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12

  ..续本文上一页们用自己的官能体验到许多愉快的感受。

  佛弟子优陀夷尊者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舍利弗尊者对诸比丘说:“诸友,它是涅槃,是快乐。”接着优陀夷问:“但是,朋友舍利弗,因为此中无受,如何快乐?”“朋友,此中无受,这正是快乐。”[xxx]舍利弗尊者的这种说法,得到佛陀另外一位弟子的完全支持,他说:“不论领会、感受什么,一切都是苦。”[xxxi]

  达到灭苦(证入涅槃)[xxxii]道路的重要步骤,已由佛陀指出,这就是注意精神修养的方法,这样就可产生真正的快乐,从烦杂的生活中得到无上的安静。这条道路确实十分艰难。但是,我们果能坚持不懈,完全自觉地小心看着脚步走,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地的。婴儿学舌、学走路有困难,要慢慢来。一切大人物也是如此,在到达圆满的长征道路上,要经过失败到成功,要一步一步地走。

  瑜伽行者兴正念,回忆往昔生活面;

  即使今日尚如此,但后仍可获涅槃。[xxxiii]

  -------------------------------------------------------------

  注释:

  [i] 《中部》第二六经;《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六页。

  [i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页。

  [iii]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九O页。

  [iv] 《相应部》第一卷第三九页。

  [v] 《中部》第二八经。

  [vi] 此处优波离(Upali),意为五蕴。

  [vii] 缠(Bhavanetti)是爱欲(Tanha)或渴望的同义语。

  [viii] 此处法实体,意为阿罗汉果位。

  [ix] 《如是语》第三八、三九一。

  [x] 《中部》第三卷第二八O经;《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七、一O七页;第五卷第四二三页;《毗奈耶》的《大品》。

  [xi] 《增支部》。

  [xii] 参阅那阿罗汉(Arahan Sona)的话:“色、味、声、香、触……不致使坚强者烦恼,其心坚决,完全解脱。”(《增支部》第三卷第三七七页)。

  [xiii] 《自说》第八卷第九页。

  [xiv] 《法句》第三九偈。

  [xv] 《经集》第一一《吉祥经》(Mangala-sutta)。

  [xvi] 《自说》第八卷第三页。

  [xvii] 《自说》第八卷第一页。

  [xviii] 《经集》。

  [xix] 《经集》第七五八偈。

  [xx] 《相应部》第四卷一九五页。

  [xxi] 《如是语》第二卷第一二页。真实见《义疏》。

  [xxii] 《中部》第一四O经。

  [xxiii] Ratana-sutta(《宝经》)、《经集》第一四偈。

  [xxiv] 此处意为过去和新的业。

  [xxv] 此处胚芽意为再生识。

  [xxvi] 据说佛陀说这些话时,他看到一盏灯熄灭。

  [xxvii] 《法句》第九二、九三偈。

  [xxviii] 《经集》第一O七六偈,与佛陀答复婆蹉(Vaccha)的话比较:说他(阿罗汉)转生不适合,说他不转生亦不适合。《中部》第一卷第四八六页第七十二经。

  [xxix] 《中部》第三卷第二八O经;《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七、一O七页。

  [xxx] 《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一四页。

  [xxxi] 《相应部》第二卷五十三页。

  [xxxii] 就是说佛陀逝世以后。

  [xxxiii] 《长老偈》第九四七偈。

  第六章 八正道的三部分

  佛陀入灭之前,对围绕在病榻旁的弟子们说:

  我已为汝等制定法和毗奈耶,我入灭以后,汝等以此为师。[i]

  从这一点,已清楚地看出,佛陀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宗教制度,全包括在法与毗奈耶之中。毗奈耶包含着美德、语言和身行,它是佛教行为的准则。这就是一般所知道的戒,或者叫做道德修养。法是为人的精神修学而说的,就是定和慧,或者叫做精神集中的发展。戒、定、慧三种是基本教义,潜心修学圆满以后,就可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升华,引导他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有欲变成无欲,从混乱得到安宁。这三种反应不是孤立的,而是“道”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历劫诸佛的言教中是明确而清楚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ii]

  这些经常引用但又新鲜的话,简单地表达了佛陀的教义,为我们指出了达到清净和解脱的道路。这就是一般所提到的八正道。虽然有些人欢喜称这为八圣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圣”字,并不代表任何种族、种姓、阶级或部族。它只是表示高贵或优越。

  八正道可以分为戒、定、慧三部分。[iii]这种道,惟有佛教独具,也是区别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哲学的分水岭。

  道的八种成分是:[iv]

  1.正见

   慧

  2.正思维

  

  3.正语

   戒

  4.正业

  

  5.正命

  

