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61

  ..续本文上一页----------

  注释:

  [i] 亚历山德拉.戴维.尼尔(alexandra Davil Neel)著《与西藏神秘主义者和魔术家在一起》,其中有西藏神秘主义者有趣的故事。

  [ii] 欲知详情,请阅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J.B.莱因(J.B.Rhine)、弗吉尼亚大学(Virginia University)的伊恩.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等人的菱以及这些教授向科学出版物提供的论文,吉纳.塞米纳拉(Gina Cerminara)的书和《凯斯报告》(Cayce Reports)。

  [iii] 《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七七页;《相应部》第一卷第三九页,此为偈文,提问者是一神人。

  [iv] 是《优波离经》(Upali-sutta)。

  [v]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O二页。

  [vi]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O页。

  [vii] 《经集》第七二一偈。

  [viii] R.L.史蒂文森(R.L.Stevenson)。

  [ix] 《增支部》第二卷第一四三页。

  [x] 《相应部》第三卷第三页。

  [xi] Meditation一字,实际不与佛教术语Bhavana相当。Bhavana意为“发展”或“修养”,即心的发展或心的修养。Bhavana的真实意义是修养,就是消除一切邪恶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发展或修养一切善的和健康的心理因素,目的是产生轻安。集中的心,看到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性质,从系缚的断除证得无上的安宁──涅磐。

  [xii] 《中部》第一卷第三O一页第四四经。

  [xiii] Kammatthana(行业处),意为集中的基础,就是心集中于某种有益于健康的境物上。

  [xiv] 《相应部》第五卷第一四九页(初次说法)。

  [xv] 《中部》第一四九经。

  [xvi] 苏摩著《念的方法》。

  [xvii] 《相应部》第三卷第五经。

  [xviii] 《相应部》第五卷第三九八页。

  [xix]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OO页。

  [xx] 《增支部》第一卷第六一页。

  [xxi] 《法句》第三七二偈。

  [xxii] 《相应部》第五卷第九七页。

  [xxiii] 四禅在经中的公式是:

  (A)“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贪、离不善思惟,此是离生,证得并住于初禅,有适用思惟、持久思惟、喜与乐相随。”

  (B)“又由于减少实用与持久思惟,彼证得并住于二禅,此是内心安静,是心一境性,无实用与与持久思惟,有喜与乐。”

  (C)“又由于离喜,彼以正智住于舍、念,享受身中妙乐,证得并住于三禅,圣者称此为“住于舍,念于乐”。”

  (D)“又由于弃舍乐与苦,喜、忧已无,彼证得并住于四禅,既非苦,亦非乐,此是舍念清净。”

  (《长部》第一八六经;《中部》第一卷第一五九第一八一经及他处。)

  [xxiv] 《法句》第二七七──九偈。

  [xxv] 有十束缚(结):1.Sakkaya-ditthi(身见);2.Viciccha(疑);3.Silalabbata-paramasa(戒禁取);4.Kamaraga(欲贪);5.Vyapada(嗔);6.Ruparaga(色贪);7.Aruparaga(无色贪);8. Mana(慢);9.Uddhacca(掉举);10.Avijja(无明);(《长部》第三三《等诵经》)。

  [xxvi] “流”是“道”的同义语(《义疏》)。

  [xxvii] 《经集》中的《宝经》第十偈表明了同样的思想。详见偈文和术语的解释,见诺纳摩里(Nanamoli)比丘著《小品阅读与说明》第二O四页(伦敦巴利圣典会,1960)。

  [xxviii] 此五被称为“下分”结(束缚),因为它们束缚人在下界,即所知道的欲界。见《中部》第六经、第六四经。

  [xxix] 见《中部》第六经;《相应部》第五卷第六一页。

  [xxx] 此五是“上分”结(束缚),因为它们束缚人到上界。见《长部》第三三经;《相应部》第五六一页。

  [xxxi] 这是贪色界和无色界或者是贪色界禅和无色界禅。虽然这些贪不像官能快乐那么粗,但它们仍是精细的贪欲,所以妨碍上等的证悟。

  [xxxii]《相应部》第三卷第三二二页。

  [xxxiii] 《法句》第三九、第四一二偈。

  [xxxiv] 此处婆罗门或大梵一词,从断恶的意义上讲,它是阿罗汉的同义语。参看《法句》第三八八偈。

  [xxxv] 《经集》第六三一偈。

  [xxxvi] 《清净道论》第三章。

  [xxxvii] 《清净道论》第三章。

  [xxxviii] 《清净道论》第三章。

  [xxxix] 《清净道论》。

  [xl] 《解脱道论》。

  [xli] 特鲁曼.伍德讲师在皇家艺术学会讲《静心卫生学》。

  [xlii] 《相应部》第五卷第三二六页。

  [xliii] 也见《中部》第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和《入出息相就》;《相应部》第五卷第三一一页。

