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佛教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南傳和北傳兩大系統。流行于斯裏蘭卡(古稱獅子國)、泰國、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的的佛教,被稱爲南傳佛教;流行于中國、越南、朝鮮和日本的佛教被稱爲北傳佛教。
本書是專門談南傳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聖谛和八正道。
本書作者毗耶達西法師(Ven . Piyadassi),斯裏蘭卡人,青年時代出家,是科倫坡金剛寺著名的大長老金剛智(已故)的弟子,早年就學于那爛陀學院和斯裏蘭卡大學,曾一度是美國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精通巴利叁藏,博曉巴、梵、英、斯四種語言,是現今斯裏蘭卡佛教界著名學者;尤善于運用通俗語言深入淺出,弘揚佛法,爲斯裏蘭卡電臺的佛學主講人。他還是一位大旅行家,作了十叁次環球性弘法旅行,訪問過一百多個國家(1981年曾訪問中國)。此書寫于1964年,首先在英國出版,由于文字通俗易懂,成爲歐洲一時的暢銷書。1974年在斯裏蘭卡再版,1979年又重印。現在這本書,據作者說已經翻譯成西班牙文和荷蘭文。譯者征得作者的同意,以斯裏蘭卡1979年版本爲藍本譯成中文。
本書第一章是佛陀的傳略,作者以樸素的語言,描寫佛陀,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平淡地描寫佛陀,不足以顯示佛陀的偉大,但是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認爲佛陀是人而立足于人間進而以淨化人生爲宗旨,這是第二章一開始就談到的問題。正因爲如此,佛陀的出家、修道、成佛、說法,直到最後涅槃。均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從這些事迹中就愈顯佛陀的偉大了。從第叁章以後,作者更契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智慧的源泉,詳細論述了四谛與八正道,並認爲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一些佛教典籍所講的內容,都不離開這個範疇,充分表達了佛陀立教的人本思想。
由于作者是一位巴利文佛教學者,因此他在書中使用了許多巴利文術語和名詞,譯者在翻譯時,參考了日本巴利文學者水野弘元先生的《南傳大藏經總索引》,盡可能地采用漢文中原有的譯名,不敢貿然創新。但有個別名詞,漢文中缺,譯者只好按照一般規律音譯。巴利文詞彙和外文姓名漢譯對照,附在本書之後,供讀者參考。
書中引用的巴利文經典的許多段落,是作者從巴利文譯成英文的,我又從英文譯成中文,因無南傳經典中譯本核對,經過兩次轉譯,不符原文之意和錯誤之處,則有待于漢譯南傳大藏經出版後,進行核對,並予以修改。書中引用的《法句》偈文,見葉均譯《法句》本。
本書原文,基本上照譯,但有個別段落從略,還有些段落,僅取其意,未照原文全譯。書中凡有參考價值的注釋,均已譯出附在各章之後。但有些注釋,如“見前”或“見後某頁”等,在中譯本上毫無用處,故亦從略。基于這些情況,本書只能算是一個節譯本。
本書原名《佛陀的古道》(The Buddha”s Path),旨在突出四谛中的道谛。但本書的內容,是全面闡釋四谛和八正道的。由于作者弘傳的是南傳佛教,說四谛八正道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故今將本書改名爲《南傳佛教基本教義》。
譯者由于水平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方 之
一九九二年十月
原 序
二千五百年以前,在印度古城波羅奈(現在的貝拿勒斯)附近鹿野苑所聽到佛陀的開示,是人類思想和生活的一種革新。雖然這種開示最初只有五名苦行者聽到,但是現在,它已經和平地滲透到世界最遙遠的角落。人們爲更好和更深入了解其意義的要求則是很大的。
佛陀的教義,近年來在英文中出現了許多解釋,但大多數缺乏准確性,不能正確地表達佛陀的本意。上座部保存了最古老和最忠實的傳統,我盡可能准確地在上座部的巴利叁藏中探索佛陀的教義。所以,本書對佛教中心思想四聖谛作了一個全面的說明,特別強調了佛教的八正道的修持。我爲這本書起名"古道"(按:本書原名"古道",譯者改爲現名),這是佛陀提到八正道時使用過的名稱。
第一章作爲導言,對佛陀的生活作了簡要的說明。而第二章則是佛教的基本觀點。四聖谛和八正道在以後各章中都作了詳細的討論。在第十二、十叁和第十四章中,專門討論了佛經中所闡釋的禅定。
現在,我首先要向諾波尼迦長老表示感謝。當我住在錫蘭康提塞納納雅迦(森林)茅蓬時,是他征求並鼓勵我寫這本書。我就這個主題和其他一些專門問題,同他作了許多次有趣的討論。感謝弗朗西斯.斯托裏先生,他很樂意地通讀了打印手稿,並提出了有益的寶貴建議。也感謝吉納普塔比丘、斯裏蘭卡公共受托人V.F.古納特納、R.阿貝雅塞卡拉和D.穆尼達沙諸先生,他們給了我許多幫助和鼓勵。在這裏還要記下我對僧團中四位著名成員的感謝,他們是:彌勒、蘇摩、迦葉波和諾納摩裏四位長老。我與他們交往二十多年,就佛法曾作過許多次愉快的討論,對我有很大鼓舞。他們都已先後謝世,相會在分別中結束了。最後,但不是最小,感謝K.G.阿貝雅辛格先生,他是那麼不倦地爲我打印了全部手稿。
第一章 佛 陀
