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时准备指导他们走上向上之路,鼓励他们,给与他们道义上的支持。一个人提升另一人从低到高,最后拯救他的思想,这会使他软弱、懒惰和愚蠢,会降低他、掩盖他尊严的每一点火花。
正如一个商品菜园经营者,他在下种以前,先除草。修定人也是一样,在修定之前,先除去心田上的杂草。假若园丁不除草,他的下种是不能成功的,是不值得的。他接着还要在田里施肥,保护不受鸟兽之害。修定人也是一样,看守自己的心田,适当地施以营养。
正精进的作用有四,这就是防止、弃舍、修习和随护。[xii]
1. 什么是防止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恶与不善思想,令其不生,(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物感受或缘意境,理解既非奇迹,亦非特殊(此即彼不被其一般形状或细节所动)。因贪求与失意,恶与不善思想于未节制诸根之人心中生起。彼作如是控制,摄护诸根,节制诸根,此即名为防止精进。
2. 什么是弃舍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已生之恶与不善思想,令其弃舍,(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不接受已生起之诸欲而弃舍之,抛开与抵制此诸欲,使其最后息灭。对已生起之恶意与伤害思想,亦复如是。此即名为弃舍精进。
3. 什么是修习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善思想,令其生起与增长,(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以解脱为目的,以隐退、无欲、寂静为基础,修习诸菩提分。此诸菩提分,即正念、择法、勤、喜、轻安、定、舍,[xiii]此即名为修习精进。
4. 什么是随护精进?
于此,有比丘,护持有益之定境……此即名为随护精进。
上面所说这些,就是四正勤。有偈文如下:
止舍修护四正勤,由彼日属教众生;
于此比丘勤精进,达到苦尽入无生。[xiv]
此处提到的不善思想,是贪、嗔、痴,即诸恶之三种根源,其他一切情欲,都集中围绕在这些根源上,而善思想则是其对立面。
这四正勤的唯一目的是修定成功。它们是修定必不可少的。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正精进是包括在定的范围内的。因此,正精进是互相有关系和互相依赖的,它同时与正念和正定两种因素一同起作用。没有正精进,精神上进步的障碍就不能排除。正精进排除作为轻安障碍的邪见和不善思想,促进和获得健康的心理因素,帮助定的发展。
修定人的心懈怠时,是他应鼓起勇气的时候,他应以精进压服懒惰。心和心所的执拗,是定的危险敌人。因为人的心不活动时,懈怠就生起,这会导致大的懈怠,进而产生对定没有兴趣和冷淡。
佛陀的警告,反对这种懈怠。他说: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懒惰。
意志消沉[xv]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xvi]
诸比丘,若懒惰与冷淡尚未生起,我知无任何单独力量能阻止其生起;或若已生起,因精进令其弃舍。努力精进之人,懒惰与冷淡不生起;或已生起,立即弃舍。[xvii]
精神修养通过此四大努力,不是一个晚上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时间,要经常锻炼和修持。一个运动员或健身者,不是锻炼一天或两天就完事的,而是要按计划继续不断地炼下去。正规锻炼,无不必要的节制,对身体的适应是重要的。假若他只是适当地炼一炼,开始做一做,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运动员。精神修养,应当运用这同样的金箴──正规工作,不断加强。
一个人在作精神修养时,无必要与邪恶思想斗,一切应顺其自然。假如我们努力与邪恶思想斗,我们是不会成功的。代之要做的是:我们应当注意,注视我们的思想,它们生起时,分析它们,尽量缓和紧张。这个技巧,就像游泳的技巧一样,假若你肢体不动,你就会下沉;假若你旋转,你就不是向前游泳。或如睡眠的人一样,假若你与不能入睡的思想斗,你就睡不着,对你,这只是一种思想苦恼。躺下以后,你应不作任何努力,一定要顺其自然,你只要放松紧张的肌肉就行了。
另外,自我苦恼是两种极端之一,因为它无益,佛陀要修定人避免。为了制止邪恶思想的生起,就折磨自己的身体,那是无用的,因为这样的折磨常常是以厌恶和失败而告终。思想上一落空,跟着而来的是不关心修定了。所有我们的精神锻炼,都应顺其自然,自觉的来做。“热情而又谨慎,就像在夜晚跑步。”
正如佛陀指出的,希望通过开悟获得解脱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应避免走极端。他们应当保持中道。修正精进的人,也应遵循相同的中道。
例如一个骑马人,注意马走的速度。马走得比他需要的速度快时,他就将缰绳往回拉。另一方面,马跑得慢了时,他就用靴刺踢马,以保持均匀的速度。修正精进的人也要这样,不要过度,以免紧张;避免松懈,以免成为懒惰,就像骑马人一样,经常保持平衡。下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比丘的故事:室缕拿俱胝频设尊者身心作了一次猛烈但非成功的努力。接着他在幽静处产生了如下的思想:
佛陀的弟子,热情努力,我是其中之一。但是我的心未从诸漏解脱。我家有钱,我能享受财富和为善。我是否可以放弃修持,恢复到原来的在家生活,受用财富和为善?
