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南传佛教传承

  试论南传佛教传承

  作者 林欣 (玛欣德尊者)

  玛欣德俗家名林欣,197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中学时代皈依佛教,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其着作有《正法之流变》《试论南传佛教的传承》《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佛教在亚洲流传史示意图》。玛欣德比丘于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中心出家,受具227比丘戒。尊者是国内极少数皈依于正统南传上座部佛教的227戒比丘,师从缅甸“最高大业处阿阇黎”帕奥禅师,是国内少有的人间福田。

  **************************************

   随着历史性原因所造成的「大小乘佛教」之间的隔阂逐渐被打破,南北传佛教之间的对话日益增多,中国与南方国家佛弟子们的交流沟通不断频繁,使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历史传承问题。

   正文:

     (本文载于香港《内明》第281期 1995.8.)

  当代的佛教,按照源流和地理分布来分,可以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大体系。北传佛教主要流传着「大乘佛教」或「菩萨乘佛教」,其经典来 源于古印度雅语梵文(Sanskrit)语系佛经以及西域文字佛经。北传佛教按其经典语言体系又 可以分为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和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藏语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藏蒙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的藏、蒙古、羌、土、裕固等民族,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蒙古、哈萨克等国家和地区。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讹称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 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了解和南传佛教同时或者 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只是片言断语。然 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威性 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 的比丘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伽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确令我们感慨万 千。

  随着历史性原因所造成的「大小乘佛教」之间的隔阂逐渐被打破,南北传佛教之间的对话日益增多,中国 与南方国家佛弟子们的交流沟通不断频繁,使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历史传承问题。

  一、从南传佛教的渊源方面来看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为了宣扬清净解脱的教义,转动无上*轮,他的足迹遍及了古印度 恒河流域中游广大地区。佛灭当年雨季安居期,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为了使正法久住,由阿阇世王(Ajàtasattu)护持,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召集了五百位大阿罗汉会诵世尊的正法、律。会上推举了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Upàli)诵出了律藏(Vinaya),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尊者(ânanda)诵出了经藏(Sutta),然后进行集体审定、会诵,以师徒口口相传的方式传诵下 来。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

  佛灭一百年左右,东方吠舍离城的跋耆族(Vajjiputtaka)比丘乖违律 制,西方长老耶舍召集七百位上座比丘,经过讨论,宣布跋耆族比丘擅自提出 的「十事」为非法,摈出僧团,并会诵律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吠舍离结集」。被驱逐出教团的大多数比丘不满上座长老们的裁 决,另外纠集了一万人会诵经律,自成一派。于是教团中逐渐有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佛教学者把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部派根本分裂之间的一百多年 称为「原始佛教时期」或「根本佛教时期」,把根本分裂之后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的兴起这四、五百年的时间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佛灭二百余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 育王(Asoka,译作无忧王,公元前272~前232年在位)统一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印度史上的最 大帝国。阿育王是位虔诚的佛教弟子,他经常亲近僧伽,修持佛法,并把佛教定为国教。为了使佛法普及全国各地,他把一些道德训诫和业绩行迹以法敕的形式铭刻 于岩壁和石柱上。这些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非常珍贵的确切资料。阿育王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佛教巡礼和朝圣,并且设置正法大官(Dhamma-mahàmàta,又称达摩大臣)管理佛教僧伽和其它宗教事务,并广行布 施,用正法教育和保护人民。

  根据斯里兰卡史书《岛史》(Dãpava§sa)、《大史》(Mahàva§sa)和律藏的注释《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 相当于汉译《善见律毗婆沙》)中记载:阿育王笃信佛法,广施僧众,于是有众多外道混入佛门,作比丘形,扰乱正法,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ta)的鸡园寺(Asokàràma)中竟然七年没有举行诵戒。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 育王从阿呼杰山(Ahogaïgà)迎请了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大长老为上座,在华氏城召集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丘,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历时九个月,会诵了律经论三藏,并编 纂了一部《论事》(Kathàvatthu),广引经典,驳斥了上座部分别说系(Vibhajjavàdin)以外的二百五十二个非正统见解。这次大会还作出决定, 派出九个弘法使团到国内外各地去传播佛法。其中的第九使团,就是派往师子国[1](Siïhala dãpa)以马兴德(Mahinda,又译摩哂陀、摩亨德、摩酰陀)长老为首的使团。

  关于第三次结集以及派遣弘法使团的记载,仅见于巴利语方面的文献,在北传佛教方面除了译自兰卡的《善见律毗婆沙》之外并没有提及此 事,因此有些学者怀疑这些记 载的真实程度。然而,在鹿野苑(Sàrnàth)发现的石柱法敕中,阿育王曾以护法国王的身份命令企图制造分裂的僧尼离开寺院和尼庵。在桑奇、 伽乌桑比等地发现的法敕中也有类似的训诫,这说明了作为一位虔诚的国王召集一次会议来确定校订三藏圣典、制止僧团的分裂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另外,在摩 崖法敕第5号和第13号中提及的正法大官派往地和传教地,基本上和巴利语文献 中记载的弘法使团到达地相一致。近代在桑奇附近发现的比尔沙塔(Bhilsa Stupa)舍利壶上, 刻有「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阿阇梨、圣者迦叶波瞿多之遗骨」和「圣者马其马 之遗骨」的铭文,确证了巴利文献中提及的第七使团马其马(Majjhima)以及迦叶波瞿多(Kassapagotta)、敦度毗沙罗(Dundubhissara)、阿拉嘎得瓦(Aëakadeva)、玛哈得瓦(Mahàdeva)五位长老前往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Himavantadesabhàga)弘法传教记载的历史真实性。

  据巴利文献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 精严。在他32岁、戒龄12年时,率领由伊提耶(Iññiya)、郁提耶(Uttiya)、桑波罗(Sambala)、跋陀萨罗(Bhaddasàla)四位比丘,以及沙弥须摩那(Sumaõa)、优婆塞般荼迦(Paõóuka)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国王提婆南毗耶•帝须(Devànampiya tissa,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佛教,接着又剃度了国王的侄儿 阿利塔(Ariññha)等五十多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国王把 御花园「大云林园」(Mahàmeghavanaya)布施给长老,修筑起「大寺」(Mahàvihàra,也译作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就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僧伽密多(Shaïghamittà)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丘尼来到兰卡,为阿奴拉(Anulà)等五百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丘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 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佛教之所以能够非常顺利地传入兰卡岛并迅速发展起来,这固然与作为大帝国王子出身的马兴德长老及其妹僧伽密多长老尼亲自前往弘法,以及国王、大臣等统治阶层的鼎力护持有密切 关系,但更重要的…

《试论南传佛教传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