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56

  ..续本文上一页可能认为:这部经的内容已经很陈旧、不适用了,那是因为人已经适应其周围的环境,被常规生活所支配。我们的性格依赖我们的习惯,这些习惯中,有我们大多数的欲望和倾向,不是导致正确思想和见解的,而是将心从通常的渠道拖向可厌恶的丑恶方面去。

  生活喧嚷中的普通俗人,可能奇怪:一个忙碌的人怎能如经中所说的修念处呢?这是真的,经中所说某种念处修习的方法需要时间,需要一种与世隔绝的气氛。但是可以肯定,在我们的上学工作中也能修习。例如不必要到僻静的地方去抑制障碍。在社会中,我们经常面临不协调的见闻,等等,这些见闻,引起有害的和不健康的思想,那时我们就需要念来抑制我们自己,不容纳这些有害的和不健康的思想。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欲望、恶意、妒忌、骄慢和其他一些不好的思想肯定生起,打乱我们的心理平衡,那时我们需要定来阻止这类有害的东西。假若我们不是自己情欲的奴隶,假若我们意志坚定,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抑制我们内心的冲突。

  还有,幽静深思花费的时间并不是浪费。增强一个人的性格要走很长的路。假若我们能找到时间离开日常工作,花一天或两天的时间来安静地沉思,这对我们每天的工作和进步是一种有用的财富。这肯定不是逃避主义或生活懒惰,而是增强我们的心和精神品质最好的方法。这是有益的对思想感情的反省。通过考验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他就能够调查事物内部的含义,找出内在的力量。“心在某些时候从生活的忙碌中避开或撤退,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

  正念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使观察力增强,帮助正思惟和正见。有秩序的思惟和回忆,是以人的正念为条件的。五官被神志清醒的心用作工具为思想提供食物。我们取得适合的或不适合的食物,依靠我们的念。例如假若我们以错误的念和非如理思惟为条件所取得的食物,它就使我们的心感到不舒服,常常是自我欺骗。

  经中说的很清楚,一个人如何注意自己的思想,留心监督和观察每一种好的或坏的、有益的或无益的思想。经的整个内容警告我们,反对疏忽和幻想,告诫我们精神上要警惕,要注意。事实上,热心的学者会注意到,在某些时候念这部经,使他注意、认真、严肃。不待说,正念是一种品质,明白人是不会轻蔑地对待的。真的,当那么多的人心理失掉平衡的时候,在心烦意乱时培修正念是重要的。

  正念不仅产生专注一境的止,而且促进正见和正命。在我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行动中,它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念如对咖啡加盐巴。”[xix]

  不健康思想干扰集中,正如我们有前面所看到的,是正精进的作用。将这类思想排除在一边,并增进和保持健康的思想。但是假若我们缺少正念或恒久的警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正精进和正念携手并进,以阻止邪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促进好的思想,正如佛陀在这部经中一开始就指出的:四念处是唯一的道路。解脱者已经沿着这条道路安全地走过。所以说:

  有德与智者,其心常集中,

  忆念彼自己,渡难渡洪流。[xx]

  现在,让我们来转向那唯一的道路吧。

  《念处经》(压缩本)[xxi]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楼人之市场小镇剑摩瑟昙,于拘楼人中,该时佛陀对诸比丘作如是言:“诸比丘。”彼等回答:“世尊。”佛陀接着所说如下:

  诸比丘,净化有情,克服忧、悲、苦、恼,到达正确之道路与证得涅磐。此是四念处之方法。何等为四?于此(在此教义中),有比丘,[xxii]于身修身观,用热心、正智与忆念,克服有关(身)世界之贪心与苦恼;彼于受修受观,用热心、正智与忆念,克服有关(受)世界之贪心与苦恼;彼于心修心观,用热心、正智与忆念,克服有关(心)世界之贪心与苦恼;彼于心境修心境观,用热心、正智与忆念,克服有关(心境)世界之贪心与苦恼。

  一、身观

  1. 念出入息。

  诸比丘,比丘于身如何修身观?于此,有比丘至森林中,于一树下或幽静处,[xxiii]盘腿而坐,[xxiv]身体保持直立,忆念,警觉,念彼入息,念彼出息。彼作长入息时,彼知:“我在作长入息。” 彼作长出息时,彼知:“我在作长出息。” 彼作短入息时,彼知:“我在作短入息。”彼作短出息时,彼知:“我在作短出息。” “我知入息全过程。”[xxv]彼如是训练自己。“我知出息全过程。”彼如是训练自己。

  彼如是于身内或外或内外二者修身观(即观想彼自己入出息与别人入出息以及观想自己入出息与别人入出息二者)……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比丘如是于身修身观。

