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10

  ..续本文上一页x]但是佛陀拒绝这种排他性的宿作因理论,认为那是不合理的。许多事情是我们现生的行为和外力原因的结果。

  人们可以用询问的心情提问:假如没有常住灵魂或自我转世,那在轮回中出生的是什么?答复是:没有常存发生的实体自我转世。任何相续不断的事物,认为它没有变化,那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里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是五蕴的作用。这,我们早就讨论过了。[xxi]或者是身心的作用,此种作用只是能量。它们从来没有在前后两刹那中是相同的。在身心结合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常存的东西。长大的成年人,既非原来的儿童,亦非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人,只有一种相续不断的关系。身心的结合或精神和物质的能量,死时是不会失去的。因为没有力量或能量会失去。它经历变化,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复位,重新组合,这就叫做轮回或转生。

  业有是能量,在现生之外,成为未来无止境的生命相续。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东西从一次生命过渡到另一次生命。它只是一种相续不断的动势。有情在这里死去,在他处投生,既非同一人,亦非完全不同的另一人。[xxii]

  识在临终时的最后一刹那,属于前一生命,以临终识为缘,立即生起下一刹那的现生识。这叫做结生识。同样,以此生最后一刹那的思维为缘,生起下一刹那思维。[xxiii]识以这样的方法生起又熄灭,旧识让位于新识。就这样,此识长期相续不断,直到生命熄灭为止。生命是识的一种形式──希望生活,希望相续不断。

  根据现代生物学,“一个新的人类生命开始,是在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相结合的不可思议的一瞬间。”这是生的一刹那,科学只说这两种物质的共同因素,但佛教说还有第三个因素,此第三个因素,纯粹是精神的。

  根据《爱尽大经》:[xxiv]

  三因素结合受孕。假如父母结合,而母亲非适当时间,投生有情之香阴又不在,生命细胞即不能移植。假如父母在一起,是母亲之适当时间,但香阴不在,亦不受孕。假如父母在一起,又是母亲之适当时间,香阴也在,该时生命细胞移植完成。

  第三因素即结生识。必须清楚地理解,这个结生识并非我或灵魂或自我实体受善恶业报。[xxv]识也是由缘生的,离开缘,没有识生起。

  我们起一些名称,如生、老、死、思维过程等等,是识的相续,只有思维瞬间。如已经说过的,最后思维一瞬间,我们称之为死;最初思维一瞬间,我们称之为生。如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发生在此识流中,它只是一系列的相续不断的思维瞬间。

  只是由于人的无明、爱欲和执取,他就依恋生存。对他来说,死不是最后,他将在“生死轮回”中继续他的生涯。这种行为和反应无止境的运动,是由爱欲推进无明隐藏的业力保持不断运转。由于业是我们自己作的,我们有权破坏这种无止境的锁链。通过破除无明,消灭这种推进的力量──渴望生存的有爱,生死轮回就停止。佛陀是这样解释的:

  如何未来不转生?由于无明灭,明生起,断爱欲,如是未来不再有转生。[xxvi]

  佛陀证得菩提后,说了下面这些令人充满欢喜的话:

  经多生轮回,寻求造屋者,

  但未得见之,痛苦再再生。

  已见造屋者,不再造于屋。

  椽桷皆毁坏,栋梁亦摧折。

  我说证无为,一切爱尽灭。[xxvii]

  注释:

  [i] 梵文中的Trishna,从语源学来讲,这个字同爱欲是一样的。

  [ii] 《如是语》。

  [iii] 也可与《中部》第一卷第五一《正见经》(Sammaditthi—sutta)比较。受生则爱生,受灭则爱灭,导致爱灭的方法是此八正道本身。

  [iv] 注意迦叶波如何接近佛陀提出问题,是有趣的或者是很奇怪的。佛陀住在王舍城(Rahagaha),一天中午,外出托钵化食。迦叶波远远看到佛陀,走近他,向他致意后说:“我们想问尊敬的乔达摩有关一点事。尊敬的乔达摩是否给我等一个机会听他对我等问题的解答?”

  佛陀说:“现在不是提问的适当时候,迦叶波,我们已经进入村庄(化食)。”但是迦叶波一再重复他的提问,得到的回答是相同的。接着迦叶波说:“我们不会向尊敬的乔达摩提出许多问题。”佛陀说:“迦叶波,你要问什么?”

  [v] 巴利文相同支数的公式是:Avija(无明)Samkhara(行)Vinnana(识)Namarupa(名色)Salayatana(六处)Phassa(触)Vedana(受)Tanha(爱)Upadana(取)Bhava(有)Jati(生)-Jara-marana(老死).

