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教理講的內容。“通宗不通教,開口胡亂道”,說不出理由來,難免盲修瞎煉;“通教不通宗,好似獨眼龍”,只能看到一邊,不能看到全面,就是這個意思。

  131. 禅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的哪種法門更好呢

  

     

  其實禅、淨、律、密在八宗裏邊,都是講行的,看你對哪一方面有信仰,就可以修哪方面。但是在我來看呢,最適宜我們大衆的,比較方便可靠的還是淨土宗。

  132. 聽經打坐在最初還可以,後來爲什麼昏沈而且很難控製?

     

  這是業障。修定有兩種障礙:一是昏沈;二是掉舉。什麼叫昏沈呢?昏昏沈沈的心不明朗,不能保持正念。什麼叫掉舉呢?心裏妄想重,內心不平衡。這是修定的兩個障礙。

  打坐的時候,最初信念還很堅定,久而久之業障現前,或者魔來幹擾,就要現這個現象,那就貴在堅持。保持正念貴在堅持,就可以逐步消除業障。一靠自力二靠他力,自力就是自己要堅持,他力就是佛菩薩叁寶的加持力,不然這個關不好過。與念佛一樣,自力與他力結合,就可以除業障。

  業障是難免的,人人都有,就看你怎樣對待,假如你不堅持就隨業受報,堅持下去努力保持正念,再加上佛菩薩叁寶力量,或者咒的力量,就可慢慢消滅業障。業障雖然像冰山一樣堅不可催,但是佛力和自力結合起來,就像太陽光一出,冰山就開始溶化了。

  

  133. 究竟什麼是禅?平常生活中該怎樣悟禅呢?

     

  “禅”在印度語裏叫禅那,在中國語叫靜慮。“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就像那個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也就是止;“慮”是什麼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作“慮”,這就是觀。靜中觀察就是靜慮,又叫止觀,這是禅的意思。能夠靜中觀察就有智慧發生,能夠有智慧發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開悟,可以見道。

  你能夠正確地生活,對待事情有正確的觀察,時常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見道。所以現在提倡什麼安詳禅、生活禅,實際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靜中觀察,慢慢就有了定力。假若你們每天都能保持五分鍾到十分鍾或者一刻鍾的靜,那個時候你的功夫就必然不同,慢慢的八風就吹動不了你。

  

  134. 怎樣增加定力?

     

  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這個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義天。念念之中保持這個念叫正念相續,相續不斷就會有定力。你若是在意念中起了惡念或邪念,八風就要動你了,你若是念念保持正念,它(指八風)能動你什麼呢?一點都不會動的,關鍵看自己的功夫如何。

  135. 作爲一個普通人想學習了解佛法,有什麼基本方法和學習的途徑?

     

  學習佛法要經過聞思修叁個階段。一是多聞、多聽,由音聲而入佛法,這是聲教;第二就是思維,思維就是對佛理做正確的觀察和思考,不要有邪思維、惡思維;第叁,修就是實踐,如何實踐呢?要持戒、修定、修慧。聞思修是學佛的基本方法,這是一個正確的途徑。至于現在學習佛學的地方很多,各個佛學院及函授部、佛教文化研究所,大家都可以去學。

  136. 佛經上經常講到光明,這個光明是何意?

     

  《華嚴經》上講:“種種眷屬莊嚴放大光網,種種清淨莊嚴佛剎隨受化者,示現自在菩提法門,見諸如來,于大衆中而獅子吼。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叁昧。”這個光明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的般若,就是由般若智慧的光輝證得菩提。整個中觀和叁論宗都是講這個內容。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讀經論,聽聞正法,借語言文字傳播正確的思想。進一步就是觀照般若,觀照一切現象、一切道理,在觀照之中分清因果,明白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止觀中生起智慧,就是觀照般若。經過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以後,就可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證得絕對真理,這叫實相般若。必須要以般若因才能證得菩提果。

  137. 請問什麼是開光?

     

  開光是現在時興的這麼個儀式,是佛教裏面的一個講法,是用于佛菩薩身上,哪個像塑好了,不管是佛像啊、菩薩像啊、羅漢像啊,修好了要開個光。殊不知這個光作爲佛、作爲菩薩、作爲羅漢,它本身就有,用不著你開!這只是一種形式、一種俗傳、一種習慣,一般人認爲這樣開了光,佛菩薩就靈了。殊不知你不開光,你虔誠禮拜,一樣的靈!一樣的感應!

  其實我們開光啊,要開自己的光,光是由心裏發射出來的,你心存慈悲,在科學的試驗裏,你就有紅光就有白光,如果你心存善良,光輝也有所不同。假若你是邪惡的心,那就不是光,周圍是黑氣,就與一切邪鬼惡神相應!這個道理很好解釋,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力可以發光,心力是很強大的,靜中的力量更大,可以發光。

  138. 爲什麼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能叱咤商場數十載不倒?而好心人卻遭到了慘敗?

