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13

  ..续本文上一页却花费了科学家的许多时光。

  真的,科学家努力改造的世界,根据佛教的思想,它各方面的环境和半径范围,有那么多的变化,却不能使人们摆脱内心的悲伤。

  我们的生命因年老而衰弱,甚至窒息而死,这是必然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是那么隐藏在其中──甚至像绿色对青草和苦味对奎宁,不是所有魔术和科学力量能够改变的。外界阳光的永恒光辉,只有那些看得见光明的人才能使用,他们用于行为修养,通过生命暗淡和沮丧的隧道时,照亮他们的道路,让他们沿着道路前进。

  今天,世界人民注意生活性质的变化。尽管他们看到变化,但他们未能铭记在心,行动起来往往不能冷静地辨别。虽然变化使他们不愉快并一再提醒他们,但他们仍追求生死轮转的迷途生涯,在痛苦中挣扎以致受尽折磨。

  总之,一个科学家或一个普通人,假如他不懂行为的重要性,不懂有益于身心健康,没有努力的紧迫感,不知道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上的必要性,离佛陀的有关教义是那么遥远,他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在赢得生命竞赛和涅槃的永恒妙乐以前,他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对内心世界的了悟,科学对我们的帮助可能不大,究竟的真理,不能在科学中发现。对科学家来说,知识对这个有感觉的生命,是更能束缚他的东西。所以,知识不是知识的储存,对认为世界有适当前途的人来说,首先与生活有关的不仅仅是空谈或者进入想像中的高等幻想境界,而是要从苦难和痛苦中获得快乐和自由。对他来说,真正的知识所依靠的中心问题是:这种学习是否以现实为根据?在精神安稳和平静的征服中,在真正的快乐中,它能否对我们有用?

  对内心世界的了解,我们需要指导,需要一位正当的真实先知指导。他的见识清楚,眼力深,渗透到生活的最深底层,认识到在一切现象之下的真实性质。他是真正的哲学家,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已经充分掌握了变化规律的内涵,已经将这种理解变成人可以理解的最深真谛现实──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他不再会被可怕的或者暂时的事物所迷惑,被感情支配不自主而混乱。他对现象不可能再有模糊看法。因为,他已经有了正观之智,不会再有错误的看法了。

  佛陀就是这样的先知,他指明的解脱道路,对所有用眼看、用心理解的人都开放。这不同于其他“拯救”之路。因为佛陀教导每个人,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只能对自己的解脱负责。

  人类的内外都被缠结所迷惑,佛陀切实的补救办法,简单地说是这样:

  谨慎小心的人,全力遵守戒律,发展定与慧,就会成功地解决缠结。[xii]

  佛陀对他直接领导之下的六十名阿罗汉弟子最重要的训诫就是应为多数众生幸福与快乐而弘扬的“法”,为世界发悲心。[xiii]佛陀的全部教义充满着慈悲的明显特征。

  道路的初级阶段是“戒”,是以这种慈悲为其基础的。为何一个人力戒伤害别人,或抢劫别人的财富?这难道不是因为爱自己和爱别人吗?为何一个人援救穷苦人和遭受灾难的人?难道这不是对那些人发悲心吗?

  止恶行善是戒的作用,[xiv]是佛教教导的行为准则。此种作用是慈悲行所不可缺少的。戒包含心的品德,例如爱、谦虚、容忍、怜悯、仁爱和对别人的成功感到愉快,等等。定和慧是与行为上的戒律有关系的。

  如上所述,八正道的三个因素(第三、第四和第五)构成佛教的行为准则(戒):它们是正语、正业和正命。

  正语:(A)戒妄语,经常说真实说;(B)戒搬弄是非,是非话,引起不和睦与不协调,说有助于团结与协调的话;(C)戒粗恶语,要说慈和与文雅的话;(D)戒瞎说空谈,要说有意义和无过失的话。

  正业:(A)戒杀;(B)戒盗;(C)戒邪淫。即修悲心,只取所给之物,过清净贞节的生活。

  正命:戒错误的生活方法。此种错误方法,给他人带来伤害和痛苦,如(A)买卖武器和凶器;(B)买卖动物屠宰;(C)买卖人口(即买卖奴隶,这在佛时就流行);(D)买卖麻醉饮料;(E)买卖毒品。要以无过失的职业谋生,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这些因素的详情,在以下各章讨论)。

  从这些佛教伦理学的大意看,很清楚,佛陀制定的行为准则,不单纯是禁止,而是坚定要做好事──一种有为全人类幸福安乐的善良愿望的生活方式。这些道德准则,其目的在于促进团结与和睦,促进人民内部正当的关系,使社会安定。

  这种行为准则(戒)是佛教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垫脚石,它是精神发展的基础。想修定的人,应当精勤于戒律的修习。因为戒给精神生活以营养,使精神稳定和安静。

  在达到解脱的道路上,下一步是精神修养的定。定包含八正道的三种因素,它们是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第六、第七、第八)。

