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分文不取(关于不持金钱戒)▪P4

  ..续本文上一页法,而遵循圣典中所指示的步骤来实行。

   举例而言,圣典中并没有教导比丘在居士要供养金钱时,指示居士如何供养如法的必需品。圣典中教导说:当钱是以「要供养给比丘」的不清净动机被传送时,比丘不应指出净人。没有任何方法能使供养金钱成为如法,金钱绝不可能属于比丘。比丘不能指示如何使用必需品基金里的钱,而只能要求必需品。这些要点相当微细,也许是基于缺乏研学、或依循惯例,或受到潜在对金钱的欲望之影响,大部份比丘并不了解这些要点。

   然而,不接受金钱的比丘如何取得如法的必需品呢?佛陀允许比丘经由几种方法取得必需品:最容易的方法是向自己的亲戚(有血缘关系的,姻亲不算在内),或已邀请比丘可以向他们要求必需品的居士提出要求。正常情况下,比丘不能向未曾提出邀请,而且不是亲戚的人要求必需品,这样做是邪命。然而,如果比丘生病,他可以向任何人要求医药或食物。此外,如果比丘的袈裟或钵被偷或毁坏,他也可以向任何人要求(见:尼萨耆波逸提第6与21条)。比丘也能要求居士帮忙劳动,或向居士借用工具。他可以要求人从公共水源(如河川或水坝)提水,但他不能向住家要私人拥有的水来喝。比丘也可以从法律所允许,不属任何人所有的荒野取得木材、石头或建筑材料。

   一个人要出家为沙弥或比丘之前,可以先安排一笔钱,作为提供他出家后的必需品之用 。这笔钱可由亲戚或朋友保管,并教导他们在他出家之后供养他必需品。新出家的比丘或沙弥可以向持有这笔钱的血亲(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要求必需品,但是,如果持钱者是朋友,则必须在这位朋友提出邀请之后,比丘或沙弥才能向他要求必需品,这必须在出家之前事先向朋友解释清楚。

   出家后,如果银行里还有他在家时所存的钱,那么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这些钱做任何的安排。他可以将钱留在银行,直到还俗,而不要在出家期间使用那些钱。或者,他可以将钱送给他的父母、亲戚或朋友,但是不能送给比丘,沙弥或佛寺。

   出家后,接受与使用退休金也是不如法的。想要在退休后加入僧团的人,必须在出家之前,将退休金做个妥善的安排。

  第六章:在家施主须知

   你知道佛陀不允许比丘与沙弥接受金钱吗?

   你必定注意到绝大多数的比丘接受并使用金钱,这是导致佛陀的教法衰没的原因之一。借着了解应如何供养佛陀许可的必需品,你能帮助护持佛陀的正法久住。

  在这一章里,我们列出了在家人必须谨记的要点,以便能够帮助比丘在不违犯戒律的情况下获得必需品。

  1.绝对不可以供养金钱给比丘,只可供养佛陀允许的必需品,像:袈裟、药品、书籍、或车票、船票、机票。如果你不确定比丘需要什么,你可以问他,或邀请他有任何需要时可以向你开口要求。

  2.供养比丘必需品的基金可以由净人(为比丘服务的在家人)保管。净人的职责是购买必需品,然后供养给比丘或全寺的僧众。不应问比丘:「我该把这笔钱交给谁?」如果你这样子问,比丘则不被准许说出净人是谁。你应如此问:「尊者,我想供养给您,请问谁是您的净人?」

  3.将钱交给净人,并教导他如何做之后,要通知比丘说:「我已经托付了必需品的基金若干元给你的净人,当您需要必需品时,可以向他要求,他会供养必需品给您。」

  4.如果你已经知道比丘的净人是谁,你可以直接将钱托付给净人,然后像上述第3条那样通知比丘。

   请仔细阅读上述要点,并记住该说的话。上述的步骤是佛陀允许的门答迦许可(Mendaka allowance):

