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是一堆堅實的磚塊,離祗陀園寺550英尺。殘迹堆是24.5英尺高,全部是用24*10*3.5英寸磚修建的。充分證明其古老。”
在孔甯漢繪製的舍衛城的地圖上,在規劃中,這座塔是用H標明的,見《印度考古調查》第叁四一頁(1871,西姆拉)。
[xlv] 《增支部義疏》第一卷第四叁一頁;《經集義疏》第叁五七頁;《長老尼偈義疏》第一四一頁。
[xlvi] 《長老偈》第八七八偈。
第九章 正語
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主張,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和他所生活的社會美好,應提倡某些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的標准則不一樣,某些人的道德觀念,可能不適合其他的人。正確和錯誤的行爲准則,有時要依靠世界人民的不同背景──他們的地理、經濟和社會情況等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道德的原則標准是不一樣的。
看起來,是否由于時代的變化,人們好像在想宗教導師們所製定的某些道德原則已經過時。他們熱衷于自己的快樂生活。假若他們認爲道德行爲准則是障礙,那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將這些准則擱置一邊,然後接受新的行爲方式,不久成爲習慣,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無人介意說這些行爲不好。不過有許多道德原則,不分膚色、種族或宗教,都是期望要遵守的。
佛教的道德範疇是廣泛的,有各種各樣,但是佛教的道德或戒的作用則只有一個,而不是很多,這就是人的語言和行爲的控製。換句話說,就是語言和行爲的純潔。佛教教義中規定一切道德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戒行,但是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因爲戒對定有幫助。另一方面,定又是從真實智慧獲得的一種手段。它們輪流起作用,産生佛陀教導的最後目的──心解脫。所以戒、定、慧是人的情感和理智的混合體。佛陀爲此目的指導他的弟子。
佛陀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僅是有理性的,而且是一切美好的生活現實──道德圓滿和精神解脫。這包含佛陀要我們培養善良的情操,放棄壞的情感。因爲僅有善良情操不能引導我們獲得最後解脫,但是這方面應當發展。善良的情操應當經常與正見相結合。這樣,就清楚地知道了戒、定、慧是一根繩的叁股,通過這根繩的幫助,謹慎的人就能達到最高的目的,並宣布其成就說:“所作已辦。”就是這樣,佛法指導信徒通過清淨的生活和正見,斷除諸惡,得到解脫。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討論正語,下兩章分別討論正業和正命。由于這叁種屬于戒的一類,在八正道的範圍內,說的是全部佛教的道德准則,像佛典中所解釋的那樣,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解釋戒,這並不是不可以的。
佛教的最高目標──究竟解脫,不是驟然可以證得的,它是一種逐漸的過程,一般要循序漸進地修持。正如經中經常指出的,得到精神上的清淨,是通過戒行的修持而來的。沒有戒行的修持,精神上的清淨和證入解脫是不可能的。佛陀告誡弟子們,在進入定和慧的道路之前,首先在道德行爲上要遵守戒律。所以,從頭開始是必要的。佛陀教導修道的起點是戒,是道德的行爲。要在戒的堅定基礎上站穩,就必須努力製伏瞬息變幻的心念。
佛陀向弟子們指出了克服語言和身體犯罪的方法。弟子馴服舌頭、控製身體的行爲,使自己賺取生活方式的純淨,嚴持戒律,就能在道德基礎上很好地建立起來。所以,他修學一些重要的戒條並認真地遵守,即使是最微小的違犯也要戒掉。[i]他要這樣控製自己的語言和行爲,努力守護自己的根門。[ii]因爲假若他對根門缺乏控製,不健康的念頭就會蒙蔽他的心靈。守護住根門,見色、聞聲等等,他就既不被這些外境所迷惑,也不會引起反感,而是心境保持平衡,舍棄一切歡喜和厭惡,熱情地修習官能的控製。
他吃東西有節製[iii]並憶念:不是爲自我放縱,不是美化身體,而是爲了梵行保持不受損害。他專心警寤策勵,[iv]清除自己心裏的諸煩惱。[v]這種行爲或生活模式,只適用于比丘而不適用于俗人。
假若弟子們熱衷于修道,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前進,開始更加艱難的修定任務,通過采取適合于他性情[vi]的主題,不停地繼續前進,圓證菩提。他逐漸一點一點地、一刹那一刹那地[vii]通過克服妨礙修定的重重障礙,淨化自己的心靈。他就是這樣努力,注意控製變幻無常的心的。折伏諸根,他的語言、行爲和心念都在控製之下,他就得到了自製。他現在這樣修學戒和定,力圖通過如實知見,如實看待事物,獲得真正的智慧。如我們在前面討論過的,它包括看待一切因緣所生法的無常、苦和無我的性質。這對一位修定的佛弟子來說,“世界”不是外在的或經驗主義,而是人的身體和與身俱來的識,此即五取蘊世界。對這個五蘊世界,他努力了解是無常的、苦的和無我的。佛陀對這個身心世界,曾在對大王一次話中提到,他說:
