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而遵循聖典中所指示的步驟來實行。
舉例而言,聖典中並沒有教導比丘在居士要供養金錢時,指示居士如何供養如法的必需品。聖典中教導說:當錢是以「要供養給比丘」的不清淨動機被傳送時,比丘不應指出淨人。沒有任何方法能使供養金錢成爲如法,金錢絕不可能屬于比丘。比丘不能指示如何使用必需品基金裏的錢,而只能要求必需品。這些要點相當微細,也許是基于缺乏研學、或依循慣例,或受到潛在對金錢的欲望之影響,大部份比丘並不了解這些要點。
然而,不接受金錢的比丘如何取得如法的必需品呢?佛陀允許比丘經由幾種方法取得必需品:最容易的方法是向自己的親戚(有血緣關系的,姻親不算在內),或已邀請比丘可以向他們要求必需品的居士提出要求。正常情況下,比丘不能向未曾提出邀請,而且不是親戚的人要求必需品,這樣做是邪命。然而,如果比丘生病,他可以向任何人要求醫藥或食物。此外,如果比丘的袈裟或缽被偷或毀壞,他也可以向任何人要求(見:尼薩耆波逸提第6與21條)。比丘也能要求居士幫忙勞動,或向居士借用工具。他可以要求人從公共水源(如河川或水壩)提水,但他不能向住家要私人擁有的水來喝。比丘也可以從法律所允許,不屬任何人所有的荒野取得木材、石頭或建築材料。
一個人要出家爲沙彌或比丘之前,可以先安排一筆錢,作爲提供他出家後的必需品之用 。這筆錢可由親戚或朋友保管,並教導他們在他出家之後供養他必需品。新出家的比丘或沙彌可以向持有這筆錢的血親(有血緣關系的親戚)要求必需品,但是,如果持錢者是朋友,則必須在這位朋友提出邀請之後,比丘或沙彌才能向他要求必需品,這必須在出家之前事先向朋友解釋清楚。
出家後,如果銀行裏還有他在家時所存的錢,那麼他不能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對這些錢做任何的安排。他可以將錢留在銀行,直到還俗,而不要在出家期間使用那些錢。或者,他可以將錢送給他的父母、親戚或朋友,但是不能送給比丘,沙彌或佛寺。
出家後,接受與使用退休金也是不如法的。想要在退休後加入僧團的人,必須在出家之前,將退休金做個妥善的安排。
第六章:在家施主須知
你知道佛陀不允許比丘與沙彌接受金錢嗎?
你必定注意到絕大多數的比丘接受並使用金錢,這是導致佛陀的教法衰沒的原因之一。借著了解應如何供養佛陀許可的必需品,你能幫助護持佛陀的正法久住。
在這一章裏,我們列出了在家人必須謹記的要點,以便能夠幫助比丘在不違犯戒律的情況下獲得必需品。
1.絕對不可以供養金錢給比丘,只可供養佛陀允許的必需品,像:袈裟、藥品、書籍、或車票、船票、機票。如果你不確定比丘需要什麼,你可以問他,或邀請他有任何需要時可以向你開口要求。
2.供養比丘必需品的基金可以由淨人(爲比丘服務的在家人)保管。淨人的職責是購買必需品,然後供養給比丘或全寺的僧衆。不應問比丘:「我該把這筆錢交給誰?」如果你這樣子問,比丘則不被准許說出淨人是誰。你應如此問:「尊者,我想供養給您,請問誰是您的淨人?」
3.將錢交給淨人,並教導他如何做之後,要通知比丘說:「我已經托付了必需品的基金若幹元給你的淨人,當您需要必需品時,可以向他要求,他會供養必需品給您。」
4.如果你已經知道比丘的淨人是誰,你可以直接將錢托付給淨人,然後像上述第3條那樣通知比丘。
請仔細閱讀上述要點,並記住該說的話。上述的步驟是佛陀允許的門答迦許可(Mendaka allowance):
「諸比丘,若有信敬佛法的居士將金錢托付給淨人,交代他說:『請用這筆錢供養如法的必需品給這位尊者。』
如是,諸比丘,如來允許諸比丘接受得自那筆錢的如法必需品。
然而,諸比丘,無論如何,如來絕不允許諸比丘接受或尋求金錢。」
結 論
關于金錢的戒條解釋起來相當複雜,但是實行起來並不困難,比丘必須做的只是拒絕接受金錢而已。真誠遵守戒律的人將在佛法中得到更深的領悟,他們將能體驗到持戒的成果,這成果不存在戒條的文字裏頭,但存在持戒者的內心當中。
中文版後記