   「诸比丘,若有信敬佛法的居士将金钱托付给净人,交代他说:『请用这笔钱供养如法的必需品给这位尊者。』

   如是,诸比丘,如来允许诸比丘接受得自那笔钱的如法必需品。

   然而,诸比丘,无论如何,如来绝不允许诸比丘接受或寻求金钱。」

  结 论

   关于金钱的戒条解释起来相当复杂,但是实行起来并不困难,比丘必须做的只是拒绝接受金钱而已。真诚遵守戒律的人将在佛法中得到更深的领悟,他们将能体验到持戒的成果,这成果不存在戒条的文字里头,但存在持戒者的内心当中。

  中文版后记

   在两千多年前,当释迦牟尼佛还在世时,有一天,佛陀告诉弟子们这样的一件事。

   「诸位比丘,这已经是相当久远的事了。有一个叫塔萨拉哈的皇族,拥有一个用来报告时间及警报的战鼓,取名为阿能诃战鼓。」

   「这个战鼓每天都为城里的人民报告时辰。若遇到急迫事件发生时,士兵们更是大力的将鼓敲击得震耳欲聋,以便让人民做好防备。」

   时光飞快的流逝了,这个簇新的战鼓,慢慢的出现剥落及裂痕。塔萨拉哈皇族见到这个情形,赶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将裂痕换补上去。过后当鼓皮再出现剥落及裂痕时,他们也同样的换上新的鼓皮。

  就这样重复的换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原本的木片及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佛陀说到这里,便问弟子们说:

  「比丘们,这个阿能诃战鼓还在吗?」

   「敬爱的佛陀,战鼓还在呀。」

   「它还叫阿能诃战鼓吗?」

   「是的,它还是被称为阿能诃战鼓。」

   「这个战鼓是不是原来的那个阿能诃战鼓呢?」

   「敬爱的佛陀,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阿能诃战鼓,因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换掉了。」

   这时,佛陀才说:「比丘们,同样地,如来所宣说的教理也会在未来出现和阿能诃战鼓一样的情形。到了某个时候,会有一些比丘,因为当时的情势所需或由于个人的贪心、欲望、无明而把佛法一点一滴的换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后如来的圣教将会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所剩下来的仍然被称为『佛教』,但实际上佛陀的教诲已经荡然无存了。」

  摘自:《泰文大藏经》

  愿佛法长存于世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别解脱教诫

  (Ovadapatimokkha)

  不造一切恶,实行一切善,清净自己的心,这是诸佛所教。

  忍辱是最好的德行,诸佛皆说涅槃至高无上。杀害他人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伤害他人者不是真正的沙门。

  不诽谤、不侵害、严于持戒、饮食知节量、深居于幽僻之处、精勤于修习增上定,是为诸佛所教。

  

   书 名:分文不取《关于不持金钱戒》

   A Life Free of Money

   原著者:汤敏达 比丘

   Dhamminda Bhikkhu

   编译者:库那威罗 比丘等

   Gunavira Bhikkhu and others

   版 次:公元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初版

   ‧结缘书‧欢迎翻印‧请勿添减本书内容

  慈爱经

  (Mettasutta)

   欲获得寂静的善行者应具足:能干、坦诚、绝对正直、谦恭、温文、不骄傲、知足、易于护持、事务少,俭朴、摄受诸根、谨慎、不粗鲁、不执着俗家、不论多微小的过失,只要会受到智者指责的,他都不犯上。

   (他应当祝愿)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快乐、平安。所有呼吸的众生,不论强弱,长或大,中等,短或小,可见或不可见,住在近处或远方,还会再生或不会再生的: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愿无人欺骗他人,或在任何地方轻侮人;愿他们不互相怀恨,不思挑拨与敌对。

   因此,恰如为母者不惜生命地保护其独子,他亦当如此保持无量慈爱心,与于一切众生。让其慈爱遍满无量世界,于上方、下方及四方皆不受限制,完全没有瞋恨。无论是立、行、坐、卧,只要他不昏睡,便应培育这种(具有慈心的)觉醒。他们说,这是现前的梵住。

   他不堕入邪见,具足德行,圆满智见。止息对欲乐的贪爱,他肯定不会再投胎。

  

《分文不取(关于不持金钱戒)》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