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二是为了保护其他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开杀戒,但是要悲心很大的悲愿菩萨才行。若以瞋心或以舍弃众生的心而杀,那就是犯杀戒的。

  金刚是譬喻,金刚很坚固,不易粉碎,形容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智慧坚固,才能斩断魔军。具足了智慧就可以破除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像魔军一样。此智慧即是“无我慧”,学佛以利他为前提,以无我慧为先导,无我慧有“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人无我”就是不执着主观的五蕴身,不生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法无我”就是不执着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事物为实有实法。由“人无我”就可以消灭“烦恼障”,由“法无我”消灭“所知障”,如此就是智慧的境界。

  学佛的目的是为成佛,那就必须要开启智慧才能达到。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悟得宇宙人生真理者称佛。要达到此境界就必须修般若因,方可证菩提果。所以学佛人要修学经典,要明白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的道理,要明因识果,目的就是引发智慧。无论文化深的、文化浅的,利根的、钝根的,都要多听些经典,多读经典,多思维,多礼拜,同时祈求佛菩萨加被,消除业障,开启智慧。

  金刚杵是降伏魔军的,金刚剑是斩断魔军的。金刚剑代表智慧,魔军代表无明烦恼,要以智慧剑断除无明烦恼。十地菩萨在进入佛位以前,要经过两个位次,一是金刚道,二是解脱道。金刚道就是彻底伏除烦恼障、所知障种子和现行,进一步由等觉到妙觉证得真如法性,就可以彻底解脱生死。这说明金刚智慧之重要,由此金刚般若才能到达彼岸,即由生死轮回此岸到达菩萨涅槃之彼岸。

  

  [经文]“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这是佛对无尽意等大众,很殷勤地赞扬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和威力而作此结语。观世音菩萨能随类现身,以种种形状,现佛菩萨身、天人身、罗汉身、人非人身、鬼王身等等,游诸世界,因机施教,度脱众生。佛再三殷勤赞叹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功德威力,奉劝大家:你们应该专注一心念诵供养观世音菩萨!佛强调说,你们要相信观世音菩萨在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就是说,你在恐怖之中、有危急灾难时,你能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他就能施与你无畏的精神与心力,使你无有恐惧,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尊称他为“施无畏者”。

  

   [经文]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这里说是无尽意菩萨当时的行动。因受了佛的指示,听佛说了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功德和威力,无尽意菩萨很受感动,就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他即刻把自己脖子上的宝珠璎珞等价值很高的庄严饰品,取下来献给观世音菩萨,并说:你是具有仁慈心的圣者,应该领受这法施!在施财时做到无能施、所施、所施物如此三轮体空的布施称“法施”。无尽意菩萨是以“空”的精神恭敬供养,无所执着,故财施提升为法施境界,希望观世音菩萨能领纳这些珍宝璎珞的法施。

  

  [经文]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此时观世音菩萨不肯领受,观世音菩萨见无尽意菩萨如此诚恳,以谦让的精神,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又再启请。

  

  [经文]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又启请观世音菩萨说:你是具有仁慈心的圣者,要悲悯我们这些众生。“等”就代表了当时所有听法的大众。体念我们的心情,因为我们出于恭敬诚实之心,你一定要悲悯我们,要领纳这些珍宝,接受我们的供养。此时观世音菩萨没有表示,佛便劝告观世音菩萨接受。

  

  [经文]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佛告诉观世音菩萨,你应该悯念无尽意和这些众生,哪些众生呢?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等在场的所有这些众生,他们是恭敬供养你,应体量他们的心情,受此珍宝璎珞。观世音菩萨听佛说后,为悲悯众生,接受了珍宝璎珞,并分二份,一份供养释迦牟尼佛,另一份供养多宝佛塔。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佛教的教主,释迦译为“能仁”,牟尼译为“寂默”;能仁代表大悲,寂默代表大智。有大慈悲的人才能仁爱众生,大智慧是由禅定而得来,也就是寂默的功夫,由寂默而产生智慧,故释迦牟尼佛就代表大智大悲。佛具足了达诸法实相之智,包括根本智、后得智,故称之为佛。

  什么是多宝佛塔呢?就是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时,地上涌出的多宝佛塔,塔中有一尊多宝佛。《法华经》第十一品为“见宝塔品”已经提到了。这里“见”是通假字,读作“现”,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要涌现多宝佛塔呢?这说明讲《法华经》是稀有难得的,是很殊胜、最究竟的法门,道理是真实不虚的。这位多宝佛是在庄严劫以前就是已经证了果的古佛,曾誓愿为十方世界宣说《法华经》的人现宝塔作见证。

