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之心而現女身,以此鼓勵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裏面,沒有說女性比男性低下。《維摩诘經》裏面的散花天女,辯才無礙,有些菩薩還辯不過她,還有和文殊菩薩的問答,都是不二法門的內容。所以女性並不低,關鍵是自己要自尊、要努力,消滅煩惱,改變自己,一樣可以修行成佛!

  143. 怎樣放生才是如理如法的?

     

  真正放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放生,而不在形式上。假如你要放生,叫別人預先准備,那就完全錯誤了。爲了你放生,有人專門預先給你准備,去捉一些或者買一些,比如雀鳥這些,你拿去放了又飛回去了,那等于沒有放生!這種方法要不得。放生是自然而然的,隨時隨地可以放生,千萬不要造作。

  144. 親戚中有人是從事養雞賣雞行業的,應如何辦呢?

     

  從事養雞、養鴨、養豬這種行業,那是迫于生計、不得已的職業。最好找到正確的、不殺生的職業,然後轉業。你轉了業嘛,一樣可以維持生活,不一定要靠養雞、養鴨、養豬來維持生活,最好是轉業。佛法第一個是戒殺生,你這個職業等于是助長別人殺生嘛,你成了殺生的增上緣、助緣了,有罪過的喲。

  145. 當今社會賭博問題越來越嚴重,通過佛法如何幫人戒賭呢?

     

  賭的中心是什麼?貪,貪心。有貪心就要損人利己。通過弘揚佛法的道理,使人們都能把生活看得淡泊一點,實現少欲知足,不損人利己,能夠使人受到這個教育,淡泊以明志,甯靜以致遠,就可以戒賭。不然你戒不了賭。

  146. 最近南方一帶普遍遭受了巨大的雨雪冰凍災害,用佛法的觀點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在佛法來講,這個叫共業,符合佛法的因果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後受,不作不受,任何事情都在因果之內。共業,大家所造的業。造的什麼業呢?殺業!殺業重,殺氣就重,怨氣就重。就像前幾年曾經發生過的那個海嘯一樣,海嘯一來,幾十裏範圍內都跑不掉,要被淹,被漂流,受災害。什麼原因?你若幹年來要吃海裏的動物,那麼今天緣法成熟了,動物就要吃你,這就是因果。

  147. 面對剛剛發生的汶川地震災難,作爲佛子應該怎麼做?

     

  面對這次地震災難,作爲佛子更應該增加悲心,自己在行持修行的時候,第一回向災區死者得到超度;第二回向生者得到安居樂業;第叁希望國家安定不要有災難,各種災難,水災、火災、刀兵災、瘟疫災等都不要發生。

  在實際行動上呢,就要隨力隨能多做好事、作貢獻。六度中的布施其實就是貢獻,過去叫布施,現在叫貢獻。普遍作各種貢獻,施醫、施藥、施帳篷,有能力進行心靈關懷、心理輔導,都是貢獻。除此以外宣傳因果,宣傳戒殺也是貢獻。這個災難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非一日之寒,怎麼來的?殺業帶來的。

  我們知道,在抗戰時死了許多人。日本飛機從廣州一直炸到重慶,在南京屠殺了許多人,這些被殺人的怨氣都沒有消滅。在這個殺業之上,一些人又不斷增加新的殺業,從現在飲食上來說,除了吃雞、羊、牛、豬之外,還大量吃野生動物,吃得稀奇古怪的。很多疾病是從吃野生動物吃出來的,這都是有因果的。殺業重,殺業不消,災難不會停止。

  所以,你們居士在家裏招待客人不要殺生。殺生的確可怕,動物被殺時的怨氣很大,怨氣重了就是災難,是不祥之氣,這一點作爲一名佛教徒,特別是受了五戒、菩薩戒的要多宣傳多教育,以身作責,起碼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才能影響社會。

