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問答集(惟賢法師)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與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上的區別?
答: 當然有區別。什麼叫法身大士呢?凡是契證了空性,證得如幻叁昧,了解一切法如空,當體即空,證到這個境界就叫法身大士。《華嚴經》就是佛現報身,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講的。
佛的境界是很高的,法報化叁身一體。佛能夠現報身,說明佛有法身,法身是經過內功外功無量阿僧祇劫,積德培功而得來的。沒有法身就不能現報身,也不能現化身。
涅槃境界就代表佛菩薩清淨解脫的境界。涅槃叫斷德,斷掉了一切煩惱,達到清淨解脫的境界叫涅槃。佛所證的涅槃爲無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就是不再受生,達到徹底的解脫。法身大士就沒證到這種境界,這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
2. 請解釋一下中陰身,這個階段一般有多長?
答:佛法講衆生都在六道輪轉中,一般的解釋就是十二因緣、十二有支,爲叁世兩重因果。即過去二因:無明、行;現在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叁因:愛、取、有;未來二果:生、老死。其中,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又有過去、現在、未來,六道輪回就是這樣輪轉下去。
另外還有四有輪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就是前世臨終之一刹那;死後沒投胎以前這個階段稱爲中有;投胎就是生有;生有以後呢就是本有,即本來面目,系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孩、童子、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
中有身這個階段,等于一般人們說的冥冥中的遊魂。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由業力來決定。你與某個父母有緣,業力成熟了很快就投生,假若不成熟,這個業就要相續下去,中有時間就要長一點。一方面根據業力,另一方面根據因緣,時間長短不一定。但是菩薩化身就不同,十地中七地以前的菩薩,他要投生,這中間既有業力,也有願力,那就快,往往母親懷了胎,他的神識最後進去。 3. 定業不可以轉嗎?
答:業有定業與不定業之別。定業,指必受異熟果之業,有善、惡之分,故惡之定業必招受苦果。
一般來講,中下根基的人的定業是不可以轉的,因爲他的根基薄。中根以上的人就可以轉,爲什麼呢?因爲善根深厚,盡管他業力重或者要墮惡道,但遇到善友知識給他一點化,或者讀佛經有所悟,就可以轉,他悟性高,得了指點後,知道慈悲,知道戒殺放生,並發起菩提心,就開始轉了。本來該生惡道,那就不一定生惡道;本來生在人中要短命或者橫死,他就可以延生。他的業力就可以改變了。
4. 因緣的性質可以互相轉化嗎?如何避免惡因不得惡果?
因是主因,緣是助緣、條件。它們是有分別的,但是也可以轉化,依具體情況而論。在某種條件之下,如果緣的力量大,就可以轉變因。如何避免惡因不得惡果?一般來講,本來惡因是要得惡果的,但你現在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你能夠回心轉意,就可以把那個惡因轉變過來,成爲善因,那就不得惡果,可以轉化。必須要有善緣,這是最基本的。
5. 如何理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答:這是兩個專門的名相。慈就是無緣大慈,悲就是同體大悲。什麼叫無緣大慈?就是說你去慈悲這個人不要分對象,不要分男女、老幼、尊卑、貴賤,要平等對待,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叫無緣。悲就是同體大悲,什麼叫同體?他人的體就同我的體一樣,也就是說他人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他人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他受苦就等于我受苦,他快樂等于我快樂,叫同體大悲。
6. 怎麼理解“山河大地草木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情與無情是不能分開的。情就是指有情感知覺的衆生,無情就是指草木、大地。佛法講不二法門,什麼叫不二呢?正報、依報不能分開,依正不二。有什麼人就有什麼五蘊身,有什麼五蘊身就相應有什麼環境和遭遇,這是誰都有的,不能分開。比如說菩薩成了佛,他就有佛土;法藏比丘成了佛,根據願力就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正報就有什麼依報,衆生有業報,其所依報的土就是五濁惡世,這是不能分開的。
所以從這方面來講,一切情與無情從本性來講都有佛性,都有法性。山河大地草木衆生,都具佛性,衆生是正報,山河大地草木是其依報,有情成佛,無情就成佛,這是不能分開的。心生則法生,心有就境有,境有就心有,心物不能分開,和《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能分開是一樣的道理。
7. 如何理解《華嚴經》所講的 “以十法見十佛”?
