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形容雄壯宏亮,比喻觀世音菩薩所說法能夠去除衆生愚頑。
“慈意妙大雲”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意輪”。觀世音菩薩之心是大慈大悲之意,以悲願度衆生,心意是慈悲的,故說慈意。“妙大雲”是一個形容,觀世音菩薩對衆生與樂拔苦,就如夏季天上的雲,酷熱的天氣使得田地裏的禾苗枯槁,人們大汗淋漓,身心熱惱,此時天上有雲朵出來把太陽遮了,就預示將要下雨,禾苗也將得水滋潤,人也會倍感清涼。這就是大雲的作用,故說是妙大雲。觀世音菩薩慈悲之意,就如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甘露法雨指觀世音菩薩所說之法,此代表觀世音菩薩的“口輪”。“澍”就是灑或降;甘露,就是甘饴的露水,有滋潤作用。在中國曆史上,漢武帝想長生不死,按照一個方士的辦法,就在長安城修了一個很高的銅人,兩手向上托起一個銅盤,用來接天降的甘露,認爲飲了甘露就會長生不死。佛門的甘露是大悲水,以觀世音菩薩之心爲心,菩薩之行爲行,得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你就是沾了甘露法雨,就可消除內心的無明煩惱,解除一切災難。
“滅除煩惱燄”,澆滅一切煩惱火燄,此法能除煩惱,煩惱如火燄,名煩惱燄。
[經文]“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衆生處在叁災七難之中,其中包括訴訟或受戰爭的威脅,在這些恐怖情況下,能恭敬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你的怨家仇敵就會退散,可以解除你的恐怖,使你不受威脅。
[經文]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常須念。”
此偈解釋“音”。“音”分四種: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妙音,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的音聲很微妙。佛教裏常言,“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觀世音菩薩的真如智慧是永遠不變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由于大悲心救度衆生,隨于世俗爲衆生說法,宣講真理,使衆生得到開悟,脫離苦海,名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謂順于世俗谛不失掉勝義谛,以世俗谛的言語說法顯示真理,而不違反勝義谛。真俗二谛圓融無礙,稱妙音。
觀世音,觀察世間的音聲而尋聲救苦。即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隨常憶念衆生,不舍棄衆生。正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梵音,即觀世音菩薩的智慧之本性是非常清淨的。梵是清淨之意,本性清淨,不爲客塵所染,這是由無分別智流露出來的後得智,其體性清淨無染垢,了悟幻有真空之理,遠離二邊,契合中道,故稱梵音。
海潮音,形容觀世音菩薩應機示現,恒常隨順衆生之機而施教。衆生因緣到了,與觀世音菩薩的心契合,菩薩就現身救度,沒有因緣菩薩就隱了,猶如海潮一樣,時起時落,名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謂以上這些聲音超過了世間的所有聲音。世間爲種種欲樂境界所牽引,種種音聲多出于七情六欲,貪戀財、色、名、食、睡等,內心多不平靜,貪不到就忿怒、瞋恚,爲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觀世音菩薩的音聲超越了這些,故說“勝彼世間音”,世間音聲、天上的歌舞伎樂,都不可用來譬喻。
“是故須常念”,知道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聲音之微妙,持誦菩薩聖號威力無窮,感應很大,所以應該精勤憶念誦持。
[經文]“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我們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要堅定正信,不要有絲毫疑惑。不信是一種障礙,半信半疑也是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業障都是障礙,這些能障礙你修行正法,所以念此聖號時,每一念都不要生疑,真實誠懇地念下去,恭敬地念下去。
“觀世音淨聖”,什麼叫淨聖?由于觀世音菩薩本身究竟清淨,又有大智、大悲、大願等功德,故名“淨聖”。釋迦牟尼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觀世音菩薩已于久遠劫中成佛,名爲正法明王如來,現在是爲協助佛說法教化而現菩薩身。此身清淨微妙,所以佛贊菩薩爲“淨聖”。
“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衆生在苦惱之中,遇到生死的逼迫和其它災厄時,都能以觀世音菩薩作爲依怙。依怙是什麼?依就如父親一樣爲我們所依,怙就如母親對小兒女的抱持。依怙就代表兒女依靠父母才能成長。我們在生死大海中的父母,在災難疾苦之中的父母就是觀世音菩薩,因爲他能解除我們的一切苦厄。
[經文]“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具一切功德”說明觀世音菩薩具足一切功德,此功德包括世間、出世間的功德,現千手千眼之身救度衆生,威力無窮。
“慈眼視衆生”說明觀世音菩薩常常以慈眼照管、憶念衆生。我們平常人的眼是惱怒、忿恨、悲哀、沈悶、愚癡的眼,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眼,對于一切衆生平等平等。所以觀世音菩薩無處不現身,在人天中現身,也在叁惡趣中現身。
“福聚海無量”說明觀世音菩薩的福德無量無邊,如大海一般深廣,不可計度。
“是故應頂禮”說明我們應該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頂禮指五體投地,內心恭敬,加上口稱名號,代表叁業清淨。
在上面的“長行”和“重頌”中,釋迦牟尼佛再叁囑咐弟子們要堅定信心,不要生疑,相信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威力,能至誠懇切地念誦就一定有感應。
(叁)結贊部分
[經文]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囑咐諸大弟子們如何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另又說了聽法之人所受利益。
佛說了這普門品以後,持地菩薩就站起來,證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威力,又勸在會的弟子們以及後世的衆生們都要精進地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
持地菩薩爲什麼有此名號呢?因他在修行的過程中,心地很善良很慈悲,處處爲人著想,常常做善事,如修橋補路、扶老攜幼、照顧病人等,所以人們稱他爲“持地”,意思是說他能在土地上攝持衆生。後來持地菩薩遇到屍棄佛,屍棄佛就告訴他,一切唯心造,大地唯心所現,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心平則大地平。所以重要是修養內心,心是感得正報和依報的根本,外在的一切無不唯心所造。心是萬物的主因,一切萬法都是果。因平則果平,因善則果善,因惡則果惡。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懂得因果理,這樣才能結合實際行動教授衆生、利益衆生,使他們也能懂得因果道理和修心的法門。
若有衆生聽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依大悲大願就能普遍地隨類示現。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解救衆生苦厄。釋迦牟尼佛再叁地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威力,也就是爲了堅定衆生的信心,使衆生能至誠懇切、有始有終地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
佛說《普門品》時,法會中有很多的衆生,由于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他們都深受感動和啓發,同時發菩提心救度衆生。
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代表佛果,譯爲無上正等正覺。覺即覺悟,消除了無明煩惱,區別于衆生,衆生是迷,佛是正覺,外道是邪覺。如實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理,觀察緣起性空的道理,相信因果,不落斷、常二邊,去掉我、法二執,消滅煩惱、所知二障叫正覺。正等,不單是自度而且要度人,視衆生平等,此菩薩之覺稱正等。無上代表佛,佛之覺是無上的,故佛被稱爲“兩足尊”,謂福德智慧圓滿,達到最高究竟境界。我們學佛就要發心修淨土,了脫生死,直到證得佛果,此心就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無等等,指無有比量可以形容。此是形容菩提心不可思量,不可計算,故稱無等等。
聽完《普門品》後,許多衆生由于觀世音菩薩的威力和功德的感召,都發了菩提心,願修菩薩行,證菩提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