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再在包括人间在内的欲界转生了。欲界是较低的天界,有诸苦恼。他降生到大梵天界。[xxix]
通过正智,他证得四果,也是最后的果位,是圆满的阿罗汉。以此证得,其余五结[xxx]均被打破。这五结是(6)有色贪;(7)无色贪;[xxxi](8)慢;(9)掉举;(10)无明。[xxxii]
他这种最后的净化,达到的境界是黎明,是一切圆满的常寂光照,其寂止的境界,非语言所能形容的,是毫不动摇的心解脱。这样,世界对他就无任何作用了。
自由了,他知:“被毁者是生,住清净行,所作已办,不再有此到来(意思是不再有诸蕴相续,即不再有“有”或生)。[xxxiii]
阿罗汉已经超越善与恶,因为摆脱了产生业力的意志(即行,在缘起法中,是第二支)。虽然他未被排除在过去的业果之外,但他不再积累新的业力了。不管他做什么,是想、是说或身体的行为,都不为他创造新的业力,而都是“无结果的”。这些行为不是以任何情欲或潜在随眠为缘而有的,它们仅仅是一种作为,但影响他人。佛陀提到这些圆满的圣者,他说:
远离人世缚,超越天上缚,
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xxxiv]
犹如芥子小,来自一针尖,
彼断贪嗔慢,被称为大梵。[xxxv]
人的性格不同,《清净道论》讲有六种主要的形式,此六种又包括许多较小的形式,它们欢喜贪、嗔、迷恋、信、理智和散漫。由于性格不同,业处[xxxvi]也不同。这些业处散见各巴利文原典,尤其是经典。《清净道论》[xxxvii]说有四十种:
十遍。
十不净。
十随念。
四梵住。
四无色。
一想
一差别。
关于哪一种业处与哪一种性格相通适合,据说十不净和身随念适合于有贪心的性格;四梵住和四色遍适合于易怒的性格;入出息随念适合于欺诈和散乱的性格;前六随念适合于有信仰的性格;适合于有理智性格是死随念、寂止随念、四界差别和食厌想。其余的“遍”和四无色适合于一切形式的性格。[xxxviii]
关于正定,要在本章中列出各种定的对象,既无余地,也无必要。有兴趣的人,可在《清净道论》[xxxix]或《解脱道论》[xl]中去研究。
事实上,难度和速度的规定不能与不同的性格和不同对象规定下来。《中部》中有两部经(第六十一经、第六十二经),是佛陀教罗侯罗尊者时的告诫。这两经全都是关于观的指示。在第六十二经中,有趣而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对罗侯罗说了七种不同形式的观。据义疏说,罗侯罗接受这些开示时,还是一个沙弥,只有十八岁。下面是那部经的摘要:
罗侯罗,修慈观,因此观断除嗔。
罗侯罗,修悲观,因此观断除残忍。
罗侯罗,修喜观,因此观断除嫌恶。
罗侯罗,修舍观,因此观断除恨。
罗侯罗,修不净观,因此观断除贪。
罗侯罗,修无常观,因此观断除慢。
罗侯罗,修数息观,经常修,产生大果,有大益处。
没有必要修所有四十种观,重要的是选择其中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就行了。要寻求有修定经验的人帮助指导,但是在开始,书中所说的,对热心修定的人就够了。不过,最重要的是忠实地认识是什么样的性格。因为只有这样作了,你才能选择适合于你的定。一旦选定,就以坚定的信念去修。假若你被世间的日常事务所占住,你可能不易摆脱,不能每天在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认真个一定时间的定。但是假若你虔诚,也能办到,并能成功。修定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来修一个相当的时期,你不应当期望很快就得到结果。心理的变化是很慢的。通过安静观想的修持,得到轻安的心,你能成功吗?洛德.霍德的答复是有趣的:
……答复是“是”,但又怎样呢?好,不是通过做“某种伟大的事”。有些人问:“如何是圣者、圣者?”答复来了:“在困难时需要高兴,他们就高兴;在困难时需要忍耐,他们就忍耐;在他们要站住不动时,他们就推向前进;在他们要说话时,他们就保持沉默。这就是一切,是那么简单,但又是那么困难。这是一种心理卫生学的事。……[xli]
让我们来讨论观想的四十种对象中的一种,这就是数息观。数息观是很有名的,是许多人喜欢修持的。菩萨在菩提树下为求证菩提而努力时,是修的这种观。佛陀自己最强调这种观的重要性。有一次,佛陀说:“诸比丘,我希望单独在幽静处住三月,来我处只有为我送饭之人。”诸比丘答:“善哉,世尊。”在三个月末尾,佛陀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若他人(属于其他信仰者)问汝等:“沙门瞿昙于雨季安居中常修何定?”汝等应说:“佛陀于雨季安居中常修数息观。”于此,诸比丘,我数入息,我数出息……(如前经中所说)。诸比丘,正确说话者,应说入出息是圣者生活之方法,是净住,是如来之生活方式。[xlii]
