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花費了科學家的許多時光。
真的,科學家努力改造的世界,根據佛教的思想,它各方面的環境和半徑範圍,有那麼多的變化,卻不能使人們擺脫內心的悲傷。
我們的生命因年老而衰弱,甚至窒息而死,這是必然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是那麼隱藏在其中──甚至像綠色對青草和苦味對奎甯,不是所有魔術和科學力量能夠改變的。外界陽光的永恒光輝,只有那些看得見光明的人才能使用,他們用于行爲修養,通過生命暗淡和沮喪的隧道時,照亮他們的道路,讓他們沿著道路前進。
今天,世界人民注意生活性質的變化。盡管他們看到變化,但他們未能銘記在心,行動起來往往不能冷靜地辨別。雖然變化使他們不愉快並一再提醒他們,但他們仍追求生死輪轉的迷途生涯,在痛苦中掙紮以致受盡折磨。
總之,一個科學家或一個普通人,假如他不懂行爲的重要性,不懂有益于身心健康,沒有努力的緊迫感,不知道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上的必要性,離佛陀的有關教義是那麼遙遠,他就不是一個成熟的人,在贏得生命競賽和涅槃的永恒妙樂以前,他必須克服許多困難。
對內心世界的了悟,科學對我們的幫助可能不大,究竟的真理,不能在科學中發現。對科學家來說,知識對這個有感覺的生命,是更能束縛他的東西。所以,知識不是知識的儲存,對認爲世界有適當前途的人來說,首先與生活有關的不僅僅是空談或者進入想像中的高等幻想境界,而是要從苦難和痛苦中獲得快樂和自由。對他來說,真正的知識所依靠的中心問題是:這種學習是否以現實爲根據?在精神安穩和平靜的征服中,在真正的快樂中,它能否對我們有用?
對內心世界的了解,我們需要指導,需要一位正當的真實先知指導。他的見識清楚,眼力深,滲透到生活的最深底層,認識到在一切現象之下的真實性質。他是真正的哲學家,是真正的科學家,他已經充分掌握了變化規律的內涵,已經將這種理解變成人可以理解的最深真谛現實──叁法印:無常、苦、無我。他不再會被可怕的或者暫時的事物所迷惑,被感情支配不自主而混亂。他對現象不可能再有模糊看法。因爲,他已經有了正觀之智,不會再有錯誤的看法了。
佛陀就是這樣的先知,他指明的解脫道路,對所有用眼看、用心理解的人都開放。這不同于其他“拯救”之路。因爲佛陀教導每個人,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只能對自己的解脫負責。
人類的內外都被纏結所迷惑,佛陀切實的補救辦法,簡單地說是這樣:
謹慎小心的人,全力遵守戒律,發展定與慧,就會成功地解決纏結。[xii]
佛陀對他直接領導之下的六十名阿羅漢弟子最重要的訓誡就是應爲多數衆生幸福與快樂而弘揚的“法”,爲世界發悲心。[xiii]佛陀的全部教義充滿著慈悲的明顯特征。
道路的初級階段是“戒”,是以這種慈悲爲其基礎的。爲何一個人力戒傷害別人,或搶劫別人的財富?這難道不是因爲愛自己和愛別人嗎?爲何一個人援救窮苦人和遭受災難的人?難道這不是對那些人發悲心嗎?
止惡行善是戒的作用,[xiv]是佛教教導的行爲准則。此種作用是慈悲行所不可缺少的。戒包含心的品德,例如愛、謙虛、容忍、憐憫、仁愛和對別人的成功感到愉快,等等。定和慧是與行爲上的戒律有關系的。
如上所述,八正道的叁個因素(第叁、第四和第五)構成佛教的行爲准則(戒):它們是正語、正業和正命。
正語:(A)戒妄語,經常說真實說;(B)戒搬弄是非,是非話,引起不和睦與不協調,說有助于團結與協調的話;(C)戒粗惡語,要說慈和與文雅的話;(D)戒瞎說空談,要說有意義和無過失的話。
正業:(A)戒殺;(B)戒盜;(C)戒邪淫。即修悲心,只取所給之物,過清淨貞節的生活。
正命:戒錯誤的生活方法。此種錯誤方法,給他人帶來傷害和痛苦,如(A)買賣武器和凶器;(B)買賣動物屠宰;(C)買賣人口(即買賣奴隸,這在佛時就流行);(D)買賣麻醉飲料;(E)買賣毒品。要以無過失的職業謀生,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這些因素的詳情,在以下各章討論)。
從這些佛教倫理學的大意看,很清楚,佛陀製定的行爲准則,不單純是禁止,而是堅定要做好事──一種有爲全人類幸福安樂的善良願望的生活方式。這些道德准則,其目的在于促進團結與和睦,促進人民內部正當的關系,使社會安定。
這種行爲准則(戒)是佛教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墊腳石,它是精神發展的基礎。想修定的人,應當精勤于戒律的修習。因爲戒給精神生活以營養,使精神穩定和安靜。
在達到解脫的道路上,下一步是精神修養的定。定包含八正道的叁種因素,它們是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第六、第七、第八)。
