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实修问答集 101~155例 (惟贤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之心而现女身,以此鼓励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里面,没有说女性比男性低下。《维摩诘经》里面的散花天女,辩才无碍,有些菩萨还辩不过她,还有和文殊菩萨的问答,都是不二法门的内容。所以女性并不低,关键是自己要自尊、要努力,消灭烦恼,改变自己,一样可以修行成佛!

  143. 怎样放生才是如理如法的?

     

  真正放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放生,而不在形式上。假如你要放生,叫别人预先准备,那就完全错误了。为了你放生,有人专门预先给你准备,去捉一些或者买一些,比如雀鸟这些,你拿去放了又飞回去了,那等于没有放生!这种方法要不得。放生是自然而然的,随时随地可以放生,千万不要造作。

  144. 亲戚中有人是从事养鸡卖鸡行业的,应如何办呢?

     

  从事养鸡、养鸭、养猪这种行业,那是迫于生计、不得已的职业。最好找到正确的、不杀生的职业,然后转业。你转了业嘛,一样可以维持生活,不一定要靠养鸡、养鸭、养猪来维持生活,最好是转业。佛法第一个是戒杀生,你这个职业等于是助长别人杀生嘛,你成了杀生的增上缘、助缘了,有罪过的哟。

  145. 当今社会赌博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佛法如何帮人戒赌呢?

     

  赌的中心是什么?贪,贪心。有贪心就要损人利己。通过弘扬佛法的道理,使人们都能把生活看得淡泊一点,实现少欲知足,不损人利己,能够使人受到这个教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可以戒赌。不然你戒不了赌。

  146. 最近南方一带普遍遭受了巨大的雨雪冰冻灾害,用佛法的观点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在佛法来讲,这个叫共业,符合佛法的因果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任何事情都在因果之内。共业,大家所造的业。造的什么业呢?杀业!杀业重,杀气就重,怨气就重。就像前几年曾经发生过的那个海啸一样,海啸一来,几十里范围内都跑不掉,要被淹,被漂流,受灾害。什么原因?你若干年来要吃海里的动物,那么今天缘法成熟了,动物就要吃你,这就是因果。

  147. 面对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灾难,作为佛子应该怎么做?

     

  面对这次地震灾难,作为佛子更应该增加悲心,自己在行持修行的时候,第一回向灾区死者得到超度;第二回向生者得到安居乐业;第三希望国家安定不要有灾难,各种灾难,水灾、火灾、刀兵灾、瘟疫灾等都不要发生。

  在实际行动上呢,就要随力随能多做好事、作贡献。六度中的布施其实就是贡献,过去叫布施,现在叫贡献。普遍作各种贡献,施医、施药、施帐篷,有能力进行心灵关怀、心理辅导,都是贡献。除此以外宣传因果,宣传戒杀也是贡献。这个灾难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非一日之寒,怎么来的?杀业带来的。

  我们知道,在抗战时死了许多人。日本飞机从广州一直炸到重庆,在南京屠杀了许多人,这些被杀人的怨气都没有消灭。在这个杀业之上,一些人又不断增加新的杀业,从现在饮食上来说,除了吃鸡、羊、牛、猪之外,还大量吃野生动物,吃得稀奇古怪的。很多疾病是从吃野生动物吃出来的,这都是有因果的。杀业重,杀业不消,灾难不会停止。

  所以,你们居士在家里招待客人不要杀生。杀生的确可怕,动物被杀时的怨气很大,怨气重了就是灾难,是不祥之气,这一点作为一名佛教徒,特别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要多宣传多教育,以身作责,起码从自己的家庭做起,才能影响社会。

  面对灾难,我们更要增加慈悲心、出离心,这就是道念、正念。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仁爱,老子也提倡爱,中国过去的宇宙观是天人相结合,天人合一。人心顺于天心,万物运行才合乎规矩、合乎道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就茂盛。假若人心背于天心,人心不仁,违反天心,万物运行就不顺,灾难就会发生。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易经》所讲,讲得很彻底,人心要顺于天心。天就是阴阳,地就是刚柔,人就是仁义。阴阳、刚柔、仁义是结合起来的。天、地、人,以人为中心,上天下地中间是人,人就是天地之间的枢纽、变化的枢纽。人心顺于仁就顺于天心,万物皆吉祥,人心背于仁就违反天心,就有灾难。中国原来的哲学就是这个道理,也和佛教思想相吻合。

  现在的人心是什么呢?从“文化大革命”以后,不讲道德,不讲伦理,旧的文化传统失掉,内心倾向物质,只重物欲。想方设法地战胜自然界,把自然界开发出来,把财产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地质、水源、山林都被破坏了。内心倾向物质,贪图享受,由这种内心的污染导致自然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各种灾难因此而发生,大家要警醒,这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啊!

  佛法讲世间上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在其中。出现了灾难,怨天、怨地都没有用,归根结底还是自己造成的。明了这些道理就要净化心灵,去除贪欲心。佛法的中心就是慈悲和合,现在有些人就违反了这个真理,发展贪、嗔、痴。贪就是贪心重,什么都要据为己有,贪图感官刺激、物质享受;杀害就是嗔心重,嗔恨别人就起害他之心;痴就是不明真理,愚痴,什么都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不相信,只重眼前不管过去和未来。贪、嗔、痴三毒充满这个世界,就会有灾难,假如人心像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很可怕。反过来,若是人心向善,人心顺于天心,慈悲仁爱,这些灾难就可以逐步消灭,人间净土就会实现。

  现在各个寺院佛教徒集会,做法会进行消灾免难,这是好的行动。不仅仅是做法会,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明因识果,止恶行善,这种力量强大了,正气战胜邪气,就可避免灾难。

  148. 弘扬佛法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是最契合当今社会的?