  [xliv] 《中部》第一一八经。

  [xlv] 也见迦叶波长老著《关于以数息为基础的定》(科伦坡,1962)。

  [xlvi] 《法句》第八O偈;《长老偈》第八七七偈。

  [xlvii] 《法句义疏》第二卷第一四一页。

  [xlviii] 《法句》第三七三、三七四偈。

  第十五章 结束语

  现在应当清楚了,四真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陀在四十五年说法中所教导的,包含着这些真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深入思考的人,会解释说这些真谛是人和人的目的,是人的究竟解脱,这就是结论。我们称之为人,从最终的意义上说,是心和身的结合,或者是五取蕴。在人类阶段,苦不是也不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心和身之外。因此,这就变得很清楚了,苦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自己。正如佛陀所说的:“五取蕴是苦。”接着我们知道了第二谛是贪欲,它是苦因。现在,此贪欲何处所生?哪里有五取蕴,哪里就生起贪欲。第三谛是寂灭,是此种贪欲的息灭,是涅磐──究竟解脱。这,也不是在人之外。最后第四谛是脱离此苦,脱离此生死轮回的方法。

  现在详细分析起来,我懂得,在这里是试图指出轮回和轮回的原因,涅磐和涅磐的方法。轮回只是一种心身五取蕴的相续。换句话说,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是物质世界,不是太阳和月亮,不是河流和大海,不是岩石和树木,而是有情。从这种意义上说,轮回是五取蕴构成的人的另一名称。这是第一个真谛。在第二个真谛中,我们看到轮回的息灭。这是断结之后的无上安全──涅磐。在这方面,可能要注意的是在上座部中,认为轮回正好与涅磐相反。因为我们看到轮回是五取蕴的相续,而涅磐则是此种执取的息灭。人在此生中,享受官能的快乐,是不能从轮回中解脱的。只要, 他的贪欲和依恋不息灭,他就会执著诸蕴和诸蕴有关的法。但是解脱了的人,现世体验涅磐的快乐。因为他不执取官能的外境,他已经断除贪欲和依恋,从此以后,不再有诸蕴相续,不再有生死轮回。

  最后第四真谛是八正道。在四真谛中,正如现在你可能已经发现的,八正道是唯一谈修持的。在佛教中,不管修什么行,都是在八正道的范围以内。它是佛陀生活方式的ABC和XYZ。道是使我们能够摆脱轮回缠结和证得涅磐的方法。在佛教中,涅磐是唯一的非缘起法。所以有必要记住:道对涅磐并不起因和缘的作用。它只是一种方法。

  由于此八正道是佛教唯一说修持的,我们应当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这种实践的教义上用功。因为理论和推测,对一个讲修持的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平安和快乐没有近路好走。正如佛陀在许多次说法中所指出的,这是唯一的道路。它是导致清净生活达到是高峰的道,是精神领域从低到高的道,是逐步训练,即训练语言、行为和思想,产生真实的智慧,达到圆满菩提的最高点并证得涅磐的道。它是一切人的道,不分种族、阶段或信仰,是我们醒悟生命每时每刻都要修的道。

  佛陀指出此正道的唯一目的,是用这样一些话说的:

  佛是觉者,彼为觉悟而说法;佛是调伏者,彼为调伏而说法;佛是寂静者,彼为寂静而说法;佛是渡过者,彼为渡过而说法;佛是涅磐者,彼为证得涅磐而说法。[i]

  假若这是佛陀的说法和指出道路的目的,很清楚,道的听者和信奉者的目的,应当也是相同的,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例如,一位仁慈和理解的医生,其目的应是治好向他求医人的病,而病人的目的,我们知道,是希望医生尽可能快地治好自己的病,这是病人的唯一目的。

  我们也应懂得,虽然有佛陀的指导、警告和训示,但是法的实际在道上的修持,是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应当以充沛的精力克服一切困难前进,注意我们沿着正道走的步子──历劫诸佛走过并指出的道路。[ii]

  佛陀为说明渡过的概念,用一个木排作比喻。[iii]让我们来听他说吧:

  诸比丘,我用木排作比喻说法,计划是渡过,非为保留。听,注意听我说。

  诸比丘答:是,世尊。

  佛陀继续说:

  诸比丘,有人出发旅行,来到一宽阔水边,近岸危险;远岸安全,但无船渡过至远处彼岸,亦无桥梁。彼想:“此水面伸展实宽大,近处岸边不安全,但远处岸边无危险。较好之办法,乃我收集草、树叶、树枝与木柴扎成一排,以此作为帮助,用我之手脚划至远处岸边。”

  诸比丘,接着该人即造一木排,用手脚努力划水,安全渡至远处岸边。渡过之后,彼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已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最好我用头或肩把它带走,以备…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