  2. 身体之姿势

  复次,行时,彼知:“我行”;住、坐、卧时,彼知(即彼知姿势);彼知身体其他任何姿势。彼如是于身修身观……(如前)……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3. 四正智

  复次,去前、去后,彼运用正智;向前自看与看他处,彼运用正智;弯曲、伸直,彼运用正智;穿衣、持钵、吃、喝、嚼、尝味、大小便,彼运用正智;行、住、坐、卧、[xxvi]清醒、说话、沉默,彼运用正智。

  彼如是于身修身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4.忆念身体之厌恶

  复次,彼忆念此身体,由皮包裹,从足到头,充满不净,作如是想:“此身有发、毛、爪、齿、肉、筋、骨……。”

  彼如是于身修如是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5. 忆念物质元素

  复次,彼忆念此身……作如是想:“此身有地、水、火、风固体元素……。

  彼如是于身修身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6. 九墓地观。

  复次,若彼见一死尸,……彼于自身作如是念:“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将变成如彼死尸,逃脱不了。”

  彼如是于身修身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经中解释尸体的九个阶段,每一阶段,修定者对自身作如是观:“肯定,我此身性质亦同,将变成如彼,逃脱不了。”)

  二、受观

  比丘于受如何修受观?于此,有比丘体验乐受时,自知:“我体验乐受。” 体验苦受时,自知:“我体验苦受。” 体验中性受时,自知:“我体验中性受。” 体验世俗乐受时,自知:“我体验世俗乐受。” 体验非世俗乐受时,自知:“我体验非世俗乐受。” 体验世俗苦受时,自知:“我体验世俗苦受。” 体验非世俗苦受时,自知:“我体验非世俗苦受。” 体验世俗中性受时,自知:“我体验世俗中性受。” 体验非世俗中性受时,自知:“我体验非世俗中性受。”[xxvii]

  彼如是于内受或外受修受观……(如前)……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三、心观

  比丘于心如何修心观?于此,有比丘知心有贪,作为有贪;心无贪,作为无贪;心有嗔,作为有嗔;心无嗔,作为无嗔;心有痴,作为有痴;心无痴,作为无痴;害怕之心情,作为害怕之心情(即无活动之心情);心烦意乱之心情,作为心烦意乱之心情(即不安宁之心情);发展之心情,作为发展之心情(色与无色禅定之识,即色界与无色界之定);非发展之心情,作为非发展之心情(即普通感觉存在之识);优越之心,作为优越之心(感觉存在之识);不优越之心,作为不优越之心(色界与无色界之识);定心,作为定心;非定心,作为非定心;解脱心,作为解脱心;未解脱心,作为未解脱心。彼如是于心内外修心观……(如前)……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四、心境观

  比丘于心境如何修心境观?

  1. 五障碍

  于此,有比丘于五障碍之心境修心境观。彼如何于五障碍心境修心境观?

  于此,修定者有欲望时,彼知:“我有欲望。”或无欲望时,彼知:“我无欲望。”彼知如何弃舍已生起存在之欲望,彼知如何弃舍未来尚未生起存在之欲望(恶意、懈怠、愚痴、不安定与烦恼以及怀疑亦同)。

  彼如是于心境内或外修心境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2. 五取蕴

  于此,修定者想:此是色,此是色生,此是色灭(受、想、行、识亦同)。如是彼于内外心境修心境观……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3. 六内与六外之官能基础

  于此,修定者知眼、知物质(可见)色、系缚依二者(眼与色)而起;彼知未生之系缚如何生起;彼知已生之系缚如何弃舍;彼知弃舍之系缚未来不生。

  彼知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境,知系缚依二者而起;彼知未生之系缚如何生。彼知已生之系缚如何舍;彼知已舍之系缚未来不生。

  彼如是于心境或内外修心境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4. 七觉支

  于此,修定者有念觉支时,彼知:“我有念觉知。”或无念觉支时,彼知:“我无念觉支。”彼知未生之念觉支如何生;彼知已生之念觉支如何发展圆满(其余六觉支:择法[xxviii]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相同)。

  彼如是于心境或内外修心境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5. 四真谛

  于此,有比丘根据实际,知“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

  彼如是于心境内或外、或内外二者修心境观……

  彼于心境,观想发起因素,或彼于心境观想分解因素,或彼于心境观想发起因素与分解因素二者,或彼之忆念是以思想、“心境存在”建立起来,正是智慧与忆念需要之程度。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诸比丘,确实如此,比丘于四真谛之心境修心境观。

  诸比丘啊,肯定,若有人以此方法修四念处七年,彼应期望有二果之一:在此,现在得解脱(究竟解脱,即阿罗汉果位);或若尚有余执,得不还果(倒数第二位)。[xxix]

  不用说七年,若有人于此方法修此四…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