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理讲的内容。“通宗不通教,开口胡乱道”,说不出理由来,难免盲修瞎炼;“通教不通宗,好似独眼龙”,只能看到一边,不能看到全面,就是这个意思。
131. 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的哪种法门更好呢
其实禅、净、律、密在八宗里边,都是讲行的,看你对哪一方面有信仰,就可以修哪方面。但是在我来看呢,最适宜我们大众的,比较方便可靠的还是净土宗。
132. 听经打坐在最初还可以,后来为什么昏沉而且很难控制?
这是业障。修定有两种障碍:一是昏沉;二是掉举。什么叫昏沉呢?昏昏沉沉的心不明朗,不能保持正念。什么叫掉举呢?心里妄想重,内心不平衡。这是修定的两个障碍。
打坐的时候,最初信念还很坚定,久而久之业障现前,或者魔来干扰,就要现这个现象,那就贵在坚持。保持正念贵在坚持,就可以逐步消除业障。一靠自力二靠他力,自力就是自己要坚持,他力就是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力,不然这个关不好过。与念佛一样,自力与他力结合,就可以除业障。
业障是难免的,人人都有,就看你怎样对待,假如你不坚持就随业受报,坚持下去努力保持正念,再加上佛菩萨三宝力量,或者咒的力量,就可慢慢消灭业障。业障虽然像冰山一样坚不可催,但是佛力和自力结合起来,就像太阳光一出,冰山就开始溶化了。
133. 究竟什么是禅?平常生活中该怎样悟禅呢?
“禅”在印度语里叫禅那,在中国语叫静虑。“静虑”的静就是冷静下来的意思,就像那个水一样不动,波浪不起,这是静的境界,也就是止;“虑”是什么呢?正确的观察,正确的思维,叫作“虑”,这就是观。静中观察就是静虑,又叫止观,这是禅的意思。能够静中观察就有智慧发生,能够有智慧发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开悟,可以见道。
你能够正确地生活,对待事情有正确的观察,时常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见道。所以现在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假若你们每天都能保持五分钟到十分钟或者一刻钟的静,那个时候你的功夫就必然不同,慢慢的八风就吹动不了你。
134. 怎样增加定力?
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这个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念念之中保持这个念叫正念相续,相续不断就会有定力。你若是在意念中起了恶念或邪念,八风就要动你了,你若是念念保持正念,它(指八风)能动你什么呢?一点都不会动的,关键看自己的功夫如何。
135. 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学习了解佛法,有什么基本方法和学习的途径?
学习佛法要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一是多闻、多听,由音声而入佛法,这是声教;第二就是思维,思维就是对佛理做正确的观察和思考,不要有邪思维、恶思维;第三,修就是实践,如何实践呢?要持戒、修定、修慧。闻思修是学佛的基本方法,这是一个正确的途径。至于现在学习佛学的地方很多,各个佛学院及函授部、佛教文化研究所,大家都可以去学。
136. 佛经上经常讲到光明,这个光明是何意?
《华严经》上讲:“种种眷属庄严放大光网,种种清净庄严佛剎随受化者,示现自在菩提法门,见诸如来,于大众中而狮子吼。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这个光明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般若,就是由般若智慧的光辉证得菩提。整个中观和三论宗都是讲这个内容。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读经论,听闻正法,借语言文字传播正确的思想。进一步就是观照般若,观照一切现象、一切道理,在观照之中分清因果,明白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止观中生起智慧,就是观照般若。经过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以后,就可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证得绝对真理,这叫实相般若。必须要以般若因才能证得菩提果。
137. 请问什么是开光?
开光是现在时兴的这么个仪式,是佛教里面的一个讲法,是用于佛菩萨身上,哪个像塑好了,不管是佛像啊、菩萨像啊、罗汉像啊,修好了要开个光。殊不知这个光作为佛、作为菩萨、作为罗汉,它本身就有,用不着你开!这只是一种形式、一种俗传、一种习惯,一般人认为这样开了光,佛菩萨就灵了。殊不知你不开光,你虔诚礼拜,一样的灵!一样的感应!
其实我们开光啊,要开自己的光,光是由心里发射出来的,你心存慈悲,在科学的试验里,你就有红光就有白光,如果你心存善良,光辉也有所不同。假若你是邪恶的心,那就不是光,周围是黑气,就与一切邪鬼恶神相应!这个道理很好解释,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力可以发光,心力是很强大的,静中的力量更大,可以发光。
138. 为什么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能叱咤商场数十载不倒?而好心人却遭到了惨败?