     

  弘扬佛法的方式方法,就是要随机。佛陀教导我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根机不同,那么就寻找一种既具体,又不违背原则,又有时代性、灵活性的方法。

  那么这个方法在今天来说,就是既能赶上时代,也适合人群,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比如说,藏传佛教有一套办法,南传佛教有一套办法,汉传佛教又有一套办法,都是因时、因地、因机而制宜的。

  149. 佛法与相似佛法尤如一对孪生姐妹,外表相似甚至一模一样,凡夫的我们如何区分?

     

  佛法与相似佛法,仿佛相同,实际上有区别的。区别的方法就是:以四谛、八正道、三法印来区别。这样一对比,就像用那个镜子一样来照:他那个教义是不是合乎四谛八正道?合不合乎三法印?合不合乎缘起性空?合不合乎真如法?合乎,则是佛法,否则就是相似佛法。

  150. 一个人很正确、很善良,却不能善终或得善果,如岳飞被杀头,如何用佛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这个在佛法观点来讲呢,要看三世因果,从三世因果来看。善良的人之所以没有好报,是因为他过去的恶因没有消灭完,善因在成长中,善法还不具足,善缘还不具足,所以结不到善果;而恶因先成熟,那么就得恶果。尽管这样子呢,他受了这个恶果以后啊,等于还了恶因的报,以后就不再受。从三世因果来看,就能想清楚了。

  151. 您开示听经要存三种心:寂灭心、恭敬心、广大心,请问寂灭的是什么?

     

  寂灭是什么呢?寂灭就是一种清净心,没有染污的心,没有虚妄分别的心,就叫寂灭心。听经啊,没有这三种心是不行的,对经不恭敬,听起来也不诚恳,也不专一。

  152. 国学究竟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是否有糟粕,精华又是什么?

     

  国学就是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来讲佛家讲究修心,道家讲究养生,儒家讲究治国。国学也包括五行学说、军事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其中,精华方面就是提倡道德。糟粕呢?就是盲目地、没根据地把那些鬼神、神仙吹得虚无缥缈的,这都应该纠正。光是讲些神仙之术、讲些鬼神、讲隐遁、讲神秘,那是要不得的。这就是糟粕。

  153. 《易经》是讲占卜、八卦的吗?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都发源于《易经》。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实际上这个和谐的内容在《易经》里面相当丰富:天、地、人三才,事事运转叫和谐,讲生生之道叫和谐,但是这个和,这个天地之和,要以人为主,人是三才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顶天立地的,天地的变化是以人心为转移的。

  这是什么心呢?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与天地生长万物的心是相应的,仁爱之心发展,天地的阴阳才能调和,就可以风调雨顺、消灭灾难。反之,人的仁爱心变化,变得凶残、贪欲重,由于这种人为的关系,就可影响自然界、破坏自然界,天地阴阳失调,灾难就多。

  中国古代这个《易经》讲仁爱是讲得相当好的,不要把它看做是专门占卜的东西,虽然八卦占卜有它的道理在里头,但指挥这些占卜技术的是三才中的人。人呢就是以人心为主,人心就是仁爱,仁爱才有德。在佛家来讲,慈悲才有德,没有慈悲就失掉德的根本。儒家讲,没有人心就失去了道德的根本、仁爱的根本,那就要乱,家庭要乱、社会要乱、国家要乱,你把这个道理拿来衡量过去和现在,就可以证明。这就有深刻的哲理在里面。

  很多人不懂《易经》,认为占卜、八卦就叫《易经》,实际不是那回事,那只是片面的。《易经》很有哲理,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治家治国的道理、与人相处的道理。《易经》中讲“与时谐行”,与时,就是说气象、时间要前进,日新又日新,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现在你看国外都在研究《易经》,外国人都很重视《易经》,就是因为它有道理在里面。

  但在佛教来讲,它是世间法,讲的是变法。这个变化随着人心的变化使得气象环境都变化,以人心为主,而不变的方面它就没讲到,所以说还是属于有为法。

  

  154. 佛家的慈悲有何特点?

     

  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道家思想,比较超脱。

  但是佛家讲慈悲为怀,出世而入世,是一种大乘菩萨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样才有慈悲?念众生苦,要救众生,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须要由慈悲来巩固,比如树根,必须要雨水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样,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雨水,否则不能生长。只有大悲心的对象、空间、时间、目标才是广大的。

  对象就是胎卵湿化,甚至包括一切飞潜动植物(飞的、潜藏的、动物的、植物的),植物里有生机,也是不能随意损害的。

  空间很宽,指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这么一个宽广的空间。我这个家、我这个集团、我这个民族、我这个国家,这个空间在佛教来说是很窄的,有“我”字在里面。

  时间长,就是不但我现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难,时间很长。

  目标远,什么目标远?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财物的解决,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将来都成佛,入无余涅槃,证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这一个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爱、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过道家,超过儒家,超过一切宗教。《心经》的头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一切”包括得很宽,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这个境界很广大,佛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没有这些心,就不能度众生。

  155. 二元对立怎么解释?水和汽是二元对立吗?

     

  二元对立,它是讲完全相反不相成。水火就是二元,在《易经》来讲,水火不相及就是对立,这是从相反方面来讲的。中国哲学讲相成,相反相成。水和汽,看起来是两种,实际上是一种,专门只看水或者汽呢,就是对立的,但是汽凝结成水,又是一元的东西。

  

《实修问答集 101~155例 (惟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