在兩千多年前,當釋迦牟尼佛還在世時,有一天,佛陀告訴弟子們這樣的一件事。
「諸位比丘,這已經是相當久遠的事了。有一個叫塔薩拉哈的皇族,擁有一個用來報告時間及警報的戰鼓,取名爲阿能诃戰鼓。」
「這個戰鼓每天都爲城裏的人民報告時辰。若遇到急迫事件發生時,士兵們更是大力的將鼓敲擊得震耳欲聾,以便讓人民做好防備。」
時光飛快的流逝了,這個簇新的戰鼓,慢慢的出現剝落及裂痕。塔薩拉哈皇族見到這個情形,趕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將裂痕換補上去。過後當鼓皮再出現剝落及裂痕時,他們也同樣的換上新的鼓皮。
就這樣重複的換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原本的木片及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佛陀說到這裏,便問弟子們說:
「比丘們,這個阿能诃戰鼓還在嗎?」
「敬愛的佛陀,戰鼓還在呀。」
「它還叫阿能诃戰鼓嗎?」
「是的,它還是被稱爲阿能诃戰鼓。」
「這個戰鼓是不是原來的那個阿能诃戰鼓呢?」
「敬愛的佛陀,它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阿能诃戰鼓,因爲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換掉了。」
這時,佛陀才說:「比丘們,同樣地,如來所宣說的教理也會在未來出現和阿能诃戰鼓一樣的情形。到了某個時候,會有一些比丘,因爲當時的情勢所需或由于個人的貪心、欲望、無明而把佛法一點一滴的換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後如來的聖教將會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所剩下來的仍然被稱爲『佛教』,但實際上佛陀的教誨已經蕩然無存了。」
摘自:《泰文大藏經》
願佛法長存于世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別解脫教誡
(Ovadapatimokkha)
不造一切惡,實行一切善,清淨自己的心,這是諸佛所教。
忍辱是最好的德行,諸佛皆說涅槃至高無上。殺害他人者並非真正的出家人,傷害他人者不是真正的沙門。
不誹謗、不侵害、嚴于持戒、飲食知節量、深居于幽僻之處、精勤于修習增上定,是爲諸佛所教。
書 名:分文不取《關于不持金錢戒》
A Life Free of Money
原著者:湯敏達 比丘
Dhamminda Bhikkhu
編譯者:庫那威羅 比丘等
Gunavira Bhikkhu and others
版 次:公元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初版
‧結緣書‧歡迎翻印‧請勿添減本書內容
慈愛經
(Mettasutta)
欲獲得寂靜的善行者應具足:能幹、坦誠、絕對正直、謙恭、溫文、不驕傲、知足、易于護持、事務少,儉樸、攝受諸根、謹慎、不粗魯、不執著俗家、不論多微小的過失,只要會受到智者指責的,他都不犯上。
(他應當祝願)願一切衆生心生歡喜、快樂、平安。所有呼吸的衆生,不論強弱,長或大,中等,短或小,可見或不可見,住在近處或遠方,還會再生或不會再生的:願一切衆生心生歡喜。願無人欺騙他人,或在任何地方輕侮人;願他們不互相懷恨,不思挑撥與敵對。
因此,恰如爲母者不惜生命地保護其獨子,他亦當如此保持無量慈愛心,與于一切衆生。讓其慈愛遍滿無量世界,于上方、下方及四方皆不受限製,完全沒有瞋恨。無論是立、行、坐、臥,只要他不昏睡,便應培育這種(具有慈心的)覺醒。他們說,這是現前的梵住。
他不墮入邪見,具足德行,圓滿智見。止息對欲樂的貪愛,他肯定不會再投胎。
《分文不取(關于不持金錢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