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28

  ..續本文上一頁隨時准備指導他們走上向上之路,鼓勵他們,給與他們道義上的支持。一個人提升另一人從低到高,最後拯救他的思想,這會使他軟弱、懶惰和愚蠢,會降低他、掩蓋他尊嚴的每一點火花。

  正如一個商品菜園經營者,他在下種以前,先除草。修定人也是一樣,在修定之前,先除去心田上的雜草。假若園丁不除草,他的下種是不能成功的,是不值得的。他接著還要在田裏施肥,保護不受鳥獸之害。修定人也是一樣,看守自己的心田,適當地施以營養。

  正精進的作用有四,這就是防止、棄舍、修習和隨護。[xii]

  1. 什麼是防止精進?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惡與不善思想,令其不生,(爲此)彼努力,發展能力,增強其心。

  于此,有比丘,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觸物感受或緣意境,理解既非奇迹,亦非特殊(此即彼不被其一般形狀或細節所動)。因貪求與失意,惡與不善思想于未節製諸根之人心中生起。彼作如是控製,攝護諸根,節製諸根,此即名爲防止精進。

  2. 什麼是棄舍精進?

  于此,有比丘,于已生之惡與不善思想,令其棄舍,(爲此)彼努力,發展能力,增強其心。

  于此,有比丘,不接受已生起之諸欲而棄舍之,抛開與抵製此諸欲,使其最後息滅。對已生起之惡意與傷害思想,亦複如是。此即名爲棄舍精進。

  3. 什麼是修習精進?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善思想,令其生起與增長,(爲此)彼努力,發展能力,增強其心。

  于此,有比丘以解脫爲目的,以隱退、無欲、寂靜爲基礎,修習諸菩提分。此諸菩提分,即正念、擇法、勤、喜、輕安、定、舍,[xiii]此即名爲修習精進。

  4. 什麼是隨護精進?

  于此,有比丘,護持有益之定境……此即名爲隨護精進。

  上面所說這些,就是四正勤。有偈文如下:

  止舍修護四正勤,由彼日屬教衆生;

  于此比丘勤精進,達到苦盡入無生。[xiv]

  此處提到的不善思想,是貪、嗔、癡,即諸惡之叁種根源,其他一切情欲,都集中圍繞在這些根源上,而善思想則是其對立面。

  這四正勤的唯一目的是修定成功。它們是修定必不可少的。正如我們在前面看到的,正精進是包括在定的範圍內的。因此,正精進是互相有關系和互相依賴的,它同時與正念和正定兩種因素一同起作用。沒有正精進,精神上進步的障礙就不能排除。正精進排除作爲輕安障礙的邪見和不善思想,促進和獲得健康的心理因素,幫助定的發展。

  修定人的心懈怠時,是他應鼓起勇氣的時候,他應以精進壓服懶惰。心和心所的執拗,是定的危險敵人。因爲人的心不活動時,懈怠就生起,這會導致大的懈怠,進而産生對定沒有興趣和冷淡。

  佛陀的警告,反對這種懈怠。他說:

  當努力時不努力,年雖少壯陷懶惰。

  意志消沈[xv]又懶弱,怠者不以智得道。[xvi]

  諸比丘,若懶惰與冷淡尚未生起,我知無任何單獨力量能阻止其生起;或若已生起,因精進令其棄舍。努力精進之人,懶惰與冷淡不生起;或已生起,立即棄舍。[xvii]

  精神修養通過此四大努力,不是一個晚上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時間,要經常鍛煉和修持。一個運動員或健身者,不是鍛煉一天或兩天就完事的,而是要按計劃繼續不斷地煉下去。正規鍛煉,無不必要的節製,對身體的適應是重要的。假若他只是適當地煉一煉,開始做一做,他就永遠不會成爲一個好的運動員。精神修養,應當運用這同樣的金箴──正規工作,不斷加強。

  一個人在作精神修養時,無必要與邪惡思想鬥,一切應順其自然。假如我們努力與邪惡思想鬥,我們是不會成功的。代之要做的是:我們應當注意,注視我們的思想,它們生起時,分析它們,盡量緩和緊張。這個技巧,就像遊泳的技巧一樣,假若你肢體不動,你就會下沈;假若你旋轉,你就不是向前遊泳。或如睡眠的人一樣,假若你與不能入睡的思想鬥,你就睡不著,對你,這只是一種思想苦惱。躺下以後,你應不作任何努力,一定要順其自然,你只要放松緊張的肌肉就行了。

  另外,自我苦惱是兩種極端之一,因爲它無益,佛陀要修定人避免。爲了製止邪惡思想的生起,就折磨自己的身體,那是無用的,因爲這樣的折磨常常是以厭惡和失敗而告終。思想上一落空,跟著而來的是不關心修定了。所有我們的精神鍛煉,都應順其自然,自覺的來做。“熱情而又謹慎,就像在夜晚跑步。”

  正如佛陀指出的,希望通過開悟獲得解脫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應避免走極端。他們應當保持中道。修正精進的人,也應遵循相同的中道。

  例如一個騎馬人,注意馬走的速度。馬走得比他需要的速度快時,他就將缰繩往回拉。另一方面,馬跑得慢了時,他就用靴刺踢馬,以保持均勻的速度。修正精進的人也要這樣,不要過度,以免緊張;避免松懈,以免成爲懶惰,就像騎馬人一樣,經常保持平衡。下面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比丘的故事:室縷拿俱胝頻設尊者身心作了一次猛烈但非成功的努力。接著他在幽靜處産生了如下的思想:

  佛陀的弟子,熱情努力,我是其中之一。但是我的心未從諸漏解脫。我家有錢,我能享受財富和爲善。我是否可以放棄修持,恢複到原來的在家生活,受用財富和爲善?

