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
一、序品和方便品略解
本經從序分到正宗分,最後是流通分。根據經文,以提要的方式來講解其中重要的意趣,希望能給大家讀誦經文和理解義理並依之思維、作意、行持帶來幫助。我在這裏先把序品、方便品講一下,以後再選擇重要內容講。
佛放光現瑞
根據序品中的內容介紹,在法華會上,來聞法的很多,有諸大比丘、阿羅漢、諸大菩薩、國王宰官、天龍八部等。佛在說法以前入定放光,光明遍照東方八萬四千世界,普佛世界出現動、湧、震、擊、吼、爆六種震動,現出神變瑞相。這時彌勒菩薩看到這個瑞相。其實他未嘗不知道佛放光現瑞的意義,但是他要表示疑惑,代表大家的心表示疑惑,他就請問文殊菩薩,佛今天爲什麼放光現瑞?文殊菩薩智慧很高,就答複:“佛放光現瑞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代表佛將要開示實相之法、微妙甚深之法。”
佛從定起以後進入方便品,就告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一切法中實有難得的希有之法、諸法實相“十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舍利弗很向往這甚深的大乘佛法,一再啓請,而佛則一再製止他。他就問佛是什麼因緣,佛當時就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你不了解,就暫時停止啓請吧,這個第一方便、甚深微妙之法,世間人聽了會感到驚異,增上慢者聞後必定不信。最後叁請才說《法華經》。
增上慢與五千人退席
什麼叫增上慢呢?我們曉得貢高我慢有七種,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叁、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在《五蘊論》中對這七慢解釋說:“雲何慢?謂于劣計己勝,或于等計己等,心高舉爲性。雲何過慢?謂于等計己勝,或于勝計己等,心高舉爲性。雲何慢過慢?謂于勝計己勝,心高舉爲性。雲何我慢?謂于五取蘊,隨觀爲我或爲我所,心高舉爲性。雲何增上慢?謂于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爲性。雲何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爲性。雲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爲性。”這七慢都是我們學佛的障礙。
增上慢,就是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本來不知道,他說他知道,本來沒得到,他偏偏說得到了,本來沒有證到,他偏說他證到了,這種人是有的,還未必在少數。當時在會場中有這麼一部分人,留戀于小果阿羅漢或者還沒有證到阿羅漢的有學、無學聖者(前叁果爲有學,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他認爲他所證有余依、無余依涅槃是長久的、圓滿的,不需要再進步了:我已經證得無上菩提,證得妙果了,不需要再進步,還有什麼實相無相之法呢?因爲佛所講的究竟甚深微妙之法,不是這些人可以了解的。這些都是增上慢者。
在座的各位不要學增上慢“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你們要老老實實,知就知,得就得,證就證;未知就不要言知,未得就不要言得,未證就不要言證。這種增上慢,障礙上進,很可怕。我們要虛心地學習佛法,不要被慢心所迷惑,孔子也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佛講《法華經》的本意是希望他們(只管自己修行,不管世人者)由小轉大,由權歸實。但這部分人堅持自己的錯誤,認爲自己不得了。所以這種增上慢者他一定不會相信佛陀所說的甚深微妙法了。
舍利弗在會上再叁啓請,希望佛講“實相無相之法”。佛將要說但還沒說的時候,會中四衆弟子(包括有學無學)中就有五千人退席了。當時他們默不作聲,向佛頂禮而退。五千人退席!佛很慈悲,曉得他們無根機,並未呵斥,也沒有阻擋。退了就算了,時機還沒到,就容忍他們退席。
佛出世因緣
接著佛就開始說諸佛出世的這麼一大事因緣。這段文念給大家聽,佛說: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出現于世都是爲了大事因緣。)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爲說明道理提出一種反問,爲什麼佛出世是爲一大事因緣?這個諸佛就是十方諸佛,東南西北中上下十方,過去、現在、未來,都包括在內,所以佛佛同心,佛佛同道。)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出世的一個中心目標就是使衆生成佛,使衆生悟得諸法實相,由權到實。說權教無疑要歸于實教。五乘中之人天乘,是根據人天的根機而說;聲聞乘,指聞佛音聲,能夠認識有漏是苦,從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從這方面說;緣覺乘是中根、中乘,他能自悟,悟得緣起法,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之法,所以說緣生法是中乘根機;菩薩乘是發了菩提心的,要度衆生,發願度衆生,要成佛,是大乘根機,所以要說菩薩乘的法,諸如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從空說有、從有說空、說相說性這些。
