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56

  ..續本文上一頁可能認爲:這部經的內容已經很陳舊、不適用了,那是因爲人已經適應其周圍的環境,被常規生活所支配。我們的性格依賴我們的習慣,這些習慣中,有我們大多數的欲望和傾向,不是導致正確思想和見解的,而是將心從通常的渠道拖向可厭惡的醜惡方面去。

  生活喧嚷中的普通俗人,可能奇怪:一個忙碌的人怎能如經中所說的修念處呢?這是真的,經中所說某種念處修習的方法需要時間,需要一種與世隔絕的氣氛。但是可以肯定,在我們的上學工作中也能修習。例如不必要到僻靜的地方去抑製障礙。在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不協調的見聞,等等,這些見聞,引起有害的和不健康的思想,那時我們就需要念來抑製我們自己,不容納這些有害的和不健康的思想。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欲望、惡意、妒忌、驕慢和其他一些不好的思想肯定生起,打亂我們的心理平衡,那時我們需要定來阻止這類有害的東西。假若我們不是自己情欲的奴隸,假若我們意志堅定,我們就能夠控製自己,抑製我們內心的沖突。

  還有,幽靜深思花費的時間並不是浪費。增強一個人的性格要走很長的路。假若我們能找到時間離開日常工作,花一天或兩天的時間來安靜地沈思,這對我們每天的工作和進步是一種有用的財富。這肯定不是逃避主義或生活懶惰,而是增強我們的心和精神品質最好的方法。這是有益的對思想感情的反省。通過考驗一個人的思想和感情,他就能夠調查事物內部的含義,找出內在的力量。“心在某些時候從生活的忙碌中避開或撤退,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

  正念是一種心理因素,它使觀察力增強,幫助正思惟和正見。有秩序的思惟和回憶,是以人的正念爲條件的。五官被神志清醒的心用作工具爲思想提供食物。我們取得適合的或不適合的食物,依靠我們的念。例如假若我們以錯誤的念和非如理思惟爲條件所取得的食物,它就使我們的心感到不舒服,常常是自我欺騙。

  經中說的很清楚,一個人如何注意自己的思想,留心監督和觀察每一種好的或壞的、有益的或無益的思想。經的整個內容警告我們,反對疏忽和幻想,告誡我們精神上要警惕,要注意。事實上,熱心的學者會注意到,在某些時候念這部經,使他注意、認真、嚴肅。不待說,正念是一種品質,明白人是不會輕蔑地對待的。真的,當那麼多的人心理失掉平衡的時候,在心煩意亂時培修正念是重要的。

  正念不僅産生專注一境的止,而且促進正見和正命。在我們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行動中,它是一種重要的因素。“念如對咖啡加鹽巴。”[xix]

  不健康思想幹擾集中,正如我們有前面所看到的,是正精進的作用。將這類思想排除在一邊,並增進和保持健康的思想。但是假若我們缺少正念或恒久的警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正精進和正念攜手並進,以阻止邪惡思想的産生,發展和促進好的思想,正如佛陀在這部經中一開始就指出的:四念處是唯一的道路。解脫者已經沿著這條道路安全地走過。所以說:

  有德與智者,其心常集中,

  憶念彼自己,渡難渡洪流。[xx]

  現在,讓我們來轉向那唯一的道路吧。

  《念處經》(壓縮本)[xxi]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人之市場小鎮劍摩瑟昙,于拘樓人中,該時佛陀對諸比丘作如是言:“諸比丘。”彼等回答:“世尊。”佛陀接著所說如下:

  諸比丘,淨化有情,克服憂、悲、苦、惱,到達正確之道路與證得涅磐。此是四念處之方法。何等爲四?于此(在此教義中),有比丘,[xxii]于身修身觀,用熱心、正智與憶念,克服有關(身)世界之貪心與苦惱;彼于受修受觀,用熱心、正智與憶念,克服有關(受)世界之貪心與苦惱;彼于心修心觀,用熱心、正智與憶念,克服有關(心)世界之貪心與苦惱;彼于心境修心境觀,用熱心、正智與憶念,克服有關(心境)世界之貪心與苦惱。

  一、身觀

  1. 念出入息。

  諸比丘,比丘于身如何修身觀?于此,有比丘至森林中,于一樹下或幽靜處,[xxiii]盤腿而坐,[xxiv]身體保持直立,憶念,警覺,念彼入息,念彼出息。彼作長入息時,彼知:“我在作長入息。” 彼作長出息時,彼知:“我在作長出息。” 彼作短入息時,彼知:“我在作短入息。”彼作短出息時,彼知:“我在作短出息。” “我知入息全過程。”[xxv]彼如是訓練自己。“我知出息全過程。”彼如是訓練自己。

  彼如是于身內或外或內外二者修身觀(即觀想彼自己入出息與別人入出息以及觀想自己入出息與別人入出息二者)……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比丘如是于身修身觀。