答:《華嚴經》講,一一法界有若幹塵沙,一一沙中有若幹佛,充滿刹海。你若是去掉了染汙心、自我心、雜念心,生起願心、悲心、真心、淨化心,就與佛心相應,與佛心相應也就是與佛爲伍,也就等于見到佛。與佛在一起,就不單是與一個佛在一起,與十法界的十方諸佛都在一起,因爲佛與佛身是相同的,法界佛是相同的,是這種見佛,而不是你所謂見佛就是要看見佛的金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那種報身。
一切唯心造。你起了嫉妒心,在十法界來講,就與修羅爲伍,與那種殺念重的人爲伍;起了愚癡心,不信因果,就與畜生道爲伍。那是很可怕的。所以天臺宗講一念叁千,注重人的念頭,很細微,與這個道理是相通的。
8. 如何理解修行法門的大小漸頓?佛乘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
答:大小漸頓,大小是從發心講的;漸頓是從時間講的。小乘大乘,漸與頓,都是方便說,佛乘才是圓滿說。
佛乘就是悲智圓滿,福慧都具足。從唯識法相上講,已經轉識成智,證得叁身四智。《法華經》中有首偈子:“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方便說就是大小、秘密、隱顯,實際上最終要導入佛乘。《法華經》上用譬喻講法,講得很清楚,有七個譬喻:火宅喻、叁車喻、窮子得寶喻、化城喻、衣裏藏珠喻、鑿井喻、藥草喻。火宅喻就是馬上要離開叁界,修小乘就可離開叁界;叁車喻就是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聲聞,鹿車是獨覺,大白牛車就是菩薩,那你坐哪個車啊?不管怎麼說,最好最快最穩當是大白牛車,那就是菩薩乘。
9. 請介紹一下天臺宗的五時八教。如何理解裏面談到的藏、通、別、圓?
天臺宗教判,是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五時,指按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爲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分爲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指頓、漸、秘密、不定,是從根基方面來講的,因衆生根基不同而用的教導方法不同;化法四教指藏、通、別、圓,是從教理方面來講的,藏講叁乘,通就是大乘始教,別就是大乘般若教、有教,圓就是法華涅槃的圓教。
10. 叁界唯心的“心”是哪個心?
答:“叁界唯心”,是代表心體,心體是說叁界五趣這種現象的産生,離不開這個心體及心體發揮的作用。“萬法唯識”,就是說一切法,我們曉得它的存在,是要經過認識它、了解它的過程,你假如不經過這個過程,你也不曉得如今的存在。所以唯識學講一個心生起來,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就說明心生起的作用,由此而認識外境,能認識、所認識,“萬法唯識”就是這個識,是以分別爲主的。
11.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心是何心?如何是不生不滅?
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一種心就看是什麼心?若是如來的心,心起發生妙用,就有種種清淨的境界、清淨的國土。若是衆生妄心,發生的作用就是一種染汙的境界、染汙的國土、染汙的萬象。衆生是妄心,如來是真心,妄心真心是一體,不過作用不同而已。妄心是無明造業,真心就去了無明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都是講這個心。
至于如何不生不滅?那必須達到真心境界,那就是清淨無爲的境界。生滅是有爲現象,不生不滅才是真如境界,唯識學上叫圓成實。
12. 心究竟是什麼?修行講淨心和修真心,醫學上可以給人移植心,移植後還是自己的真心嗎?
答:佛法講心,不是肉團心,也不是腦神經,而是指一種“從內到外,又不分內外,遍于虛空”的這個心。這個心力量是很大的,心包太虛。不過在衆生境界,它爲什麼作用不大、範圍小呢?因爲被虛妄所遮覆了。等于虛空那個太陽,太陽在虛空中是很廣大的,自在去來,好像這個真心一樣。但是,烏雲一起來,把太陽遮了,那麼,大地就是黑暗的,看不到多遠,這就是妄心。真心是存在的,你只要修,就可以還原真心;不修你就發現不了,所以佛法講要修行。醫學上給人移植的心,只是一個肉團心,是從物質方面講的,不是佛法所講的真心。這個概念要弄清楚。
13. 心性是什麼?是靈魂麼?
答:這個問題就是說明心性和靈魂的差別。佛教不講靈魂,若執著有個靈魂,認爲這個靈魂生生世世在轉來轉去,像是有個東西一樣,就叫常見。佛教分別人生輪轉的四個階段叫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這四有仍在輪轉之中沒有脫離生死。中有身就是指在死了以後沒有投胎前的這個階段的生命,這不是什麼靈魂,一旦業緣成熟就去投胎。所以人之生命體本身是變化、相續不斷的。
至于心性絕對不是靈魂,心主要是我們的心體,從作用來說可以分別認識觀察一切事物;從體來說,心體本來的體就是靈性的體,就是佛性的體。這個“體”一切衆生都有,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嘛,如何體現呢?把心上的障礙、塵垢掃除,就能見到佛性,即明心見性。
14. 什麼叫明心見性?
答:佛法的中心,特別是禅宗來講,就是說要把心地打掃幹淨,心才明,心明就可以見性,即本性,禅宗叫本來面目,也叫做法性、如來性,這是衆生本有的佛性,叫明心見性。如何曉得是明心見性的人呢?就需要自證,人有時候很難自知,必須要進入見道位,不進入見道位,不能開悟,就不曉得明心見性。
15. …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