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形容雄壮宏亮,比喻观世音菩萨所说法能够去除众生愚顽。

  “慈意妙大云”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意轮”。观世音菩萨之心是大慈大悲之意,以悲愿度众生,心意是慈悲的,故说慈意。“妙大云”是一个形容,观世音菩萨对众生与乐拔苦,就如夏季天上的云,酷热的天气使得田地里的禾苗枯槁,人们大汗淋漓,身心热恼,此时天上有云朵出来把太阳遮了,就预示将要下雨,禾苗也将得水滋润,人也会倍感清凉。这就是大云的作用,故说是妙大云。观世音菩萨慈悲之意,就如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甘露法雨指观世音菩萨所说之法,此代表观世音菩萨的“口轮”。“澍”就是洒或降;甘露,就是甘饴的露水,有滋润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想长生不死,按照一个方士的办法,就在长安城修了一个很高的铜人,两手向上托起一个铜盘,用来接天降的甘露,认为饮了甘露就会长生不死。佛门的甘露是大悲水,以观世音菩萨之心为心,菩萨之行为行,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加被,你就是沾了甘露法雨,就可消除内心的无明烦恼,解除一切灾难。

  “灭除烦恼燄”,浇灭一切烦恼火燄,此法能除烦恼,烦恼如火燄,名烦恼燄。

  

  [经文]“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众生处在三灾七难之中,其中包括诉讼或受战争的威胁,在这些恐怖情况下,能恭敬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的怨家仇敌就会退散,可以解除你的恐怖,使你不受威胁。

  

  [经文]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常须念。”

  

  此偈解释“音”。“音”分四种: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妙音,就是说观世音菩萨的音声很微妙。佛教里常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观世音菩萨的真如智慧是永远不变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由于大悲心救度众生,随于世俗为众生说法,宣讲真理,使众生得到开悟,脱离苦海,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谓顺于世俗谛不失掉胜义谛,以世俗谛的言语说法显示真理,而不违反胜义谛。真俗二谛圆融无碍,称妙音。

  观世音,观察世间的音声而寻声救苦。即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随常忆念众生,不舍弃众生。正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梵音,即观世音菩萨的智慧之本性是非常清净的。梵是清净之意,本性清净,不为客尘所染,这是由无分别智流露出来的后得智,其体性清净无染垢,了悟幻有真空之理,远离二边,契合中道,故称梵音。

  海潮音,形容观世音菩萨应机示现,恒常随顺众生之机而施教。众生因缘到了,与观世音菩萨的心契合,菩萨就现身救度,没有因缘菩萨就隐了,犹如海潮一样,时起时落,名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谓以上这些声音超过了世间的所有声音。世间为种种欲乐境界所牵引,种种音声多出于七情六欲,贪恋财、色、名、食、睡等,内心多不平静,贪不到就忿怒、瞋恚,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观世音菩萨的音声超越了这些,故说“胜彼世间音”,世间音声、天上的歌舞伎乐,都不可用来譬喻。

  “是故须常念”,知道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声音之微妙,持诵菩萨圣号威力无穷,感应很大,所以应该精勤忆念诵持。

  

  [经文]“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我们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要坚定正信,不要有丝毫疑惑。不信是一种障碍,半信半疑也是障碍。烦恼障、所知障、业障都是障碍,这些能障碍你修行正法,所以念此圣号时,每一念都不要生疑,真实诚恳地念下去,恭敬地念下去。

  “观世音净圣”,什么叫净圣?由于观世音菩萨本身究竟清净,又有大智、大悲、大愿等功德,故名“净圣”。释迦牟尼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观世音菩萨已于久远劫中成佛,名为正法明王如来,现在是为协助佛说法教化而现菩萨身。此身清净微妙,所以佛赞菩萨为“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众生在苦恼之中,遇到生死的逼迫和其它灾厄时,都能以观世音菩萨作为依怙。依怙是什么?依就如父亲一样为我们所依,怙就如母亲对小儿女的抱持。依怙就代表儿女依靠父母才能成长。我们在生死大海中的父母,在灾难疾苦之中的父母就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能解除我们的一切苦厄。

  

  [经文]“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具一切功德”说明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此功德包括世间、出世间的功德,现千手千眼之身救度众生,威力无穷。

  “慈眼视众生”说明观世音菩萨常常以慈眼照管、忆念众生。我们平常人的眼是恼怒、忿恨、悲哀、沉闷、愚痴的眼,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眼,对于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所以观世音菩萨无处不现身,在人天中现身,也在三恶趣中现身。

  “福聚海无量”说明观世音菩萨的福德无量无边,如大海一般深广,不可计度。

  “是故应顶礼”说明我们应该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顶礼指五体投地,内心恭敬,加上口称名号,代表三业清净。

  在上面的“长行”和“重颂”中,释迦牟尼佛再三嘱咐弟子们要坚定信心,不要生疑,相信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和威力,能至诚恳切地念诵就一定有感应。

  

   (三)结赞部分

  [经文]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嘱咐诸大弟子们如何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另又说了听法之人所受利益。

  佛说了这普门品以后,持地菩萨就站起来,证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和威力,又劝在会的弟子们以及后世的众生们都要精进地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

  持地菩萨为什么有此名号呢?因他在修行的过程中,心地很善良很慈悲,处处为人着想,常常做善事,如修桥补路、扶老携幼、照顾病人等,所以人们称他为“持地”,意思是说他能在土地上摄持众生。后来持地菩萨遇到尸弃佛,尸弃佛就告诉他,一切唯心造,大地唯心所现,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心平则大地平。所以重要是修养内心,心是感得正报和依报的根本,外在的一切无不唯心所造。心是万物的主因,一切万法都是果。因平则果平,因善则果善,因恶则果恶。修学佛法的人必须懂得因果理,这样才能结合实际行动教授众生、利益众生,使他们也能懂得因果道理和修心的法门。

   若有众生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依大悲大愿就能普遍地随类示现。普门,即普遍通达,法力广大无边,解救众生苦厄。释迦牟尼佛再三地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和威力,也就是为了坚定众生的信心,使众生能至诚恳切、有始有终地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

  佛说《普门品》时,法会中有很多的众生,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他们都深受感动和启发,同时发菩提心救度众生。

  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代表佛果,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觉即觉悟,消除了无明烦恼,区别于众生,众生是迷,佛是正觉,外道是邪觉。如实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理,观察缘起性空的道理,相信因果,不落断、常二边,去掉我、法二执,消灭烦恼、所知二障叫正觉。正等,不单是自度而且要度人,视众生平等,此菩萨之觉称正等。无上代表佛,佛之觉是无上的,故佛被称为“两足尊”,谓福德智慧圆满,达到最高究竟境界。我们学佛就要发心修净土,了脱生死,直到证得佛果,此心就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指无有比量可以形容。此是形容菩提心不可思量,不可计算,故称无等等。

  听完《普门品》后,许多众生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威力和功德的感召,都发了菩提心,愿修菩萨行,证菩提果。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