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們用自己的官能體驗到許多愉快的感受。

  佛弟子優陀夷尊者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舍利弗尊者對諸比丘說:“諸友,它是涅槃,是快樂。”接著優陀夷問:“但是,朋友舍利弗,因爲此中無受,如何快樂?”“朋友,此中無受,這正是快樂。”[xxx]舍利弗尊者的這種說法,得到佛陀另外一位弟子的完全支持,他說:“不論領會、感受什麼,一切都是苦。”[xxxi]

  達到滅苦(證入涅槃)[xxxii]道路的重要步驟,已由佛陀指出,這就是注意精神修養的方法,這樣就可産生真正的快樂,從煩雜的生活中得到無上的安靜。這條道路確實十分艱難。但是,我們果能堅持不懈,完全自覺地小心看著腳步走,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地的。嬰兒學舌、學走路有困難,要慢慢來。一切大人物也是如此,在到達圓滿的長征道路上,要經過失敗到成功,要一步一步地走。

  瑜伽行者興正念,回憶往昔生活面;

  即使今日尚如此,但後仍可獲涅槃。[xxxiii]

  -------------------------------------------------------------

  注釋:

  [i] 《中部》第二六經;《相應部》第一卷,第一叁六頁。

  [ii] 《相應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頁。

  [iii] 《相應部》第叁卷第一九O頁。

  [iv] 《相應部》第一卷第叁九頁。

  [v] 《中部》第二八經。

  [vi] 此處優波離(Upali),意爲五蘊。

  [vii] 纏(Bhavanetti)是愛欲(Tanha)或渴望的同義語。

  [viii] 此處法實體,意爲阿羅漢果位。

  [ix] 《如是語》第叁八、叁九一。

  [x] 《中部》第叁卷第二八O經;《相應部》第四卷第四七、一O七頁;第五卷第四二叁頁;《毗奈耶》的《大品》。

  [xi] 《增支部》。

  [xii] 參閱那阿羅漢(Arahan Sona)的話:“色、味、聲、香、觸……不致使堅強者煩惱,其心堅決,完全解脫。”(《增支部》第叁卷第叁七七頁)。

  [xiii] 《自說》第八卷第九頁。

  [xiv] 《法句》第叁九偈。

  [xv] 《經集》第一一《吉祥經》(Mangala-sutta)。

  [xvi] 《自說》第八卷第叁頁。

  [xvii] 《自說》第八卷第一頁。

  [xviii] 《經集》。

  [xix] 《經集》第七五八偈。

  [xx] 《相應部》第四卷一九五頁。

  [xxi] 《如是語》第二卷第一二頁。真實見《義疏》。

  [xxii] 《中部》第一四O經。

  [xxiii] Ratana-sutta(《寶經》)、《經集》第一四偈。

  [xxiv] 此處意爲過去和新的業。

  [xxv] 此處胚芽意爲再生識。

  [xxvi] 據說佛陀說這些話時,他看到一盞燈熄滅。

  [xxvii] 《法句》第九二、九叁偈。

  [xxviii] 《經集》第一O七六偈,與佛陀答複婆蹉(Vaccha)的話比較:說他(阿羅漢)轉生不適合,說他不轉生亦不適合。《中部》第一卷第四八六頁第七十二經。

  [xxix] 《中部》第叁卷第二八O經;《相應部》第四卷第四七、一O七頁。

  [xxx] 《相應部》第四卷第四一四頁。

  [xxxi] 《相應部》第二卷五十叁頁。

  [xxxii] 就是說佛陀逝世以後。

  [xxxiii] 《長老偈》第九四七偈。

  第六章 八正道的叁部分

  佛陀入滅之前,對圍繞在病榻旁的弟子們說:

  我已爲汝等製定法和毗奈耶,我入滅以後,汝等以此爲師。[i]

  從這一點,已清楚地看出,佛陀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宗教製度,全包括在法與毗奈耶之中。毗奈耶包含著美德、語言和身行,它是佛教行爲的准則。這就是一般所知道的戒,或者叫做道德修養。法是爲人的精神修學而說的,就是定和慧,或者叫做精神集中的發展。戒、定、慧叁種是基本教義,潛心修學圓滿以後,就可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升華,引導他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有欲變成無欲,從混亂得到安甯。這叁種反應不是孤立的,而是“道”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曆劫諸佛的言教中是明確而清楚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ii]

  這些經常引用但又新鮮的話,簡單地表達了佛陀的教義,爲我們指出了達到清淨和解脫的道路。這就是一般所提到的八正道。雖然有些人歡喜稱這爲八聖道,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聖”字,並不代表任何種族、種姓、階級或部族。它只是表示高貴或優越。

  八正道可以分爲戒、定、慧叁部分。[iii]這種道,惟有佛教獨具,也是區別佛教與其他宗教和哲學的分水嶺。

  道的八種成分是:[iv]

  1.正見

   慧

  2.正思維

  

  3.正語

   戒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定

  7.正念

  

  8.正定

  

