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29

  ..续本文上一页被控制。

  由于世界的进步,获益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肯定,我们应当作更加艰苦的努力来锻炼我们的心,以此办法来发展我们内心最好的方面。由于精神修养,需要作最大的努力,现在继续努力吧。“不要让你的时间空过,不要像云荫过后,不留下记忆的痕迹。”

  正如普罗提诺所说:

  退回观察:若你至今未发现自己美丽,就学塑像人造一尊更美丽的像。他削去这里,磨光那里,使这条线更轻,使那里更纯,直至使塑像现一张美容。你也要这样作,削去所有突出的部份,调直所有的弯曲,为所有阴暗处带来光明,使一切都光辉美丽。你不停地塑造自己的形像,直到你的身上闪出道德的光辉,看到你的美德,最后深信是建立在无瑕的圣龛中。[xxi]

  人的心影响身体深远。若容许心起坏作用,并包藏邪恶思想,它能造成灾难,甚至能屠杀生命。但是心也能治病。心以正精进和正见集中在正思惟上时,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清净的心和善的思想,确实导致健康轻松的生活。J.E.R.麦克多纳说:

  近来的医药研究,在实验心理学中仍然被称为灵学的,在心的性质上和它在世界的地位,我们有了一些了解。在过去的40年中,医务人员中的坚定信念稳步地增长了,这就是有许多病因,还有器官和机能,都是由精神状态直接引起的。身体患病,是因为心控制身体,悄悄地要使它患病,或别的什么。因为它是在如此激动的状况中,不能阻止身体患病,不管身体性质如何,抵抗疾病,毫无疑问,是与病人的心理情况有关系的。[xxii]

  甚至有那么明显的一种怨言说,龋齿可能是由于精神的原因。1937年,在美国牙科会议上读过一篇论文。作者指出儿童吃的食物是完全满意的食物,但牙齿仍然可能腐烂。此种情况,调查的结果,普遍表明儿童在家里和学校的生活中,有某些方面不满意。牙齿腐烂,是因为长牙齿的主人精神紧张。

  奥尔德斯.赫克斯利说:

  心不仅能致病,也能治病。一个乐观的病人,就比烦恼和不愉快的病人有更多的机会恢复健康。有信心恢复健康的事例记载,包括甚至气质性的疾病,几乎都立即治愈了。[xxiii]

  有关这方面,在佛教国家中,观察为求保佑、去邪恶、增福、求平安而听诵经,是很有趣的事。为念诵用途所选定的经,就是所知道的Paritta经。“Paritta”是巴利文,梵文是Paritrana,其主要意思是保护。在佛教史上,念经和听经,起源很早。那些用心听经的人,相信佛陀所说的真理。他们听别人念诵,确信能产生精神上的安宁。此种安宁,能够帮助有病要恢复健康的人。它也能帮助导致带来快乐的心情,并克服心情上的不愉快。原来在印度,那些听过佛说《保护经》的人,知道念的是什么经,对他们产生的效果是相当大的。

  根据佛法,心与身是紧密相联的。心理状态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安宁。有些医生甚至说没有纯身病这样的东西。因此如果不是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是由于过去的行为(不善业果报)因而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有可能使它们变成促使精神健康和身体安宁的因素。

  诵《保护经》,如何能抵抗邪恶众生的坏影响呢?那些坏影响,是邪恶思想的结果。因此,通过智慧和信仰听诵《保护经》、全神贯注于真理所产生的定力原因而引发的善心,是能够将其破坏的。念诵《保护经》,是为求保佑、释罪或达到目的依靠真理的一种形式,这意味着要达到目的,是完全建立在真理的力量之上的。有一种说法:“真理的力量保护真理的信仰者。“这是念诵这些经的背后动因。假若真的道德保护有道德的人,那么,对佛陀成佛以后所说的法,满怀信心来听的人,他就会得到一种善的心境,就会征服任何邪恶的影响。

  由于用智慧听诵《保护经》,也带来物质上的赐福。根据佛陀说,正精进在克服苦痛中是必需的因素。[xxiv]以正当方法听诵这些保护经之一,也能为行善产生力量,为以勤劳发展世间事业产生力量。

  听诵这些经,对聪明的信仰者能产生有益于身心的力量,此种力量能治病和防病。医治身心疾病,没有比这更好的药物了。这些疾病是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所以适当地听别人诵这些保护经,就为物质的进步,身体的健康和安宁,带来了必要的健康的精神条件。

  -------------------------------------------------------------

  注释:

  [i] 《毗奈耶.大品.犍度》。

  [ii] 此处“魔”字,取欲念(Kilasa)之意,魔通常包含诸恶,佛教将其人格化即束缚人流转生死的诸烦恼。

  [iii] 《法句》第七偈。

  [iv] 根修习(Indriya-bhavanam)。

  [v] 《中部》第一五二经。

  [vi] 《经集》第三三二偈。

  [vii] 《增支部》第四卷第二三四页。

  [viii] 《中部》第七O经。

  [ix] 《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五七页。

  [x] 《佛史》第一O七偈;《本生义疏》。

  [xi] 《经集》第四四O偈。

  [xii] Samvara(防止)、Pahana(弃舍)、Bhavana(修习)、Anurakkhana(随护)。

  [xiii] Sati(念)、Dhamma-vicaya(择法)、Viriya(勤)、Piti(喜)、Passaddhi(轻安)、Samadhi(定)、Upekkha(舍)。

  [xiv] 《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五页第一三、一四经。

  [xv] 这是容纳贪、嗔与伤害等思想。

  [xvi] 《法句》第二八O偈。

  [xvii] 《增支部》第一四页。

  [xviii] 根有五:信(Sadha)、勤(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nna)。

  [xix] 这一段情节在《长老偈义疏》中。

  [xx] 详见苏摩长老(Soma Thera)著《散乱思想之消除》(锡兰佛教出版社)。我为了简略,删去了所有的譬喻,只留了一则。

  [xxi] 普罗提诺(Plotinus)《论美》,史蒂芬.麦肯纳(Stephen Mackenna)译,J.I.韦奇伍德(J.I.wedgwood)著《禅定入门》中的引文。

  [xxii] 抵抗的身体基础,见J.E.R.麦克多纳(J.E.R.Mcdonagh)著《病的性质》。

  [xxiii] 奥尔德斯.赫克斯利(Oldous Huxley)著《目的和手段》(伦敦,1946)第二五八、二五九页。

  [xxiv] 《相应部》第一卷第二一四页。

  第十三章 正念

  对我们来说,宇宙间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自己,这样说是不夸张的。另一方面,假若我们认为,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有某种其他了不起的东西,那负责的意见就是我们的心。在我们中,最了不起和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的心。假若所谓一个人与磁石相比,那他的心就代表磁力。虽然磁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能够做出奇迹来。人的心也是一样,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心是占支配地位的,是卓越的,代替所有存在的力量,因为它是超化学和物理学规律的。

  现在,假若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那我们就应该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他人。《法句》说:

  若人知自爱,须善自保护。[i]

  下面佛陀的教导,[ii]说明这个论点:

  诸比丘,从前,有一个杂技演员爬上竹竿,对其徒喊道:“孩子,现在汝爬上竹竿,站到我肩上。”其徒如是作时,师又说:“孩子,现在我保护汝,汝亦保护我,如是彼此相看,我等表演戏法,赚钱,从竹竿上安全下来。”

  可是其徒说:“不,老师,不如是作。师自护,我自护,如是自护自管,我等表演戏法,赚钱,从竹竿上安全下来。那是其法。”

  佛陀接着说:

  诸比丘,正如其徒对师所说:“我自护”,故汝等应修念处[iii]-即为自护修念处;“我将护他人”,应修如是念处-即为护他人修念处。通过自护,亦护他人;通过护他人,亦护自己。诸比丘,如何自护亦护他人?由一再修持,经常以其为业。

  诸比丘,如何护自己亦护他人?由忍耐、无害、慈与悲……诸比丘,汝等应修念处,念言:“我决心自护。”“我决心护他。”

  这种教导对有思想的读者是清楚的,强调的是正念。佛陀勉励我们为自他两护修念处。

  忍耐、不害、慈和悲是道德,通过这种道德,为他人带来保护与安全。这些道德,没有正念是不能修的。有正念的人,其思想、语言和行动是神志清醒的。

  正念维护一个人不偏离正确的道路,鼓励他做好事。因此,通过唤醒忆念,一再修持,经常以实践作为自己的业务,就能保护自己和他人。

  保护自己,不是自我主义,不是自私的个人安全,而是自我约束,自我训练,二者都是道德和精神修养。在我们的精神坚强和信心的限度以内,我们能够帮助他人。假若我们软弱和困难,我们就既不能帮助自己,也不能帮助他人。利他主义,作为行动的一条准则,是以我们自己的品德和精神发展为基础的。

  “自护者护他,护他者自护”的说法,消除了长期以来对原始佛教信徒的错误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他们是自私的,是厌世主义者。许多热心的人想,真正努力训练自己的修定者或者说除恶自护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但这种想法是不公正的。一个人必须修持,必须自护,才能为他人服务。这种默不作声的人,常常是看不见的帮助者。一个人可能是胸怀宽广的,但是假若他的私生活成问题,不做好事,从佛陀的观点看,他忽略了自己,很不好。不能真正为别人服务。他不是社会的真正帮助者。

  我们也应当自护,反对剽窃这…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