  佛塔一般是供养佛的灵骨、舍利的。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八十岁圆寂后,经火化得有许多舍利(坚固子)颜色不一,大小不同。当时五印度八个国王,在佛示现涅槃时都来到佛的身边拜佛。当佛火化后,依迦叶的提议,把舍利分为八份给这八个国王,他们回国后就都修塔供养。后来阿育王出世,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建有佛塔,名阿育王塔。

  我们学佛人到有塔的地方就要去拜塔,绕塔,凡是有塔的地方都有佛的灵骨、舍利或是大德祖师的灵骨、舍利,其中还供有佛像。绕塔时要从右到左,最少绕三匝,绕后就拜,拜就不论多少,都有很大的功德。有塔在佛就在,像法时期佛教的庄严就是靠塔、佛像、寺庙、经典等来表示。见到佛塔要恭敬供养,绕塔、拜塔的功德很大,观世音菩萨还要供养多宝佛塔,我们众生更要广修供养。

  

  [经文]“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佛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有以上这些自在神通威德,能在娑婆世界随类现身进行教化。这是个强调和赞许。

  

  (二)重颂部分

   (重颂,佛经偈颂体裁的一种,限制每句的字数和整体韵律,与长行相对称,用来重复总结和阐述长行经文的意旨,表示强调,也便于记诵。)

  

  [经文]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偈颂是佛教特有的,有五言、七言、四言之分。佛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并充实了我国文化的宝库,增加了多种多样的体裁,如小说、骈文、公案、偈颂、佛经的组织方法等。另外佛经非常简洁,古文里的“之乎也哉”等词语很多很多,佛经里就没有,但内容很好。所以说研究文学的人,不懂佛家文学就不圆满。

  

  [经文]“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世尊”代表佛,“妙相具”形容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殊妙之相,故名妙相,“具”即具足。凡是佛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人和菩萨都不同,佛的面相是圆满的,故说佛面犹如満月,佛的眉间现白毫相,佛的舌是广长舌,佛的皮肤非常柔和,纹路非常细微。佛胸前的“卍”字形代表吉祥海等。面如满月代表他的福德智慧圆满,证得了真如法性,犹如天上圆满净月一样,皎洁放光。广长舌说明他在过去生中修行不谈假话、粗恶话、离间话等,舌伸出可覆面至发际。佛的声音如狮子吼,雄壮而嘹亮,止息一切嘈杂狂乱,能使魔音伏灭,闻者清凉,这是因他过去能赞扬修一切善者、信因果者,坚信三宝功德,能持诵经典、讲解佛理、弘扬佛法所感之果报。

  佛在世时,印度有一位国王到寺庙里去,听到有人诵经,声音非常好听,清澈明朗,便问是谁在诵经,他想去看,旁边有一个比丘僧就阻止他说,你可以听不可以看,看了恐怕你要生轻慢。后来国王还是去看那个比丘,竟然是一个又黑又矮、相貌丑陋的人,但声音很好听。

  他就去问佛,这是什么原因?佛便给他说此因缘:此比丘在迦叶佛时看到修佛塔,他发出一种无理的议论,认为那佛塔修高了。后来旁人给他指出说,修佛塔就应该高大。他悔恨自己说错了,便去买了许多铜玲挂在塔的瓴角上,风吹铜铃便响,声音很好听。后来他转许多世都出家修行,但身形矮小丑陋,声音很好。所以对于像教要生恭敬心。

  什么叫像教?佛不在世,有佛的造像、佛经、寺庙、舍利塔等,有形可依,有这些在世,佛法就住世,你能尊敬供养佛的像,功德也很大,因为它象征佛,只要是恭敬、礼拜就都种了善根。佛身是庄严殊胜的,佛是慈悲和平的,你专心礼拜恭敬可以收摄你的散乱心,消除你的慢心。能以佛的慈悲善良来感化众生,就能消灭人的邪恶心,人类社会就会净化,世界就会和平,人们彼此间就会互相尊重爱护,社会风气就转好。若人人以恶心相对,世界怎么能和平?社会又怎么会有秩序?光靠法律,焉能治世?所以我们能诚恳拜佛,无形中潜移默化,益处很大,还可得到佛的加被。

  这里说,佛啊!您具足了三十二相,福慧双圆,我现在要重问,您上面讲了许多,有些地方我还不完全了解,为了进一步的了解,使众生都知道,所以我要重问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佛子,凡是四众弟子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故称佛子。此处的佛子是指观世音菩萨。什么是真佛子?发菩提心能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人就是真佛子。佛子是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家务是弘扬佛法,住持三宝,绍隆三宝…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