示这个真理、使他悟入这个真理、悟后能够证入这个真理。“开”者,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无明,开显如来藏,以见实相之理。“示”者,显示之意,即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悟”者,觉悟之意,即障除体显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证入之意,即事理既已圆融,则可自在无碍、任运流入萨婆多海。佛出世就为了度众生,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天台宗以“开示悟入”四字来表示行者达到佛知见的深浅程度,在以“四一”(教、行、人、理)解释法华一乘时,即以“开示悟入”开显理一。若就四智而言,则以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等四智次第配于开、示、悟、入。

  知见是什么?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的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佛知见是什么知见呢?即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的佛智慧,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佛知见就是一种真心,微妙真心、真如、法性、空性,这叫作如来藏,或者叫涅槃妙心。很多名词嘛!空性、法性、真心、一真法界、涅槃妙心、如来藏、一乘实相或者叫金刚戒体,在禅宗来讲或者叫“本来面目”。参禅就是要使你认识本来面目、妙明真心、诸法实相。

  什么是三身四智

  为什么佛出现于世间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这个因缘,使众生能够由迷知返、返妄归真,彻底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断烦恼证入涅槃,断无明证入菩提,消除烦恼、所知二障恢复三身四智。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是唯识法的分析,道理一样。大圆镜智就是妙明真心、真如心。所以说佛教是个平等的宗教,不是要你学佛后成为佛陀的奴隶或儿子,我们把释迦牟尼佛当成老师,他引导我们走正道,走成佛之道。在真如性海里,佛陀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甚而是一体的两个方面。佛陀不会发怒,见你没信他,他就惩罚你,不会的。他只会以悲悯心对你说,你的苦痛要这样解决,因为佛陀是过来人,他的经验丰富,像慈父一样地关照我们。他不会因为你不敬重他而远离你,他永远和你在一起。佛陀从不舍弃任何人,我们不管是什么地位,佛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我们。在佛的眼里,我们都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我们努力,都可以成佛作祖。佛陀的目的是要教导我们一种彻底自由解脱的方法。

  二十五圆通

  《楞严经》里开显了二十五圆通,有二十五个菩萨证得圆通。圆通就是证得佛的境界,就是以各种方式、各种方法开悟后证得的理事圆通境界。观自在菩萨是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是念佛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我们从种种修行方法都可以证入圆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条条大路通长安。诸佛出现世间也是这样子的,归于一乘,证得佛果。这是所说佛出世的因缘,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说到这里以后,有一部分小乘根机人,就是以富楼那(他是说法第一)为首的五百弟子,当然舍利佛也在内,有所开解。有所开解就是说得到真正知见。在开解之后,就痛悔过去不认识大法,不晓得一乘实相。佛在这种情况下,就为以富楼那为首的五百弟子“授记”,就是预言弟子将来成佛,以何名号、何时劫、何土、住世多久等等悬记。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世,讲经说法,利益众生,并建立佛教团体,也就是清净和合的僧团,传布佛教,利益所有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报答佛恩,努力学习佛法,护持佛教僧团,因为僧团是弘扬佛法、修持佛法、使佛法得以住持世间的专门组织机构。对于僧宝弘扬佛法的事要欢喜赞叹,要全力支持传教事业,不要为僧宝的传教事业设置障碍,否则那可是下地狱的罪过。

  二、几个譬喻品略解

  佛说法喜欢打譬喻

  能够学习佛法的,或者一时不能学法的,包括增上慢者,如何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了解真理,断除疑惑,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舍利弗继续代众生请问。以下就有几种譬喻,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药草喻、化城喻、渴者凿井喻。

  前面讲过三藏十二部经命名的由来,这十二部经其中就有譬喻经,是以比喻显示法义。这个譬喻,是把道理寓于事…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