在佛教藏经中,有许多地方提到修这种数息观。佛陀告诫罗侯罗时,就此种观作详细的指示,是不奇怪的。让我们再次转向《中部》第六十二经:[xliii]
罗侯罗比丘去到林中,在一株树下或幽静处,盘腿而坐,身体保持直立,忆念警觉,彼作入息,彼作出息。作长入息时,彼知:“我作长入息。”作长出息时,彼知:“我作长出息”;作短入息时,彼知:“我作短入息”;作短出息时,彼知:“我作短出息”。“我有意识知入息全过程”,彼如是训练自己;“我有意识知出息全过程,”彼如是训练自己;“我入息停止身体(息)作用”,彼如是训练自己等等。
经中继续说入出息事,末尾言:
罗侯罗,修数息观,如是发展并常修习,产生多果,有大好处。罗侯罗,以念修入出息时,是如是发展与修习,即最后之入出息停止亦知,非不知。
在这里应当注意到“彼有意识入息”和“彼有意识出息”等字。“有意识”意为“知道”,是“意念”。他是念息,而不念他自己。他的唯一目的是集中心的注意于息上,排除其他思想,将心固定在息上。因为假若“边缘”区有什么东西突然袭击“焦点”区,他就不能集中,他就变成东拉西扯了。
修数息观时,应将注意力固定在流动气息振动的鼻孔上,注意是如何入出息的,而不是跟随入出息跑,你的息不应停止。在你这方面,不作任何努力或勉强,应听其自然。息可能变得很微弱,你不再注意它,但那不应意味着你的心是空虚的。当你次第继续修这种念处时,当你的心完全集中在息上时,你会注意到只有一息,在其背后没有别的什么──没有“我”或任何类似性质的东西──那就是息和你不是两码事,只是一种过程。假若你能达到那样的理解水平,你的定就是很高的了。以此,就有兴高采烈的欢喜,有寂止和心的安宁,但是这可能只是短暂的一刹那,你的心可能又一次散漫。你的思想可能奇怪,你可能发现定下来很困难。这没有关系,你应“继续勇敢地敦促”,即是你未得到禅境,这种定也会带来诸多益处。它会帮助思想明净,理解深入,心理平衡和安宁。它会改进你的身心健康,使你相适应。
佛陀说:
诸比丘,数息观,若发展并常修持,产生多种结果,有许多益处。诸比丘,数息观,若发展并常修持,完成修“四念处”。四念处,若发展并常修持,产生修七觉支。七觉支,若发展并常修持,由于智慧,产生解脱。[xliv]
数息观,已叙述如上,比初学所需者要多。但是在本章关于三摩地的范围内,不可能更详细地说。希望了解详情的人,可参考上面所提到的书。[xlv]
定作为佛陀教义的中心,他经常强调精神训练的重要性。他建议并鼓励别人得到自制,例如他所说的下面这些话: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xlvi]
关于这首偈文的故事,从各方面说,都是重要的。舍利弗尊者的一个弟子名叫智贤,很年轻,在僧团中仍是一个沙弥。有一天,他跟在长老的后面进村乞食。他们向前走时,看到一条沟。沙弥便问老师:
──尊者,此为何物?
──一条沟。
──彼等以此作何用?
──彼等用此引水灌溉农田。
──此水是否被赋予某种生命,此水有心否?
──无。
──尊者,彼等能引此无理性、无活力之物去彼等欢喜之任何地方否?
──能。
接着沙弥想:
──若彼等能引如此无活力之物去彼等希望之地。有心之人为何不能使其心在控制之下,赢得此生之圣果(阿罗汉果)?
他们继续前行,又看到一些造箭之人正在工作。沙弥问:
──尊者,此等人在作何事?
──彼等是装羽之人,以羽毛来矫正箭的方向。
──此等箭有理性否?
──无,彼等无理性。
接着沙弥想:
──若彼等能造此箭,有心之人为何不能集中注意于心,使其在控制之下,因而努力达到目的?
他们继续前行,看到一些车轮制作者正在工作。沙弥又问:
──尊者,彼等在作何事?
──彼等制轮,使木适合于轮形。
──此木有心否?
──无。
接着沙弥想:
──此等人能使无心之木成轮,有感觉之人为何不能控制其心,过清净生活?
如是沙弥仔细思考此三事,对长老说:
──尊者,请您接过钵与衣,我要回去。
长老同意沙弥的请求。沙弥向他致敬后,便往回走。他进入长老之住室,坐下修定。他就自身修观,集中自己的思想于所观之境,由此得到了智慧,证得了阿罗汉果。沙弥这样做,是在他出家后的第八天。他虽年轻,但在定中成熟了。通过控制其心,觉悟到了真谛。[xlvii]
佛陀提到这些圣者,他说:
比丘入屏处,彼之心寂静,
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
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xlviii]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