  正精进是坚持努力:(A)未生恶令不生;(B)已生恶令弃舍;(C)未生善令生;(D)已生善令增长。

  所以,以上六种因素的作用是作为警戒,检查一切不健康的思想行为,是培修、促进和保持一个人的心中生起健康思想的。

  掌握自己语言和身体行动的谨慎人,现在通过戒律,以各种努力来细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因素和避免分散思想。

  正念适用于有关注意力的鼓励:(A)身随观;(B)受随观;(C)心随观;(D)法随观。

  由于这些“道”的因素互相依赖、互相合作,正定帮助正精进,它们检查不健康思想的生起,发展已有的好的和健康的思想。警惕自己的行动、语言、身体和心理的人,避免一切不利于精神进步的东西。这样的人,思想上是不能懒惰、不能因循苟且的。有名的《念处经》全面讲了这四念处。[xv]

  正定加强心理安定,好比无风处一盏不颤动的灯火。常住定中,使其不动不乱。正确地修定,是保持心王与心所的一种平衡状态。修定者面临许多障碍,但是由于有正精进和正念的支持,完全定下来的心就能够排除这些扰乱人心的障碍。完全定了的心,不会被境物所分散。因为他们用正当的洞察力,如实看待事物。[xvi]

  瑜伽行者就是这样控制自心,而不让心控制自己,培修真正的智慧。此智慧包括八正道的前两种因素──正见和正思维以及最后部份。

  思惟包括出离思惟、无嗔思惟和无害思惟。培修这些思惟,将这些思惟扩展到一切众生,不分种姓、种族、部落和信仰。由于它们包括一切人,不存在任何限制。这种高尚思想的光辉,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个人可能是聪明的,有学问的,但是假如他缺乏正确的思惟,根据佛陀的教导,他是一个蠢人,而不是有理解、有智力的人。假如我们以冷静的眼光看事物,我们会懂得自私的愿望、仇恨和暴力不能与真正的智慧同时存在。正见或者真正的智慧,总是渗透于正确的思惟中,而不会没有它们。

  正见,最后的意思是如实理解生命。为此,有必要清楚地理解四真谛──苦、集、灭、道四谛。

  正见或者说渗透的智慧,是继续不断坚持修定的结果。一个人有了正见,对现象就不可能有糊涂的看法。因为他没有污染了,而且已经获得不动心解脱。

  细心的读者,现在会懂得戒、定、慧三者如何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心解脱──同时起作用了,懂得如何由于人的心真正修养和通过控制身体以及语言的行动,得到清净。有志者通过自我努力和自我发展得到自由,而不是通过祈祷,请求一种外力。这确实是佛陀发现、为圆满菩提而使用过并向别人宣说的“法”。

  无上自由戒定慧,发现此法是瞿昙。

  佛对此法全理解,自是苦难终了人。

  又为导师观察者,教法与僧静安全。[xvii]

  尽管科学知识稳步发展,但世界人心仍然不能安定,他们被恐怖和痛苦所折磨,被名誉、财富和权力的欲望所陶醉,希望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这个世界,仍然充满着仇恨、破坏、自私和暴力。最适应时代的补救方法,是佛陀的慈爱教义和对八正道的理解。说到八正道,佛陀曾说:

  实唯此一道,无余知见净,汝等顺此行,魔为之惑乱。

  汝顺此道行,使汝灭苦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荆棘。[xviii]

  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随禅定行者,[xix]解脱魔系缚。[xx]

  注释

  [i] 《大般涅槃经》(《长部》第一六经)。

  [ii] 《法句》第一八三偈。

  [iii] 《中部》第四四经。

  [iv] 《中部》第四四经。

  [v] 即所知道的《转*轮》(Dhamma-cakka-ppavatlana);《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O页;《毗奈耶》第一卷第一O页。

  [vi] 《长部》第一六经。

  [vii] 《长部》第一六经。

  [viii] 《长部》第九经。

  [ix] 《法句》第一九、二O偈。

  [x] 《长部》第一六经。

  [xi] 《法句》第八O偈。

  [xii] 《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页。

  [xiii] 《毗奈耶》第一卷第二一页。

  [xiv] 《清净道论》中戒的解释(Silaniddesa)。

  [xv] 见第十三章正念。

  [xvi] 见第十四章正定。

  [xvii] 《相应部》第二卷第二页,第四卷第一O六页;在《清净道论》(1961年科伦坡版)第一页上,只有最初两行绪言颂。这是新近N.R.M.埃哈拉法师(Ven. N.R.M.Ehara)、苏摩长老(Soma Thera)和并明德长老(Kheminda Thera)合译的唯一英文本。

  [xviii] 情欲之箭等。

  [xix] 止(Samatha)和观(Vipassana)二者。

  [xx] 《法句》第二七四、二七五、二七六偈。

  第七章 第四真谛──道

  正见

  “像大海之水,只有一咸味;此法亦复如是,唯一解脱味。”[i]解脱,是从…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