  面對災難,我們更要增加慈悲心、出離心,這就是道念、正念。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仁愛,老子也提倡愛,中國過去的宇宙觀是天人相結合,天人合一。人心順于天心,萬物運行才合乎規矩、合乎道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萬物就茂盛。假若人心背于天心,人心不仁,違反天心,萬物運行就不順,災難就會發生。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易經》所講,講得很徹底,人心要順于天心。天就是陰陽,地就是剛柔,人就是仁義。陰陽、剛柔、仁義是結合起來的。天、地、人,以人爲中心,上天下地中間是人,人就是天地之間的樞紐、變化的樞紐。人心順于仁就順于天心,萬物皆吉祥,人心背于仁就違反天心,就有災難。中國原來的哲學就是這個道理,也和佛教思想相吻合。

  現在的人心是什麼呢?從“文化大革命”以後,不講道德,不講倫理,舊的文化傳統失掉,內心傾向物質,只重物欲。想方設法地戰勝自然界,把自然界開發出來,把財産掌握在自己手裏,于是就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地質、水源、山林都被破壞了。內心傾向物質,貪圖享受,由這種內心的汙染導致自然的汙染、環境的汙染,各種災難因此而發生,大家要警醒,這都是人爲因素造成的啊!

  佛法講世間上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萬事萬物都有因果在其中。出現了災難,怨天、怨地都沒有用,歸根結底還是自己造成的。明了這些道理就要淨化心靈,去除貪欲心。佛法的中心就是慈悲和合,現在有些人就違反了這個真理,發展貪、嗔、癡。貪就是貪心重,什麼都要據爲己有,貪圖感官刺激、物質享受;殺害就是嗔心重,嗔恨別人就起害他之心;癡就是不明真理,愚癡,什麼都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僧叁寶不相信,只重眼前不管過去和未來。貪、嗔、癡叁毒充滿這個世界,就會有災難,假如人心像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很可怕。反過來,若是人心向善,人心順于天心,慈悲仁愛,這些災難就可以逐步消滅,人間淨土就會實現。

  現在各個寺院佛教徒集會,做法會進行消災免難,這是好的行動。不僅僅是做法會,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行動起來,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明因識果,止惡行善,這種力量強大了,正氣戰勝邪氣,就可避免災難。

  148. 弘揚佛法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是最契合當今社會的?

     

  弘揚佛法的方式方法,就是要隨機。佛陀教導我們,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機製宜。時間不同,地方不同,根機不同,那麼就尋找一種既具體,又不違背原則,又有時代性、靈活性的方法。

  那麼這個方法在今天來說,就是既能趕上時代,也適合人群,上契諸佛理,下應衆生機。比如說,藏傳佛教有一套辦法,南傳佛教有一套辦法,漢傳佛教又有一套辦法,都是因時、因地、因機而製宜的。

  149. 佛法與相似佛法尤如一對孿生姐妹,外表相似甚至一模一樣,凡夫的我們如何區分?

     

  佛法與相似佛法,仿佛相同,實際上有區別的。區別的方法就是:以四谛、八正道、叁法印來區別。這樣一對比,就像用那個鏡子一樣來照:他那個教義是不是合乎四谛八正道?合不合乎叁法印?合不合乎緣起性空?合不合乎真如法?合乎,則是佛法,否則就是相似佛法。

  150. 一個人很正確、很善良,卻不能善終或得善果,如嶽飛被殺頭,如何用佛法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

  

  這個在佛法觀點來講呢,要看叁世因果,從叁世因果來看。善良的人之所以沒有好報,是因爲他過去的惡因沒有消滅完,善因在成長中,善法還不具足,善緣還不具足,所以結不到善果;而惡因先成熟,那麼就得惡果。盡管這樣子呢,他受了這個惡果以後啊,等于還了惡因的報,以後就不再受。從叁世因果來看,就能想清楚了。

  151. 您開示聽經要存叁種心:寂滅心、恭敬心、廣大心,請問寂滅的是什麼?