  佛陀第一次說法[v]提到這種道時,稱之爲中道。因爲此道避免了兩種極端:縱欲享樂,是低級的,世間的,這是一種有害的極端;在嚴格苦行主義的形式下,自我折磨,是痛苦的、低級的,這是另外一種有害的極端。

  菩薩的宮廷生活,是在歌舞、豪華與快樂之中。他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知道,感官的快樂不能導致人類的真正快樂和解脫。他作爲苦行者,修了六年的嚴格苦行,爲探求人生真谛和最後解脫,是那麼熱心修行,但毫無結果。可以說他的苦行,是毫無用處的白費力氣。他避免這兩種極端,遵循一種道德與精神修養的道路,用自己親身的體驗所發現的中道可總分爲上述叁部分。

  在這一章中,簡單敘述這叁部分的情況,探討其目的及構成這條道路的八種成分。至于各種成分的詳情,將在以後各章中討論。

  應當經常記住“道”這一術語,只是一種譬喻的表示。雖然習慣上我們說走路,但最終的意思是八步,意味著八種心理因素。它們相互依賴和相互關系,在最高水平上,它們同時發生作用。八正道,不是要按照數目字順序一個接一個來修持,而是在比較低的水平上,每一種因素都必須有某種程度的正見。因爲正見是佛教的重要之點。

  讓我們首先聽一聽佛陀的這些話吧:

  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與我都在此生死輪回中流轉了如此之長的時間,遊蕩了如此之長的路程。何爲四法?戒、定、慧與解脫。但是,諸比丘,當懂得並看清四法時,斷除的是生死愛欲,不再有生死。[vi]

  佛陀又說:

  諸比丘,定由戒支持,帶來甚多果實,帶來甚多優勢;由慧支持之心,完全從貪欲、有、邪見與無明中獲得解脫。[vii]

  佛陀的這些話,說明戒、定、慧的作用和目的。解脫意味著毒害人類心靈的貪、嗔、癡叁根本煩惱息滅的生動體驗。這些根本煩惱在戒、定、慧中被消除了。

  這就很清楚,佛陀的教導,其目的在于最高的清淨,在于圓滿的精神健康和擺脫一切腐敗墮落的沖動。這種腐敗墮落思想的解脫,這種從病患中得到解脫的主動權,絕對、完全掌握在人們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別人或神的手裏。即使是正覺的佛陀,除了向你指出道路之外,他不能將你從生死輪回中拯救出來。

  佛教的“道”是戒、定、慧,這是經中提到過的叁學。戒、定、慧本身不是目的,它們是達到一種目的的手段,每一種不能單獨起作用,就像一個叁腳架,假如有一只腳不支撐,它就要倒在地上。所以,這裏任何一方如沒有他方的支持,是不能起作用的。這叁學也一樣,是互相支持的。戒或者有控製的行爲加強定,定又促進慧。慧幫助人擺脫對事物的愚癡看法──如實看待生活,那就是分析生活與生活有關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

  很清楚,法和戒或知識和行爲互爲作用,二者構成單一的生起過程,如手洗手,腳洗腳;同樣,行爲淨化智慧,智慧淨化行爲。[viii]佛教學者要把這一事實牢記心上,因爲有一種傾向,尤其是在學術界,認爲佛陀的教義,只是一種空談,一種形而上學的主張,沒有實際價值或者重要性。

  但是佛教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淨化人的語言、行動和思想的認真程序,它是自我發展和自我淨化,注重實際效果,而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空談、邏輯上的抽象思維或甚至只是一種思想。

  佛陀嚴重警告他的弟子們,反對教條而, 不實踐的作風,他說:

  雖多誦經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份。

  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滅除貪嗔癡,

  善淨解脫心,棄舍于世欲,世界或他界,彼得沙門份。[ix]

  這些清楚地表明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抓住究竟真理的方法,是從無明到明的完全覺悟。佛教不只是學術的知識發展,而是引導信徒們達到菩提和究竟解脫的實際教義。

  佛陀關心有情甚于關心無生命的自然。他的唯一目的是揭開生死之迷,解決人生問題。這,他已經在完整的四真谛──生命的永恒不滅的真理──中說明了。

  他對那些追求真理的人,盡力傳授真理的知識,但他從來不將這些知識強加于別人。他從不強迫或勸說人們跟他走,因爲強迫于他教導的方法無益。他不鼓勵弟子們盲目地相信他,而是希望他們考察自己的教義。此種教義邀請探求者“來看”。是看,是理解,而不是盲目信仰,只有這樣,佛陀才贊成。

  了解內在的世界,必須發展內部的意根。佛陀說,“注意你的心。”[x]“智者自調禦”。[xi]

  現在各方面都在不停地,以改進世界。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決心推行他們的方法和實驗。現代的發展已經産生了驚人的結果。所有這些發展,雖然有它們的優勢,但完全是物質的和外界的。

  不過,在這種人的身心結合的內部,有許多沒有發現的驚奇東西…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