那些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还得到好处,好心人却遭到了惨败,对于这些现象,就要用三世因果、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工商政军界,都应该以德来指导,以德指导就是正道、正业,尽管暂时的失败将来必然成功,后面就有一种大福在等着你。那种狡猾的人,不以德来指导,尽管逍遥一时,得意一时,但当果报来临的时候,倾家荡产,就不好了。
139. 如何修布施?
佛教不但在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具体表现在实践上,是学修结合、解行并重的。要行,布施是万行之首!布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贪心,消除我执。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舍弃我自己的一切,虽然有舍就有得,但也不要执著于得。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周济贫穷,别人经济困难、生活困难、医药困难,就资助他钱财,帮助他解决困难。
法布施就是对于不懂佛法的人、不明因果的人,以佛法真理来摄受他,使他内心能够净化;内心净化后,身心就可得到解脱。法布施比财布施重要。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为什么?法布施能够解决他身心性命问题、修养问题。
无畏布施就是说以你的力量,使他得到安全,使他不感到恐怖。比如说某个地方有盗贼、土匪,本来他正往那里走,你跟他说不要去,另外找条路。或者他遭了人害,你就想方设法使他避免恐惧、避免生命危险,这就是无畏布施。
你们学佛以后,就要认真学习佛教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三宝的功德,相信因果,相信戒杀放生。你去宣传三宝功德,宣传因果道理,宣传戒杀放生的道理,使别人得到好处,就是在修法布施;使别人相信真理,净化心灵,消灭烦恼,得到解脱,能够这样做,就是在修法布施。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佛法,以佛法来解脱自己,解脱他人,使他人觉悟,走光明正道。这个功德很大。
虽然修了布施,但是不要执著,不要执著我是能施者,你是受施者,我施了这个得什么果报,这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子才能真正达到胸怀广大,没有私心杂念。就好像太虚空一样,乌云散了,太阳出来,万里无云万里天,心就有那么广大,智慧就有那么广大。修布施就要这样子来修。
140. 为什么要皈依?
皈依就是指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皈依佛宝就要念佛的功德。佛在修因过程中,为了众生舍弃一切,甚至舍弃生命;成佛以后,就以悲心现化身来解救众生,所以佛有大悲大智大愿大力,功德很大。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必须由迷转觉,恢复觉性。不要像普通人一样,一辈子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皈依法宝,法宝是经律论三藏。学习经律论三藏,使我们得智慧、走正道、懂因果、懂教理,就可以由邪转正。
皈依僧宝,僧宝以戒为主,讲究道德,就可以由恶转善,由染转净。
所以必须皈依三宝,三宝功德很大,难以形容。总体来讲,皈依三宝使我们自性恢复觉性、恢复智慧、恢复德行,恢复自性的觉正净是最终目的,叫自性三宝。并不是说皈依三宝就只有三宝才是唯一独尊的,而是以三宝为榜样使我们自心恢复觉性、恢复智慧、恢复德性,要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这条道路,是理智的道路、光明的道路,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里程碑,而不是拜神盲从迷信,一定要明确这点。
141. 儒家讲建功立业的内圣外王之道,佛教讲修心,一个人怎样用佛教的修心来做儒家的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是儒家提出来的,“内圣”就是指内心讲究圣贤之德,“外王”就是外表体现出来的政治手段。“王道”是什么道呢?中国古语解释,就是仁义之道。内心是圣贤境界,外表用政治手段,行仁义之道,就叫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儒家提出来的。
佛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内秘声闻乘、外现菩萨身,但是仅限于在家菩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还有许多朝廷官员如王安石、苏东坡等等,他们所行的都是佛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出家菩萨是专门修行、弘扬教法的,他就不能现“内圣外王”身。但作为果位菩萨,他有神通可以现这些身,像观音菩萨一样现宰官身。而凡夫的出家菩萨就没有那个能力,只有好好具备资粮,好好修行,这就有所不同。
142. 女人比男人修行要困难吗?
佛教本身来讲,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作为女性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理上的原因,烦恼比较多,痛苦比较多,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不要自卑,不要以为女人这样子,就低人一等,不是那回事。佛教里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华会上,龙女八岁就能成佛。观世音菩萨现女身,说明佛菩萨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这方面生同情、悲悯…
《实修问答集 101~155例 (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