佛陀知道了他的思想,走近他,并问:
──室缕,汝是否想过“佛弟子热情努力……(如前)……为善?”
──是,世尊。
──室缕,汝作何想?汝以前在家时,是否善于弹琴?
──是,世尊。
──室缕,汝作何想?汝之琴弦过紧,其音调能弹否?
──不,世尊,实不能弹。
──室缕,汝作何想?汝之琴弦过松,其音调能弹否?
──不,世尊,实不能弹。
──然汝之琴弦非紧非松,取其中,其音调能弹否?
──当然能弹,世尊。
──室缕,修精进亦复如是,过于勤奋成紧张,过于松懈成懒惰。因此,室缕,汝应下坚定决心:“我了解诸根[xviii]平等,通过努力的一致,抓住目标。”
──是,世尊。
室缕尊者遵照佛陀之指示,后来证得圆满果位,成为阿罗汉之一。[xix]
关于如何除去散乱心,以及对修定者如何重要,《中部》第二十经中佛陀作了实际说明,其要点如下:
诸比丘,比丘要有较高之思想,应随时忆念五事。何等为五?
1.若比丘忆念一事,与贪、嗔、痴相联系之邪恶不善思想在其心中生起,为摆脱此不善思想,彼应忆念另一善事,如是邪恶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消失,其心坚定、安静、一体、集中(其定)。
如善巧之木匠或其学徒,用精细之竹钉打出,消除粗糙之竹钉。比丘应忆念善事,摆脱恶事,亦复如是。彼与贪、嗔、痴相联系之邪恶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此邪恶不善思想灭除、其心坚定。……
2.若比丘心中忆念善事,其不善思想仍然生起,彼应想不善思想无益,作是念言:“确实,我此等思想不善,有罪,带来苦果。”彼之不善思想即可灭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消失,其心坚定。……
3.若比丘想不善思想之无益,彼等不善思想仍在心中生起,彼应不管,不忆念彼等不善思想,然后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灭除,其心坚定。……
4.若比丘不管,不忆念不善思想,而不善思想仍在其心中生起,彼应忆念灭除彼等思想之根源。然后此邪恶不善思想即灭除、消失。由于邪恶思想之灭除,其心坚定。……
5.若比丘忆念邪恶不善思想之根源灭除,彼等邪恶思想仍在其心中生起,彼就咬紧牙关,舌舐上腭,抑制、克服,以(善)心控制其(恶)心。然后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彼等邪恶思想被灭除,其心坚定。……
若比丘,由于忆念善境,想不善思想之无益、不管、不忆念不善思想,忆念其根源之灭除,抑制、克服,咬紧牙关,舌舐上腭,以(善)心控制其(恶)心,不善思想即被灭除,其心坚定、一体、集中(其定),彼比丘被称为正道之主人,沿此正道,思惟旅行。彼之所想,系彼所要想者。彼之不想,系彼不要想者。彼已断除贪欲与缚。彼以离苦自豪。[xx]
我们不只是在修定的时候,需要这种最重要的精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可能,我们都应经常修习这种精进。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活动和行为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精进,我们需要全心全意地、成功地来执行任务。假若我们缺乏这种热情和努力,只是懈怠和懒惰,那么我们已经从事的工作,我们已经从事的事业,就不能有什么信心来继续进行了。
为断除支配人的贪、嗔、妒忌和许多其他恶思想,我们需要精神力量,需要勤奋的努力和警惕。当我们脱离城市生活的紧张、脱离世间恼人的偏见时,我们不是被诱惑失去控制,而只是在社会中成为一种努力去阻止这类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修过的任何定,都大大有助于我们冷静地面对这一切。
在修正精进时,我们应当真诚于自己的思想。假若分析这些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不经常是好的或善的。虽然我们可能不经常以语言和行动或二者来表示这些思想,但是这些思想有时是恶的和愚蠢的。现在,假若我们允许这些思想一再出现,那是一种很不好的预兆。因为允许一种不健康的思想一再生起,它就成为一种摆脱不了的思想束缚了。因此,要作一种真正的努力,遏止不健康的思想是重要的。它们生起时,不予理睬。但不理睬是不容易的事。不健康的思想永远控制我们的心,直到我们成功地不让其生起为止。
可是有一事要记住:一个决心抑制有害冲动的人,就可能而论,应尽力回避那些被冲动缠住的人,不谈那些冲动的事,要尽量避免沾染你神智清醒和思想的人和事。现在的社会,处在精神涣散与诱惑淹没的危险之中。这些东西,只有我们从事稳步而艰难修心的工作,才能…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