偉大的宗教──佛教創始人佛陀,生活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北印度,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取得成就的人)。他的父親淨飯王,在尼泊爾邊境的迦毗羅衛城中治理釋迦族的國家。拘利族的公主摩诃摩耶,是淨飯王的王後。
五月的月圓日,印度的樹和花枝繁葉茂,果實滿枝,人、鳥、獸都心情歡暢。這時摩诃摩耶王後已身懷有孕,依照當時的習俗,正從迦毗羅衛城去提婆陀诃城的娘家分娩。當她行至兩城之間的藍毗尼園,在盛開的婆羅花樹下手扶樹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個兒子。
藍毗尼園,位于波羅奈(現在的貝拿勒斯)以北的100英裏處,在該地可以看到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即將成佛的悉達多太子降生處,叁百一十六年以後,阿輸迦王在這個著名地方樹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紀念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五行,九十叁個阿輸迦時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釋迦族聖人佛陀降生處”字樣仍然依稀可見。石柱“像刻時一樣脆”,在過去曾被擊中。公元七世紀中葉,中國的譯經兼旅行家玄奘還看到過這根石柱。後來在1896年被發現並鑒定爲藍毗尼園遺址,要歸功于當時著名考古學家孔甯漢先生。
母後摩诃摩耶産後的第七天就去世了,由其妹波奢波提.喬答彌將太子撫養成人。太子雖然是在物質極其豐富而豪華的環境中長大的,但是他的父親未忘記給他應受的教育。太子精通了各方面的知識,在武藝等方面,超過了別人。
但是,太子從幼年時代起,就被慎重關注著。太子長大時,其父的熱切希望是,他應結婚成家,作爲他當然的繼承人。但他卻擔心太子受到當時婆羅門的感染而去過苦行生活。
根據當時的習俗,太子年十六,就與拘利族善覺王和波蜜塔王後的獨生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結了婚。耶輸陀羅與太子同歲。太子雖然享受人間榮華寶貴,並不缺乏任何東西,無憂無慮,但是他父親的關懷卻使他成爲“囚犯“、成爲世俗心理的人,但所有的努力,均不起作用。淨飯王盡量不讓太子看到人生現實生活中的不幸事態,這些更加促使悉達多太子的好奇心,更加提高他尋求真理、尋求解脫的決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成熟,太子開始思考人世間苦惱現象所産生的根源。據書上說,他看到了四種景象:首先他看到了一個完全無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個皮包骨、極端不幸且可憐,並患有某種疾病的人,第叁次看到了一隊悲痛的人群,擡著他們可愛親人的屍體去火化。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但是第四種景象,卻使他長久難忘。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態度安靜、沈著、超然和自立。他得知這是一位出家過清淨生活的人,是要尋求真理、解決生命之謎的人。出家之念,于是在他的心裏開始萌生。在回宮的途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深思,一種令他心悸的苦惱和不愉快的情感,于是在他的心裏引起了共鳴。他越是與宮牆外的世界接觸,他就越相信世間缺少真正的快樂。
在一個靜寂的月夜(七月的月圓日),他産生了這樣的想法:
生命的青春年華,在老年中結束。人的官能,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刻,卻不起作用了。當疾病悄悄地進入體內時,強壯的身體突然失去活力和健康,最後死亡的降臨,這似乎是突然的或意外的,結果是結束一期短暫的生命。他相信一定有解脫這種苦痛的辦法,有逃脫年老和死亡的辦法。
這樣思考之後,他的“青壯驕”、“無病驕”和“生命驕”都沒有了。他看清了這叁種虛幻驕傲的危險,被一種強有力的迫切要求所征服,即探求不死、了脫生死,不但爲自己探求,爲自己解脫,也爲一切苦惱衆生探求,爲解脫生、老、病、死而努力。他的深切悲心,促使他尋找菩提和佛果;現在悲心鼓勵他走向偉大的出家,爲自己打開俗家生活牢籠的大門;悲心使他作出毅然的決定,直至最後別離時深情地向懷抱嬰兒熟睡的愛妻看一眼,也絕不動搖自己的信念。
當時他二十九歲,正當華年,在美麗的耶輸陀羅爲他生産獨生子羅侯羅的那天,別離使他更加悲傷和心酸。他自己離開了王宮,卻以超人的毅力和決心舍棄嬌妻、愛子和慈父以及具有權威顯赫的王儲之位,打扮成一名貧窮的苦行者,隱遁于幽靜的森林深處,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開始尋求生命的永恒真理,尋求脫離煩惱的最高境界──涅槃。
爲尋求醫治人生生命的方法,他自己承擔了這一高尚使命而毅然出家。他曾追隨阿邏.迦羅摩和郁陀迦.羅摩子兩位著名仙人,他希望他們作爲導師,會指示他解脫的道路。他修了定,並盡可能達到了最高的定境,但是不滿足他的願望。他們的知識,他們玄妙經驗的境界,不能滿足他所渴望要追求的東西。因此,他離開了他們,去繼續尋求他尚不明白的東西。
他到處漫遊,最後到達伽耶尼連禅河畔的優樓頻螺,他被這裏的幽…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