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二是爲了保護其他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開殺戒,但是要悲心很大的悲願菩薩才行。若以瞋心或以舍棄衆生的心而殺,那就是犯殺戒的。

  金剛是譬喻,金剛很堅固,不易粉碎,形容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智慧堅固,才能斬斷魔軍。具足了智慧就可以破除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像魔軍一樣。此智慧即是“無我慧”,學佛以利他爲前提,以無我慧爲先導,無我慧有“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人無我”就是不執著主觀的五蘊身,不生我見、我慢、我愛、我癡;“法無我”就是不執著主觀所對待的一切客觀事物爲實有實法。由“人無我”就可以消滅“煩惱障”,由“法無我”消滅“所知障”,如此就是智慧的境界。

  學佛的目的是爲成佛,那就必須要開啓智慧才能達到。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悟得宇宙人生真理者稱佛。要達到此境界就必須修般若因,方可證菩提果。所以學佛人要修學經典,要明白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的道理,要明因識果,目的就是引發智慧。無論文化深的、文化淺的,利根的、鈍根的,都要多聽些經典,多讀經典,多思維,多禮拜,同時祈求佛菩薩加被,消除業障,開啓智慧。

  金剛杵是降伏魔軍的,金剛劍是斬斷魔軍的。金剛劍代表智慧,魔軍代表無明煩惱,要以智慧劍斷除無明煩惱。十地菩薩在進入佛位以前,要經過兩個位次,一是金剛道,二是解脫道。金剛道就是徹底伏除煩惱障、所知障種子和現行,進一步由等覺到妙覺證得真如法性,就可以徹底解脫生死。這說明金剛智慧之重要,由此金剛般若才能到達彼岸,即由生死輪回此岸到達菩薩涅槃之彼岸。

  

  [經文]“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這是佛對無盡意等大衆,很殷勤地贊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威力而作此結語。觀世音菩薩能隨類現身,以種種形狀,現佛菩薩身、天人身、羅漢身、人非人身、鬼王身等等,遊諸世界,因機施教,度脫衆生。佛再叁殷勤贊歎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功德威力,奉勸大家:你們應該專注一心念誦供養觀世音菩薩!佛強調說,你們要相信觀世音菩薩在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就是說,你在恐怖之中、有危急災難時,你能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就能施與你無畏的精神與心力,使你無有恐懼,所以娑婆世界的衆生都尊稱他爲“施無畏者”。

  

   [經文]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這裏說是無盡意菩薩當時的行動。因受了佛的指示,聽佛說了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功德和威力,無盡意菩薩很受感動,就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他即刻把自己脖子上的寶珠璎珞等價值很高的莊嚴飾品,取下來獻給觀世音菩薩,並說:你是具有仁慈心的聖者,應該領受這法施!在施財時做到無能施、所施、所施物如此叁輪體空的布施稱“法施”。無盡意菩薩是以“空”的精神恭敬供養,無所執著,故財施提升爲法施境界,希望觀世音菩薩能領納這些珍寶璎珞的法施。

  

  [經文]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此時觀世音菩薩不肯領受,觀世音菩薩見無盡意菩薩如此誠懇,以謙讓的精神,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又再啓請。

  

  [經文]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璎珞。”

  

  無盡意菩薩又啓請觀世音菩薩說:你是具有仁慈心的聖者,要悲憫我們這些衆生。“等”就代表了當時所有聽法的大衆。體念我們的心情,因爲我們出于恭敬誠實之心,你一定要悲憫我們,要領納這些珍寶,接受我們的供養。此時觀世音菩薩沒有表示,佛便勸告觀世音菩薩接受。

  

  [經文]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告訴觀世音菩薩,你應該憫念無盡意和這些衆生,哪些衆生呢?四衆弟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等在場的所有這些衆生,他們是恭敬供養你,應體量他們的心情,受此珍寶璎珞。觀世音菩薩聽佛說後,爲悲憫衆生,接受了珍寶璎珞,並分二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另一份供養多寶佛塔。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佛教的教主,釋迦譯爲“能仁”,牟尼譯爲“寂默”;能仁代表大悲,寂默代表大智。有大慈悲的人才能仁愛衆生,大智慧是由禅定而得來,也就是寂默的功夫,由寂默而産生智慧,故釋迦牟尼佛就代表大智大悲。佛具足了達諸法實相之智,包括根本智、後得智,故稱之爲佛。

  什麼是多寶佛塔呢?就是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時,地上湧出的多寶佛塔,塔中有一尊多寶佛。《法華經》第十一品爲“見寶塔品”已經提到了。這裏“見”是通假字,讀作“現”,出現的意思。爲什麼要湧現多寶佛塔呢?這說明講《法華經》是稀有難得的,是很殊勝、最究竟的法門,道理是真實不虛的。這位多寶佛是在莊嚴劫以前就是已經證了果的古佛,曾誓願爲十方世界宣說《法華經》的人現寶塔作見證。