  详细研究见毗耶达西长老著《缘起》(锡兰康提佛教出版社)。

  [vi] 这两个巴利字Anuloma和Patiloma被译成“顺序”和“逆序”。但是说“逆序”不怎么正确。因为它的意思是从尾到开始,或者说是相对的秩序。

  缘起支的生和灭,二者都是从头到尾。例如无明生起则行生起,等等;无明灭则行灭,等等。

  [vii] 《相应部》第二卷第一九页。

  [viii]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七七页。

  [ix] Nagidam attakatam bimbam

  Bayidam Parakatam agham”

  Metum Paticca Sambhutam,

  Metu Bhanga rirujjhati.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三四页。

  [x] 《增支部》第二卷第八O页。

  [xi]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四九页、第一五一页;《相应部》第二卷第一七九页。

  [xii] 《长部》第二二经。

  [xiii] 《经集》第六一偈。

  [xiv] 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的《塔姆奥香特》(Tam Oshanter)。

  [xv] 《法句》第二一六偈。

  [xvi] 《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

  [xvii] 《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

  [xviii]《中部》第一三五经。

  [xix] 《中部》第一三五经。

  [xx]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七三页。

  [xxi] 见前第三章。

  [xxii] 《弥兰王问经》(Milindapanha)。

  [xxiii] 缘起公式的第三支。

  [xxiv] 《中部》第三八经。

  [xxv] 这种见解在《中部》第三八经中讨论。

  [xxvi] 《中部》第四三经。

  [xxvii] 《法句》第一五三、一五四偈。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

  在第三和第四两章中,我们讨论了苦和苦的起因──集。现在让我们来详细了解灭的意义,这就是大家所要知道的涅槃。按照语源学的意思,涅槃是Ni+vana或Nir-va,就是断除爱欲、得到自由,与爱欲分离,达到寂灭。

  虽然巴利文和梵文语源学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专门术语,但不能帮助我们证得涅槃的妙乐。在下一章,我们将会看到,证悟是来自戒、定、慧的修习。涅槃是一种体验,由于它的玄妙,不能用语言解说。它是超世间的,绝对的,无为的。证得涅槃的方法,只能由每个人去体验。

  不用说涅槃,就是一点简单的东西,如一个人对糖的味道,不告诉他去读关于化验糖的书,他事先没有经验,是不能知道的。但是假如放一点在舌尖上,他就会知道糖的甜味,过多关于糖的理论就没有必要了。

  什么是涅槃?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开始就欢喜提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或昨天的问题。聪明的答案可能会有,涅槃被用各种明显的专门名词来说明;但是没有一种说明会使我们丝毫接近涅槃,因为涅槃是离言绝思的。比较容易和比较保险所说明的涅槃不是涅槃,因为涅槃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涅槃不可以言喻,它是无法表达的。我们试图说它,就要用字,而字的意义是有限制的。字与宇宙有关系,绝对的实际涅槃,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和智慧证得的。是超越世间体验的,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写它呢?那是为了防止对佛教涅槃思想的误解。

  佛陀说:

  诸比丘:我想,我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但此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因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若我教此法,他人不理解,对我会生厌烦。[i]

  从佛陀自己所说,这就清楚地表明,爱欲的根除(涅槃)是难见难懂的。

  佛陀在第一次说法时,对第三真谛解释说:

  诸比丘,此是苦灭之真谛,完全息灭、舍离、解脱、不住爱欲。[ii]

  虽然这种界说未提及涅槃,但“完全息灭爱欲”是包含着涅槃的。此在他处,佛陀说得很清楚。“罗陀,爱尽实即涅槃。”[iii]他答复一位神人说:“舍弃爱欲是涅槃。”[iv]在舍利弗的谈话中,有“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的话。[v]

  从上所述,很清楚,涅槃是寂灭,是爱欲断除。像我们在上一章中看到过的,爱欲是苦因,只有其根源爱欲息灭时,苦因方能息灭。舍弃了爱欲,也就舍弃了苦和与苦有关的一切。因此,涅槃被解释为苦灭。

  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用了一些消极的术语来说明涅槃,但这不是说涅槃只消极或自我断灭。总之,否定不意味着绝对的空,是一个空白点,而只是说某些东西不存在。证得涅槃的阿罗汉,是断了爱欲才获得解脱的,在他的身上不再有爱欲了。这不完全是空或自我毁灭。因为没有要毁灭自我的必要。

  典籍中的肯定术语,也是很明显的。如安稳、清净、胜妙、寂静、解脱,都被用来表示绝对的涅槃。不过,这些术语的真正意义对有情世界所知道的体验来说,是被限制的。一切肯定的界…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