大王,經常記住,看世界是空──舍棄有“我”之看法。[viii]如是即可征服魔羅(死)。
一個佛弟子是這樣修慧時,他就能正確理解“無常之物不值得歡喜,不值得重視,不值得執著。”[ix]他不認爲五蘊、五根和與之相應的境是“我”和“我所”。佛陀曾告誡說:
諸比丘,非汝等之物,棄舍;棄舍,于汝等有利。諸比丘,何爲非汝等之物:啊,諸比丘,色身非汝等之物,棄舍;棄舍,于汝等有利;受非汝等之物……想非汝等之物……行非汝等之物……識非汝等之物,棄舍;棄舍,于汝等有利。[x]
他這樣如實理解事物,體會五取蘊的真實性質,“無依止而住,在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xi]──蘊與官能世界,在生活中感受最高的快樂──涅槃。簡單一句話,這是雅利安(聖)弟子通過逐漸修習而達到最終目的的方法。
讀者會注意到,通過逐漸修持,實爲最後解脫的這種自我淨化、自我控製,沒有任何外力強迫。對于已辦或未辦之事,既無獎賞,也無懲罰,不用聖水洗浴,既不向什麼神上供,也不禮拜神、禮拜太陽或火。爲什麼呢?因爲清淨和染汙完全依靠自己,外界的有情或無情,不能也不批准我們的清淨和解脫。《法句》說:
非裸行結發,非塗泥絕食,
臥地自身塵,非以蹲踞住,
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淨。[xii]
關于佛教的道德准則──戒,現在讓我們來詳細地討論一下。在巴利文的另一原典《長部》第一經中,我們發現有一個關于“戒”的很長和很複雜的故事,在這裏我們暫不作討論。
在正當行爲的項目中,最基本的是守五戒。這是佛教道德的ABC,是在家信徒要遵守的基本戒條。這些戒條是:
1.不殺生。[xiii]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埃德溫.阿諾德爵士在《亞洲之光》中,是用下面的話來形容五戒的:
不殺唯恐汝自殺,原因全爲憐憫他,
走在人生向上路,此行可謂最低下。
自由給與方可取,但非貪得強與欺,
爲人不愛非義財,只取屬于彼自己。
不作僞證不诋毀,更不妄言說是非,
內心清淨說實話,此方堪稱真谛輝。
避開藥物麻醉劑,用彼能使智亂昏,
澄清心境洗身體,無須神酒蘇摩羹。[xiv]
不觸鄰居人妻妾,不作肉欲犯罪行,
此種行爲是非法,亦非人情適當行。
這些戒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和實踐的,不光是念一念,說一說就能完事的,或者是只適用于別人而與自己無關。
“心中知道戒條之人,但不實踐,有如人點燃燈,卻又閉上眼。”[xv]
佛教不要求在家信徒像期望僧團成員一樣遵守所有的戒律。但是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道德觀念對向上之路是重要的。皈依叁寶、成爲佛教徒的人,期望他至少要守這五條基本戒。五戒是道德的起點。五戒不限定在某個特殊日期或地方才遵守,而是終生經常在一切地方都要遵守的。除那些至少證了初果以上的人以外,其他一切人都有可能犯戒。不過一旦有違犯發生,後悔對一個的軟弱和缺點是毫無用處的。因爲後悔沒有好處,不能幫助自己或幫助別人,它只能擾亂人的心靈。另外,根據佛教說,戒是可以遵守的,犯錯誤不是“罪行”,“罪行”那個字眼,對佛陀的教義來說,是無關的。沒有“破壞佛的法律”這樣的事,因爲佛不是立法者,不是對有情懲惡獎善的裁決者。所以沒有“罪行”悔恨、悲傷或遺憾的事。事情的作者要爲他自己的行爲負責,他遭受苦果或享受樂果,是爲善還是作惡,那是他自己要關心的事。還應當說,一切善或惡的行動,不必要成熟,一個人的善業強可能壓服惡業,反過來也是一樣。
上述已清楚地表明,沒有法律或規定,沒有人強迫你,是你自願答應守戒,自己爲你的行爲負責。假若違犯了你已經遵守的戒,那你就很有必要下決心不再犯,糾正自己的缺點,努力改正,不再違反。一個細心的思想家應當體會到遵守這些戒條的唯一目的是控製自己的感情沖動,控製邪惡的傾向和錯誤的行爲。這是爲清淨和快樂鋪平道路,促進誠實,給社會以安甯。經過仔細分析,我們知道遵守這些戒條,是減少社會一切邪惡根源貪、嗔、癡唯一的方法。例如第一條戒,沒有嗔恨和殘忍的思想,就不會有傷害;第叁條戒的情況尤其是貪;第二條戒和第四條戒,可能是由于貪和嗔;第五條戒是貪。癡則隱藏在所有這五戒的背後。
要注意的重要之點是從飲酒而引起的癡。它障礙清醒的思路,減弱推理的能力,令人粗疏大意,令人頭腦發昏和成爲其他邪惡的主謀。醉漢對自己的行爲是不負責任的,可能犯下任何的罪行。所以,違犯這一條戒,可能導致一個人違犯其他所有的戒。佛陀說:
諸惡致狂亂,尤其濫用意,此諸惡基礎,行者應舍棄。[xvi]
可能有人爭辯說:有節製的飲酒無害。但是有一種說法:
先是人飲酒,接著酒飲酒,然後酒飲人。
所以,比較好的是心中經常記住佛陀的警告:
留意,自我控製和沈…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