  佛塔一般是供養佛的靈骨、舍利的。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八十歲圓寂後,經火化得有許多舍利(堅固子)顔色不一,大小不同。當時五印度八個國王,在佛示現涅槃時都來到佛的身邊拜佛。當佛火化後,依迦葉的提議,把舍利分爲八份給這八個國王,他們回國後就都修塔供養。後來阿育王出世,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建有佛塔,名阿育王塔。

  我們學佛人到有塔的地方就要去拜塔,繞塔,凡是有塔的地方都有佛的靈骨、舍利或是大德祖師的靈骨、舍利,其中還供有佛像。繞塔時要從右到左,最少繞叁匝,繞後就拜,拜就不論多少,都有很大的功德。有塔在佛就在,像法時期佛教的莊嚴就是靠塔、佛像、寺廟、經典等來表示。見到佛塔要恭敬供養,繞塔、拜塔的功德很大,觀世音菩薩還要供養多寶佛塔,我們衆生更要廣修供養。

  

  [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以上這些自在神通威德,能在娑婆世界隨類現身進行教化。這是個強調和贊許。

  

  (二)重頌部分

   (重頌,佛經偈頌體裁的一種,限製每句的字數和整體韻律,與長行相對稱,用來重複總結和闡述長行經文的意旨,表示強調,也便于記誦。)

  

  [經文]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偈頌是佛教特有的,有五言、七言、四言之分。佛經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並充實了我國文化的寶庫,增加了多種多樣的體裁,如小說、骈文、公案、偈頌、佛經的組織方法等。另外佛經非常簡潔,古文裏的“之乎也哉”等詞語很多很多,佛經裏就沒有,但內容很好。所以說研究文學的人,不懂佛家文學就不圓滿。

  

  [經文]“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世尊”代表佛,“妙相具”形容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殊妙之相,故名妙相,“具”即具足。凡是佛都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人和菩薩都不同,佛的面相是圓滿的,故說佛面猶如満月,佛的眉間現白毫相,佛的舌是廣長舌,佛的皮膚非常柔和,紋路非常細微。佛胸前的“卍”字形代表吉祥海等。面如滿月代表他的福德智慧圓滿,證得了真如法性,猶如天上圓滿淨月一樣,皎潔放光。廣長舌說明他在過去生中修行不談假話、粗惡話、離間話等,舌伸出可覆面至發際。佛的聲音如獅子吼,雄壯而嘹亮,止息一切嘈雜狂亂,能使魔音伏滅,聞者清涼,這是因他過去能贊揚修一切善者、信因果者,堅信叁寶功德,能持誦經典、講解佛理、弘揚佛法所感之果報。

  佛在世時,印度有一位國王到寺廟裏去,聽到有人誦經,聲音非常好聽,清澈明朗,便問是誰在誦經,他想去看,旁邊有一個比丘僧就阻止他說,你可以聽不可以看,看了恐怕你要生輕慢。後來國王還是去看那個比丘,竟然是一個又黑又矮、相貌醜陋的人,但聲音很好聽。

  他就去問佛,這是什麼原因?佛便給他說此因緣:此比丘在迦葉佛時看到修佛塔,他發出一種無理的議論,認爲那佛塔修高了。後來旁人給他指出說,修佛塔就應該高大。他悔恨自己說錯了,便去買了許多銅玲挂在塔的瓴角上,風吹銅鈴便響,聲音很好聽。後來他轉許多世都出家修行,但身形矮小醜陋,聲音很好。所以對于像教要生恭敬心。

  什麼叫像教?佛不在世,有佛的造像、佛經、寺廟、舍利塔等,有形可依,有這些在世,佛法就住世,你能尊敬供養佛的像,功德也很大,因爲它象征佛,只要是恭敬、禮拜就都種了善根。佛身是莊嚴殊勝的,佛是慈悲和平的,你專心禮拜恭敬可以收攝你的散亂心,消除你的慢心。能以佛的慈悲善良來感化衆生,就能消滅人的邪惡心,人類社會就會淨化,世界就會和平,人們彼此間就會互相尊重愛護,社會風氣就轉好。若人人以惡心相對,世界怎麼能和平?社會又怎麼會有秩序?光靠法律,焉能治世?所以我們能誠懇拜佛,無形中潛移默化,益處很大,還可得到佛的加被。

  這裏說,佛啊!您具足了叁十二相,福慧雙圓,我現在要重問,您上面講了許多,有些地方我還不完全了解,爲了進一步的了解,使衆生都知道,所以我要重問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佛子,凡是四衆弟子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故稱佛子。此處的佛子是指觀世音菩薩。什麼是真佛子?發菩提心能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人就是真佛子。佛子是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家務是弘揚佛法,住持叁寶,紹隆叁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