  6.正精进

   定

  7.正念

  

  8.正定

  

  佛陀第一次说法[v]提到这种道时,称之为中道。因为此道避免了两种极端:纵欲享乐,是低级的,世间的,这是一种有害的极端;在严格苦行主义的形式下,自我折磨,是痛苦的、低级的,这是另外一种有害的极端。

  菩萨的宫廷生活,是在歌舞、豪华与快乐之中。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知道,感官的快乐不能导致人类的真正快乐和解脱。他作为苦行者,修了六年的严格苦行,为探求人生真谛和最后解脱,是那么热心修行,但毫无结果。可以说他的苦行,是毫无用处的白费力气。他避免这两种极端,遵循一种道德与精神修养的道路,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所发现的中道可总分为上述三部分。

  在这一章中,简单叙述这三部分的情况,探讨其目的及构成这条道路的八种成分。至于各种成分的详情,将在以后各章中讨论。

  应当经常记住“道”这一术语,只是一种譬喻的表示。虽然习惯上我们说走路,但最终的意思是八步,意味着八种心理因素。它们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在最高水平上,它们同时发生作用。八正道,不是要按照数目字顺序一个接一个来修持,而是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每一种因素都必须有某种程度的正见。因为正见是佛教的重要之点。

  让我们首先听一听佛陀的这些话吧:

  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与我都在此生死轮回中流转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游荡了如此之长的路程。何为四法?戒、定、慧与解脱。但是,诸比丘,当懂得并看清四法时,断除的是生死爱欲,不再有生死。[vi]

  佛陀又说:

  诸比丘,定由戒支持,带来甚多果实,带来甚多优势;由慧支持之心,完全从贪欲、有、邪见与无明中获得解脱。[vii]

  佛陀的这些话,说明戒、定、慧的作用和目的。解脱意味着毒害人类心灵的贪、嗔、痴三根本烦恼息灭的生动体验。这些根本烦恼在戒、定、慧中被消除了。

  这就很清楚,佛陀的教导,其目的在于最高的清净,在于圆满的精神健康和摆脱一切腐败堕落的冲动。这种腐败堕落思想的解脱,这种从病患中得到解脱的主动权,绝对、完全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别人或神的手里。即使是正觉的佛陀,除了向你指出道路之外,他不能将你从生死轮回中拯救出来。

  佛教的“道”是戒、定、慧,这是经中提到过的三学。戒、定、慧本身不是目的,它们是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每一种不能单独起作用,就像一个三脚架,假如有一只脚不支撑,它就要倒在地上。所以,这里任何一方如没有他方的支持,是不能起作用的。这三学也一样,是互相支持的。戒或者有控制的行为加强定,定又促进慧。慧帮助人摆脱对事物的愚痴看法──如实看待生活,那就是分析生活与生活有关的一切法都是生灭的。

  很清楚,法和戒或知识和行为互为作用,二者构成单一的生起过程,如手洗手,脚洗脚;同样,行为净化智慧,智慧净化行为。[viii]佛教学者要把这一事实牢记心上,因为有一种倾向,尤其是在学术界,认为佛陀的教义,只是一种空谈,一种形而上学的主张,没有实际价值或者重要性。

  但是佛教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净化人的语言、行动和思想的认真程序,它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净化,注重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空谈、逻辑上的抽象思维或甚至只是一种思想。

  佛陀严重警告他的弟子们,反对教条而, 不实践的作风,他说:

  虽多诵经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份。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灭除贪嗔痴,

  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世界或他界,彼得沙门份。[ix]

  这些清楚地表明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抓住究竟真理的方法,是从无明到明的完全觉悟。佛教不只是学术的知识发展,而是引导信徒们达到菩提和究竟解脱的实际教义。

  佛陀关心有情甚于关心无生命的自然。他的唯一目的是揭开生死之迷,解决人生问题。这,他已经在完整的四真谛──生命的永恒不灭的真理──中说明了。

  他对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尽力传授真理的知识,但他从来不将这些知识强加于别人。他从不强迫或劝说人们跟他走,因为强迫于他教导的方法无益。他不鼓励弟子们盲目地相信他,而是希望他们考察自己的教义。此种教义邀请探求者“来看”。是看,是理解,而不是盲目信仰,只有这样,佛陀才赞成。

  了解内在的世界,必须发展内部的意根。佛陀说,“注意你的心。”[x]“智者自调御”。[xi]

  现在各方面都在不停地,以改进世界。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精力和决心推行他们的方法和实验。现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惊人的结果。所有这些发展,虽然有它们的优势,但完全是物质的和外界的。

  不过,在这种人的身心结合的内部,有许多没有发现的惊奇东西…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