     

  那些不存好心的人,反而還得到好處,好心人卻遭到了慘敗,對于這些現象,就要用叁世因果、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農工商政軍界,都應該以德來指導,以德指導就是正道、正業,盡管暫時的失敗將來必然成功,後面就有一種大福在等著你。那種狡猾的人,不以德來指導,盡管逍遙一時,得意一時,但當果報來臨的時候,傾家蕩産,就不好了。

  139. 如何修布施?

     

  佛教不但在理論上博大精深,而且具體表現在實踐上,是學修結合、解行並重的。要行,布施是萬行之首!布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貪心,消除我執。在實際行動中,能夠舍棄我自己的一切,雖然有舍就有得,但也不要執著于得。布施分爲叁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周濟貧窮,別人經濟困難、生活困難、醫藥困難,就資助他錢財,幫助他解決困難。

  法布施就是對于不懂佛法的人、不明因果的人,以佛法真理來攝受他,使他內心能夠淨化;內心淨化後,身心就可得到解脫。法布施比財布施重要。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爲什麼?法布施能夠解決他身心性命問題、修養問題。

  無畏布施就是說以你的力量,使他得到安全,使他不感到恐怖。比如說某個地方有盜賊、土匪,本來他正往那裏走,你跟他說不要去,另外找條路。或者他遭了人害,你就想方設法使他避免恐懼、避免生命危險,這就是無畏布施。

  你們學佛以後,就要認真學習佛教的基本知識,最重要的是應該知道叁寶的功德,相信因果,相信戒殺放生。你去宣傳叁寶功德,宣傳因果道理,宣傳戒殺放生的道理,使別人得到好處,就是在修法布施;使別人相信真理,淨化心靈,消滅煩惱,得到解脫,能夠這樣做,就是在修法布施。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佛法,以佛法來解脫自己,解脫他人,使他人覺悟,走光明正道。這個功德很大。

  雖然修了布施,但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我是能施者,你是受施者,我施了這個得什麼果報,這就是叁輪體空的布施。這樣子才能真正達到胸懷廣大,沒有私心雜念。就好像太虛空一樣,烏雲散了,太陽出來,萬裏無雲萬裏天,心就有那麼廣大,智慧就有那麼廣大。修布施就要這樣子來修。

  140. 爲什麼要皈依?

     

  皈依就是指皈依叁寶:佛寶、法寶、僧寶。

  皈依佛寶就要念佛的功德。佛在修因過程中,爲了衆生舍棄一切,甚至舍棄生命;成佛以後,就以悲心現化身來解救衆生,所以佛有大悲大智大願大力,功德很大。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必須由迷轉覺,恢複覺性。不要像普通人一樣,一輩子忙忙碌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皈依法寶,法寶是經律論叁藏。學習經律論叁藏,使我們得智慧、走正道、懂因果、懂教理,就可以由邪轉正。

  皈依僧寶,僧寶以戒爲主,講究道德,就可以由惡轉善,由染轉淨。

  所以必須皈依叁寶,叁寶功德很大,難以形容。總體來講,皈依叁寶使我們自性恢複覺性、恢複智慧、恢複德行,恢複自性的覺正淨是最終目的,叫自性叁寶。並不是說皈依叁寶就只有叁寶才是唯一獨尊的,而是以叁寶爲榜樣使我們自心恢複覺性、恢複智慧、恢複德性,要達到這個目的。所以這條道路,是理智的道路、光明的道路,是人生曆程的一個裏程碑,而不是拜神盲從迷信,一定要明確這點。

  141. 儒家講建功立業的內聖外王之道,佛教講修心,一個人怎樣用佛教的修心來做儒家的外王之道?

     

  “內聖外王”是儒家提出來的,“內聖”就是指內心講究聖賢之德,“外王”就是外表體現出來的政治手段。“王道”是什麼道呢?中國古語解釋,就是仁義之道。內心是聖賢境界,外表用政治手段,行仁義之道,就叫內聖外王,這是中國儒家提出來的。

  佛家的“內聖外王”就是內秘聲聞乘、外現菩薩身,但是僅限于在家菩薩。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還有許多朝廷官員如王安石、蘇東坡等等,他們所行的都是佛家的“內聖外王”之道。

  出家菩薩是專門修行、弘揚教法的,他就不能現“內聖外王”身。但作爲果位菩薩,他有神通可以現這些身,像觀音菩薩一樣現宰官身。而凡夫的出家菩薩就沒有那個能力,只有好好具備資糧,好好修行,這就有所不同。

  

  142. 女人比男人修行要困難嗎?

     

  佛教本身來講,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作爲女性來說,由于曆史的原因和生理上的原因,煩惱比較多,痛苦比較多,這是客觀事實。但是不要自卑,不要以爲女人這樣子,就低人一等,不是那回事。佛教裏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華會上,龍女八歲就能成佛。觀世音菩薩現女身,說明佛菩薩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這方面生同情、悲憫…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