正精進是堅持努力:(A)未生惡令不生;(B)已生惡令棄舍;(C)未生善令生;(D)已生善令增長。
所以,以上六種因素的作用是作爲警戒,檢查一切不健康的思想行爲,是培修、促進和保持一個人的心中生起健康思想的。
掌握自己語言和身體行動的謹慎人,現在通過戒律,以各種努力來細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因素和避免分散思想。
正念適用于有關注意力的鼓勵:(A)身隨觀;(B)受隨觀;(C)心隨觀;(D)法隨觀。
由于這些“道”的因素互相依賴、互相合作,正定幫助正精進,它們檢查不健康思想的生起,發展已有的好的和健康的思想。警惕自己的行動、語言、身體和心理的人,避免一切不利于精神進步的東西。這樣的人,思想上是不能懶惰、不能因循苟且的。有名的《念處經》全面講了這四念處。[xv]
正定加強心理安定,好比無風處一盞不顫動的燈火。常住定中,使其不動不亂。正確地修定,是保持心王與心所的一種平衡狀態。修定者面臨許多障礙,但是由于有正精進和正念的支持,完全定下來的心就能夠排除這些擾亂人心的障礙。完全定了的心,不會被境物所分散。因爲他們用正當的洞察力,如實看待事物。[xvi]
瑜伽行者就是這樣控製自心,而不讓心控製自己,培修真正的智慧。此智慧包括八正道的前兩種因素──正見和正思維以及最後部份。
思惟包括出離思惟、無嗔思惟和無害思惟。培修這些思惟,將這些思惟擴展到一切衆生,不分種姓、種族、部落和信仰。由于它們包括一切人,不存在任何限製。這種高尚思想的光輝,以自我爲中心和自私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個人可能是聰明的,有學問的,但是假如他缺乏正確的思惟,根據佛陀的教導,他是一個蠢人,而不是有理解、有智力的人。假如我們以冷靜的眼光看事物,我們會懂得自私的願望、仇恨和暴力不能與真正的智慧同時存在。正見或者真正的智慧,總是滲透于正確的思惟中,而不會沒有它們。
正見,最後的意思是如實理解生命。爲此,有必要清楚地理解四真谛──苦、集、滅、道四谛。
正見或者說滲透的智慧,是繼續不斷堅持修定的結果。一個人有了正見,對現象就不可能有糊塗的看法。因爲他沒有汙染了,而且已經獲得不動心解脫。
細心的讀者,現在會懂得戒、定、慧叁者如何爲一個共同的目的──心解脫──同時起作用了,懂得如何由于人的心真正修養和通過控製身體以及語言的行動,得到清淨。有志者通過自我努力和自我發展得到自由,而不是通過祈禱,請求一種外力。這確實是佛陀發現、爲圓滿菩提而使用過並向別人宣說的“法”。
無上自由戒定慧,發現此法是瞿昙。
佛對此法全理解,自是苦難終了人。
又爲導師觀察者,教法與僧靜安全。[xvii]
盡管科學知識穩步發展,但世界人心仍然不能安定,他們被恐怖和痛苦所折磨,被名譽、財富和權力的欲望所陶醉,希望滿足自己的感官享受。這個世界,仍然充滿著仇恨、破壞、自私和暴力。最適應時代的補救方法,是佛陀的慈愛教義和對八正道的理解。說到八正道,佛陀曾說:
實唯此一道,無余知見淨,汝等順此行,魔爲之惑亂。
汝順此道行,使汝滅苦盡,知我所說道,得除去荊棘。[xviii]
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隨禅定行者,[xix]解脫魔系縛。[xx]
注釋
[i] 《大般涅槃經》(《長部》第一六經)。
[ii] 《法句》第一八叁偈。
[iii] 《中部》第四四經。
[iv] 《中部》第四四經。
[v] 即所知道的《轉*輪》(Dhamma-cakka-ppavatlana);《相應部》第五卷第四二O頁;《毗奈耶》第一卷第一O頁。
[vi] 《長部》第一六經。
[vii] 《長部》第一六經。
[viii] 《長部》第九經。
[ix] 《法句》第一九、二O偈。
[x] 《長部》第一六經。
[xi] 《法句》第八O偈。
[xii] 《相應部》第一卷第一叁頁。
[xiii] 《毗奈耶》第一卷第二一頁。
[xiv] 《清淨道論》中戒的解釋(Silaniddesa)。
[xv] 見第十叁章正念。
[xvi] 見第十四章正定。
[xvii] 《相應部》第二卷第二頁,第四卷第一O六頁;在《清淨道論》(1961年科倫坡版)第一頁上,只有最初兩行緒言頌。這是新近N.R.M.埃哈拉法師(Ven. N.R.M.Ehara)、蘇摩長老(Soma Thera)和並明德長老(Kheminda Thera)合譯的唯一英文本。
[xviii] 情欲之箭等。
[xix] 止(Samatha)和觀(Vipassana)二者。
[xx] 《法句》第二七四、二七五、二七六偈。
第七章 第四真谛──道
正見
“像大海之水,只有一鹹味;此法亦複如是,唯一解脫味。”[i]解脫,是從…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