  2. 身體之姿勢

  複次,行時,彼知:“我行”;住、坐、臥時,彼知(即彼知姿勢);彼知身體其他任何姿勢。彼如是于身修身觀……(如前)……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3. 四正智

  複次,去前、去後,彼運用正智;向前自看與看他處,彼運用正智;彎曲、伸直,彼運用正智;穿衣、持缽、吃、喝、嚼、嘗味、大小便,彼運用正智;行、住、坐、臥、[xxvi]清醒、說話、沈默,彼運用正智。

  彼如是于身修身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4.憶念身體之厭惡

  複次,彼憶念此身體,由皮包裹,從足到頭,充滿不淨,作如是想:“此身有發、毛、爪、齒、肉、筋、骨……。”

  彼如是于身修如是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5. 憶念物質元素

  複次,彼憶念此身……作如是想:“此身有地、水、火、風固體元素……。

  彼如是于身修身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6. 九墓地觀。

  複次,若彼見一死屍,……彼于自身作如是念:“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將變成如彼死屍,逃脫不了。”

  彼如是于身修身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經中解釋屍體的九個階段,每一階段,修定者對自身作如是觀:“肯定,我此身性質亦同,將變成如彼,逃脫不了。”)

  二、受觀

  比丘于受如何修受觀?于此,有比丘體驗樂受時,自知:“我體驗樂受。” 體驗苦受時,自知:“我體驗苦受。” 體驗中性受時,自知:“我體驗中性受。” 體驗世俗樂受時,自知:“我體驗世俗樂受。” 體驗非世俗樂受時,自知:“我體驗非世俗樂受。” 體驗世俗苦受時,自知:“我體驗世俗苦受。” 體驗非世俗苦受時,自知:“我體驗非世俗苦受。” 體驗世俗中性受時,自知:“我體驗世俗中性受。” 體驗非世俗中性受時,自知:“我體驗非世俗中性受。”[xxvii]

  彼如是于內受或外受修受觀……(如前)……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叁、心觀

  比丘于心如何修心觀?于此,有比丘知心有貪,作爲有貪;心無貪,作爲無貪;心有嗔,作爲有嗔;心無嗔,作爲無嗔;心有癡,作爲有癡;心無癡,作爲無癡;害怕之心情,作爲害怕之心情(即無活動之心情);心煩意亂之心情,作爲心煩意亂之心情(即不安甯之心情);發展之心情,作爲發展之心情(色與無色禅定之識,即色界與無色界之定);非發展之心情,作爲非發展之心情(即普通感覺存在之識);優越之心,作爲優越之心(感覺存在之識);不優越之心,作爲不優越之心(色界與無色界之識);定心,作爲定心;非定心,作爲非定心;解脫心,作爲解脫心;未解脫心,作爲未解脫心。彼如是于心內外修心觀……(如前)……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四、心境觀

  比丘于心境如何修心境觀?

  1. 五障礙

  于此,有比丘于五障礙之心境修心境觀。彼如何于五障礙心境修心境觀?

  于此,修定者有欲望時,彼知:“我有欲望。”或無欲望時,彼知:“我無欲望。”彼知如何棄舍已生起存在之欲望,彼知如何棄舍未來尚未生起存在之欲望(惡意、懈怠、愚癡、不安定與煩惱以及懷疑亦同)。

  彼如是于心境內或外修心境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2. 五取蘊

  于此,修定者想:此是色,此是色生,此是色滅(受、想、行、識亦同)。如是彼于內外心境修心境觀……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3. 六內與六外之官能基礎

  于此,修定者知眼、知物質(可見)色、系縛依二者(眼與色)而起;彼知未生之系縛如何生起;彼知已生之系縛如何棄舍;彼知棄舍之系縛未來不生。

  彼知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境,知系縛依二者而起;彼知未生之系縛如何生。彼知已生之系縛如何舍;彼知已舍之系縛未來不生。

  彼如是于心境或內外修心境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4. 七覺支

  于此,修定者有念覺支時,彼知:“我有念覺知。”或無念覺支時,彼知:“我無念覺支。”彼知未生之念覺支如何生;彼知已生之念覺支如何發展圓滿(其余六覺支:擇法[xxviii]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相同)。

  彼如是于心境或內外修心境觀。

  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5. 四真谛

  于此,有比丘根據實際,知“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滅,此是苦滅之道。”

  彼如是于心境內或外、或內外二者修心境觀……

  彼于心境,觀想發起因素,或彼于心境觀想分解因素,或彼于心境觀想發起因素與分解因素二者,或彼之憶念是以思想、“心境存在”建立起來,正是智慧與憶念需要之程度。彼以無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事物。

  諸比丘,確實如此,比丘于四真谛之心境修心境觀。

  諸比丘啊,肯定,若有人以此方法修四念處七年,彼應期望有二果之一:在此,現在得解脫(究竟解脫,即阿羅漢果位);或若尚有余執,得不還果(倒數第二位)。[xxix]

  不用說七年,若有人于此方法修此四…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