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咒道十基础及甚深口诀乘教授答问▪P3

  ..续本文上一页此不会于修法中受与人綺语所扰。

  守意之寂,不为散乱所制,能使住于无念法身之自性中。

  守意欲之寂,离净与不净食物之想,此等令生活简朴及使空行聚集。

  守口授之寂,非器勿说,此能得传承之加持。

  守德行之寂,即时而作不落虚伪,此能得进境,而避收集诸障。

  守境界之寂,离诸著相或希冀,并勿将境界语人,此能令一期得大手印成就。

  守觉悟之寂,远离野心、不落边见而住,此能令觉悟时即得解脱。

  总之,不能以纵一食时间而修者,不能于念咒圆满前守寂静者,不能闭多言之口者,无能于守寂中得少许成就。

  甲二十八、魔罗之诱惑

  莲师云:“修法者为魔罗之惑然不察者!”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有权势者为傲慢之魔罗所蔽。

  高官为雄辩与污染之魔罗所蔽。

  平民为愚痴之魔罗所蔽。

  富人为忙碌与致富业务之魔罗所蔽。

  修法者为增其资产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养儿与眷属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大弟子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钟爱(亻+庸)仪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仇敌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眷属软语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善妙严饰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美语甜言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其染著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美貌与爱慕之魔罗所蔽。

  一切染污之行为,均为魔罗之蔽障。

  内心之五毒,为汝心之魔罗。

  六根习气,为外物之魔罗。

  著味静虑为内境之魔罗。

  希求大圆满之果为见之魔罗。

  一切无上功德亦均为魔罗。

  一切无明与染污亦魔罗。

  最大之魔罗为我执。

  其不在任何一处,而只在汝边。汝必须于内杀之,若能如是者,其不会从外而侵。

  甚多人不知此魔罗。

  甲二十九、四基本功德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四基本功德!”

  磋嘉玛白言:“何者为四?”

  大师云:

  具大悲者有正觉心。

  离伪善者,能守戒。

  无欺诈者,具清静三昧耶。

  离爱染者,无愧具无不共患难之交。

  总之,若具诚信,于修法必成;若具决定,必能守戒。若欲修法必须谨慎;如汝心中之骨般稳固。

  甲三十、五毒从根斩断

  莲师云:“修法时,应将五毒从根断!”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具嗔者痛苦最大。

  愚痴者如畜牲不懂佛法。

  大傲慢者,不能积集功德,并多仇敌。

  具大贪欲者,不能守戒并多诽谤。

  大妒忌者,喜好阴谋。

  勿追逐此五毒,从内杀之,并于生时即脱离之。

  纵于此五毒者,自制哀愁。

  甲三十一、调心

  莲师云:“修法者,应先调心!”

  磋嘉玛白言:“此何谓也?”

  大师云:

  当以慈爱之水,熄嗔心所烧之火。

  以强力之药所成之桥,跨贪之河。

  以燃妙察智之炬,驱无明暗。

  以精进之凿,夷平傲慢之山。

  以穿著安忍之煖衣,挡嫉妒之风。

  总之,此五毒,汝之首敌,若沉溺之,将败坏轮廻三界中之尔。勿令之放任,此甚危险者也。

  甲三十二、五种见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五种见!”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当见非物质之心性,超乎佛法之语言。

  当见若离执著,一切法均自解脱。

  见一切境界,均为离物质之大乐。

  以尊敬诚言,当见上师为佛陀之示现。

  总之,修法者见一切均莫执著。

  甲三十三、五所得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五所得!”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莫因懈怠弃上师教,应具真切之修持。

  当以投入修行具自利。

  当以得传承,具指导弟子之能力而利他。

  当以解脱诸相至空性,具无做作之自然本性。

  当以具自本面具心与佛无二。

  今世藏土行人不得其一,乃无法成就任一所求。

  甲三十四、五种伟大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五种伟大!”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当有具口授伟大之上师。

  此等口授当得深道善巧方便之伟大。

  汝当具刻苦坚忍之伟大。

  当具希求修法之伟大。

  当具决定修之伟大。

  除非具足上五,解脱轮廻者不会成就。

  甲三十五、五掌握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五掌握!”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以掌握佛法,当具知一遍脱道。

  觉悟法性,让无生自内而起。

  掌握三昧耶,具心之圆满。

  以精勤掌握精要,能作坚忍。

  以掌握口授,能应机教授他人。

  甲三十六、五种多余

  莲师云:“修法者,有五种多余!”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若无出离轮廻之意,虔诚乃为多余。