     

  寂滅是什麼呢?寂滅就是一種清淨心,沒有染汙的心,沒有虛妄分別的心,就叫寂滅心。聽經啊,沒有這叁種心是不行的,對經不恭敬,聽起來也不誠懇,也不專一。

  152. 國學究竟包含哪幾方面的內容,是否有糟粕,精華又是什麼?

     

  國學就是以儒釋道爲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一般來講佛家講究修心,道家講究養生,儒家講究治國。國學也包括五行學說、軍事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其中,精華方面就是提倡道德。糟粕呢?就是盲目地、沒根據地把那些鬼神、神仙吹得虛無缥缈的,這都應該糾正。光是講些神仙之術、講些鬼神、講隱遁、講神秘,那是要不得的。這就是糟粕。

  153. 《易經》是講占蔔、八卦的嗎?

     

  《易經》是中國古代的哲學,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都發源于《易經》。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實際上這個和諧的內容在《易經》裏面相當豐富:天、地、人叁才,事事運轉叫和諧,講生生之道叫和諧,但是這個和,這個天地之和,要以人爲主,人是叁才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頂天立地的,天地的變化是以人心爲轉移的。

  這是什麼心呢?仁愛之心。仁愛之心與天地生長萬物的心是相應的,仁愛之心發展,天地的陰陽才能調和,就可以風調雨順、消滅災難。反之,人的仁愛心變化,變得凶殘、貪欲重,由于這種人爲的關系,就可影響自然界、破壞自然界,天地陰陽失調,災難就多。

  中國古代這個《易經》講仁愛是講得相當好的,不要把它看做是專門占蔔的東西,雖然八卦占蔔有它的道理在裏頭,但指揮這些占蔔技術的是叁才中的人。人呢就是以人心爲主,人心就是仁愛,仁愛才有德。在佛家來講,慈悲才有德,沒有慈悲就失掉德的根本。儒家講,沒有人心就失去了道德的根本、仁愛的根本,那就要亂,家庭要亂、社會要亂、國家要亂,你把這個道理拿來衡量過去和現在,就可以證明。這就有深刻的哲理在裏面。

  很多人不懂《易經》,認爲占蔔、八卦就叫《易經》,實際不是那回事,那只是片面的。《易經》很有哲理,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治家治國的道理、與人相處的道理。《易經》中講“與時諧行”,與時,就是說氣象、時間要前進,日新又日新,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現在你看國外都在研究《易經》,外國人都很重視《易經》,就是因爲它有道理在裏面。

  但在佛教來講,它是世間法,講的是變法。這個變化隨著人心的變化使得氣象環境都變化,以人心爲主,而不變的方面它就沒講到,所以說還是屬于有爲法。

  

  154. 佛家的慈悲有何特點?

     

  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講究爲人處事要有道德,家庭、社會、國家都必須要有道德。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爲中,不倚之爲庸。道家講清淨無爲,要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屬天人境界。諸葛亮講“淡泊以明志,甯靜以致遠”就是道家思想,比較超脫。

  但是佛家講慈悲爲懷,出世而入世,是一種大乘菩薩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怎樣才有慈悲?念衆生苦,要救衆生,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須要由慈悲來鞏固,比如樹根,必須要雨水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樣,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雨水,否則不能生長。只有大悲心的對象、空間、時間、目標才是廣大的。

  對象就是胎卵濕化,甚至包括一切飛潛動植物(飛的、潛藏的、動物的、植物的),植物裏有生機,也是不能隨意損害的。

  空間很寬,指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麼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有“我”字在裏面。

  時間長,就是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目標遠,什麼目標遠?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財物的解決,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將來都成佛,入無余涅槃,證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這一個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過道家,超過儒家,超過一切宗教。《心經》的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裏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衆生。

  155. 二元對立怎麼解釋?水和汽是二元對立嗎?

     

  二元對立,它是講完全相反不相成。水火就是二元,在《易經》來講,水火不相及就是對立,這是從相反方面來講的。中國哲學講相成,相反相成。水和汽,看起來是兩種,實際上是一種,專門只看水或者汽呢,就是對立的,但是汽凝結成水,又是一元的東西。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