以上從人天乘到菩薩乘都是根機的問題。因機施教,應病與藥,這些都是權法,權巧方便,但最後由權入實,使之都能歸于實,歸于“一佛乘”。就像《法華經》裏的那首偈子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二乘、叁乘都是方便之說、權巧之說,實際上只有一個佛乘。一切衆生在菩薩行的引導下,終歸都要成佛。
開、示、悟、入佛知見
佛出現于世說法度衆生,“開、示、悟、入”,即開發他的知見、深切顯示這個真理、使他悟入這個真理、悟後能夠證入這個真理。“開”者,開發之意,即破除衆生無明,開顯如來藏,以見實相之理。“示”者,顯示之意,即惑障既除,則知見體顯、法界衆德顯示分明。“悟”者,覺悟之意,即障除體顯後,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入”者,證入之意,即事理既已圓融,則可自在無礙、任運流入薩婆多海。佛出世就爲了度衆生,令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天臺宗以“開示悟入”四字來表示行者達到佛知見的深淺程度,在以“四一”(教、行、人、理)解釋法華一乘時,即以“開示悟入”開顯理一。若就四智而言,則以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等四智次第配于開、示、悟、入。
知見是什麼?指依自己之思慮分別而立的見解。與智慧有別,智慧是般若的無分別智,爲離思慮分別的心識。惟作佛知見、知見波羅蜜時,則知見與智慧同義。
佛知見是什麼知見呢?即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的佛智慧,是爲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體而言知。佛知見就是一種真心,微妙真心、真如、法性、空性,這叫作如來藏,或者叫涅槃妙心。很多名詞嘛!空性、法性、真心、一真法界、涅槃妙心、如來藏、一乘實相或者叫金剛戒體,在禅宗來講或者叫“本來面目”。參禅就是要使你認識本來面目、妙明真心、諸法實相。
什麼是叁身四智
爲什麼佛出現于世間呢?就是爲了“開、示、悟、入”這個因緣,使衆生能夠由迷知返、返妄歸真,徹底解決生死輪回的問題。斷煩惱證入涅槃,斷無明證入菩提,消除煩惱、所知二障恢複叁身四智。
叁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是唯識法的分析,道理一樣。大圓鏡智就是妙明真心、真如心。所以說佛教是個平等的宗教,不是要你學佛後成爲佛陀的奴隸或兒子,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當成老師,他引導我們走正道,走成佛之道。在真如性海裏,佛陀與衆生是沒有差別的,甚而是一體的兩個方面。佛陀不會發怒,見你沒信他,他就懲罰你,不會的。他只會以悲憫心對你說,你的苦痛要這樣解決,因爲佛陀是過來人,他的經驗豐富,像慈父一樣地關照我們。他不會因爲你不敬重他而遠離你,他永遠和你在一起。佛陀從不舍棄任何人,我們不管是什麼地位,佛都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我們。在佛的眼裏,我們都有很大的潛力,只要我們努力,都可以成佛作祖。佛陀的目的是要教導我們一種徹底自由解脫的方法。
二十五圓通
《楞嚴經》裏開顯了二十五圓通,有二十五個菩薩證得圓通。圓通就是證得佛的境界,就是以各種方式、各種方法開悟後證得的理事圓通境界。觀自在菩薩是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圓通……共有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二十五圓通。楞嚴會上二十五聖之中,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爲最上,故稱爲圓通尊、圓通大士。我們從種種修行方法都可以證入圓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條條大路通長安。諸佛出現世間也是這樣子的,歸于一乘,證得佛果。這是所說佛出世的因緣,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說到這裏以後,有一部分小乘根機人,就是以富樓那(他是說法第一)爲首的五百弟子,當然舍利佛也在內,有所開解。有所開解就是說得到真正知見。在開解之後,就痛悔過去不認識大法,不曉得一乘實相。佛在這種情況下,就爲以富樓那爲首的五百弟子“授記”,就是預言弟子將來成佛,以何名號、何時劫、何土、住世多久等等懸記。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世,講經說法,利益衆生,並建立佛教團體,也就是清淨和合的僧團,傳布佛教,利益所有的生命。所以我們要報答佛恩,努力學習佛法,護持佛教僧團,因爲僧團是弘揚佛法、修持佛法、使佛法得以住持世間的專門組織機構。對于僧寶弘揚佛法的事要歡喜贊歎,要全力支持傳教事業,不要爲僧寶的傳教事業設置障礙,否則那可是下地獄的罪過。
二、幾個譬喻品略解
佛說法喜歡打譬喻
能夠學習佛法的,或者一時不能學法的,包括增上慢者,如何引導他們,幫助他們了解真理,斷除疑惑,最好的方式是什麼?舍利弗繼續代衆生請問。以下就有幾種譬喻,火宅四車喻、窮子得寶喻、衣裏藏珠喻、藥草喻、化城喻、渴者鑿井喻。
前面講過叁藏十二部經命名的由來,這十二部經其中就有譬喻經,是以比喻顯示法義。這個譬喻,是把道理寓于事…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