  若对物质染著不弃,观空性为多余。

  若不息渴望,修法为多余。

  若不弃执著与愤嗔,阐述口诀为多余。

  若不依方便法,给与明智忠告为多余。

  甲三十七、五必须

  莲师云:“修法者,应有五必须!”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必须为大师摄受,以得口诀精要。

  必须对上师有甚深及日增之诚信,以自然得加持。

  必须收集资粮,以令心柔顺。

  必须使心柔顺,以便生起三摩地。

  必须生起三摩地,以便速达遍知佛地。

  甲三十八、五妄语

  莲师云:“自谓修行者,有五事为妄语者!”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若仍沉醉此生,而谓怖畏未来投生者,为妄语。

  不离欲望,而谓修法者为妄语。

  不知因果,而谓了知正见者为妄语。

  未越轮廻深渊,而谓成佛者为妄语。

  甚多人自称佛法行人,而自欺欺人者,身命尽时,此等妄语,均返害其身!

  甲三十九、五决定语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五决定语之教授!”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不修持时,境界与证悟决定不生起!

  于大乘修法中,若方便与智慧分开,决定堕声闻乘!

  若见与戒不知结合,决定入于谬道!

  不见心之真性,决定仍有善与恶行。

  不见自性,决定不得佛果。

  甲四十、五徒劳事

  莲师云:“修法者,有五种徒劳。避之!”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随一不具心要之上师为徒劳。

  向一不守戒弟子传法,乃徒劳者。

  不用以实修者,听法为徒劳。

  若不能上进,其心修持为徒劳。

  沉于低下法之空言,而不自救为徒劳者。

  总之,甚多人之修法为徒劳者,以愚痴故,不知分别。

  甲四十一、六尊贵

  莲师云:“修法者,当具六种尊贵!”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欲掌握正见,当知一切唯心。

  于戒律中防伪善故,当令心清静染著。

  以修布施时无执故,当远离所得或偿励之希冀。

  为调伏修安忍时种种难处故,当远离对仇敌嗔恨。

  以闻思调心故,当能以五毒及逆缘为道。

  以能修持故,当避免为“恭敬魔罗”所扰。

  然此等行人乃不按佛法而行者。

  甲四十二、四不足

  莲师云:“修法者,当弃四不足!”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空余时修法不足,当无间修持如流水。

  只达见鬼魅之境界不足,当以佛法解脱自心。

  行为伪善不足,当守自然与当下。

  尊敬与承诺不足,当真实承事上师足前。

  总之,今世行人,被此等不足所困,于死时如常人死去而业果必熟。

  甲四十三、虚荣心

  莲师云:“此等行人以大傲慢常自誇,比普通人更差!”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其自称修法并随上师,其伪装为师,或云有甚多僧众。其自己管理寺院,并作庄严供养,其装作投入修持,并得高戒。其自称闭刻苦之关,并有最高教授,却以伪善愚众,自却不离世间追求,只导致死时可悔之境!

  甲四十四、十四应弃

  莲师云:“若于内心极欲修法,有十四事应弃者!”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如野鹿之子住于荒山。

  食禁食之食,修“摄精华”之苦行。

  勿游于大都之上层,行为应保持低调。

  作令仇敌欢喜,并断与家乡之牵连。

  衣被扔之衣,并常自谦仰。

  摒弃亲友之染著,并断一切牵连。

  求赶过诸佛,并投入修持。

  以本尊为最内精要,并诵其真言。

  以恶行为最卑劣者并弃之。

  对上师开放心怀,并将一切奉献。

  弃轮廻于后,并生厌离。

  以勝利与人,并勿于权斗。

  自勝之并发露己过。

  如此作者,修法上进,以正法与汝已背离轮廻故也。

  甲四十五、除三病

  莲师云:“修法者,当除三病!”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若不除家乡病,弃汝乡里,必困于五毒之囚,及堕入下道。

  若不除住处之病,弃家园财物之执,必困于执著与我执之牢,无能断执著之魔罗。

  若不除眷属之病,弃子嗣与家庭,必困于轮廻泥沼,无有解脱之期。

  住于轮廻之宅,不能除此三病,并竟不知为三毒病垢所扰,实甚难忍也。

  甲四十六、解脱轮廻之道

  莲师云:“修法者,有解脱轮廻之道!”

  磋嘉玛白言:“如何为之?”

  大师云:

  若欲生起不共诚信,观上师外内功德。

  若欲与每人和谐,勿迟疑于助人。

  若欲与师之心相应,实践其口授。

  若欲疾速得悉地,绝不违犯三昧耶。

  若欲离生、老、病、死四洪水,不断融于法性中。

  若欲于修持中无牵,弃诸世间追求。

  若欲无动而利有…

《密咒道十基础及甚深口诀乘教授答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