  佛陀知道了他的思想,走近他,並問:

  ──室縷,汝是否想過“佛弟子熱情努力……(如前)……爲善?”

  ──是,世尊。

  ──室縷,汝作何想?汝以前在家時,是否善于彈琴?

  ──是,世尊。

  ──室縷,汝作何想?汝之琴弦過緊,其音調能彈否?

  ──不,世尊,實不能彈。

  ──室縷,汝作何想?汝之琴弦過松,其音調能彈否?

  ──不,世尊,實不能彈。

  ──然汝之琴弦非緊非松,取其中,其音調能彈否?

  ──當然能彈,世尊。

  ──室縷,修精進亦複如是,過于勤奮成緊張,過于松懈成懶惰。因此,室縷,汝應下堅定決心:“我了解諸根[xviii]平等,通過努力的一致,抓住目標。”

  ──是,世尊。

  室縷尊者遵照佛陀之指示,後來證得圓滿果位,成爲阿羅漢之一。[xix]

  關于如何除去散亂心,以及對修定者如何重要,《中部》第二十經中佛陀作了實際說明,其要點如下:

  諸比丘,比丘要有較高之思想,應隨時憶念五事。何等爲五?

  1.若比丘憶念一事,與貪、嗔、癡相聯系之邪惡不善思想在其心中生起,爲擺脫此不善思想,彼應憶念另一善事,如是邪惡不善思想即被滅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消失,其心堅定、安靜、一體、集中(其定)。

  如善巧之木匠或其學徒,用精細之竹釘打出,消除粗糙之竹釘。比丘應憶念善事,擺脫惡事,亦複如是。彼與貪、嗔、癡相聯系之邪惡不善思想即被滅除、消失。由于此邪惡不善思想滅除、其心堅定。……

  2.若比丘心中憶念善事,其不善思想仍然生起,彼應想不善思想無益,作是念言:“確實,我此等思想不善,有罪,帶來苦果。”彼之不善思想即可滅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消失,其心堅定。……

  3.若比丘想不善思想之無益,彼等不善思想仍在心中生起,彼應不管,不憶念彼等不善思想,然後不善思想即被滅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滅除,其心堅定。……

  4.若比丘不管,不憶念不善思想,而不善思想仍在其心中生起,彼應憶念滅除彼等思想之根源。然後此邪惡不善思想即滅除、消失。由于邪惡思想之滅除,其心堅定。……

  5.若比丘憶念邪惡不善思想之根源滅除,彼等邪惡思想仍在其心中生起,彼就咬緊牙關,舌舐上腭,抑製、克服,以(善)心控製其(惡)心。然後不善思想即被滅除、消失。由于彼等邪惡思想被滅除,其心堅定。……

  若比丘,由于憶念善境,想不善思想之無益、不管、不憶念不善思想,憶念其根源之滅除,抑製、克服,咬緊牙關,舌舐上腭,以(善)心控製其(惡)心,不善思想即被滅除,其心堅定、一體、集中(其定),彼比丘被稱爲正道之主人,沿此正道,思惟旅行。彼之所想,系彼所要想者。彼之不想,系彼不要想者。彼已斷除貪欲與縛。彼以離苦自豪。[xx]

  我們不只是在修定的時候,需要這種最重要的精進。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可能,我們都應經常修習這種精進。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的活動和行爲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精進,我們需要全心全意地、成功地來執行任務。假若我們缺乏這種熱情和努力,只是懈怠和懶惰,那麼我們已經從事的工作,我們已經從事的事業,就不能有什麼信心來繼續進行了。

  爲斷除支配人的貪、嗔、妒忌和許多其他惡思想,我們需要精神力量,需要勤奮的努力和警惕。當我們脫離城市生活的緊張、脫離世間惱人的偏見時,我們不是被誘惑失去控製,而只是在社會中成爲一種努力去阻止這類時間的流逝。我們已經修過的任何定,都大大有助于我們冷靜地面對這一切。

  在修正精進時,我們應當真誠于自己的思想。假若分析這些思想,我們就會發現它們不經常是好的或善的。雖然我們可能不經常以語言和行動或二者來表示這些思想,但是這些思想有時是惡的和愚蠢的。現在,假若我們允許這些思想一再出現,那是一種很不好的預兆。因爲允許一種不健康的思想一再生起,它就成爲一種擺脫不了的思想束縛了。因此,要作一種真正的努力,遏止不健康的思想是重要的。它們生起時,不予理睬。但不理睬是不容易的事。不健康的思想永遠控製我們的心,直到我們成功地不讓其生起爲止。

  可是有一事要記住:一個決心抑製有害沖動的人,就可能而論,應盡力回避那些被沖動纏住的人,不談那些沖動的事,要盡量避免沾染你神智清醒和思想的人和事。現在的社會,處在精神渙散與誘惑淹沒的危險之中。這些東西,只有我們從事穩步而艱難修心的工作,才能…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