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11

  ..續本文上一頁說,都是從我們現象世界的體驗而來的。事物的世俗觀點是輪回的,那就是說屬于生存或轉生的。因此,所有其他關于涅槃的觀點,也都是轉生的觀點。所以,他不能有一個涅槃的真實圖像。他的一切思想、觀點和語言都是受限製的,有條件的,不能適用于不造作、絕對、無爲的涅槃。

  習慣上,我們說一些肯定和否定的術語,也和解釋其他事物一樣,有其一定的聯系。但是涅槃是超肯定和否定的,與任何受條件製約的事物沒有關系。佛陀用了些世間的常用名詞,知道他們的有限性。關于什麼是涅槃的問題,讓我們聽一聽佛陀是怎麼說的:

  諸比丘,涅槃界有二種,何等爲二?即有余依涅槃界[vi]與無余依涅槃界。諸比丘,何爲有余依涅槃界?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是阿羅漢,其漏已盡,已修梵行,所作已辦,卸卻負擔,已證阿羅漢果,完全斷除生死諸縛,因正智得解脫。其官能尚未毀壞,彼仍體驗適意與非適意,仍受快樂與痛苦,五蘊存在。諸比丘,其貪、嗔、癡已斷。此即名爲有余依涅槃界。

  諸比丘,何爲無余依涅槃界?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是阿羅漢,其漏已盡,已修梵行,所作已辦,卸卻負擔,逐步證得阿羅漢果,完全斷除生死諸縛,因正智得解脫。無一切感受,無意欲,現在此成爲冷靜。諸比丘,此即名爲無余依涅槃界。

  此事,佛陀又作如是說:

  見者說二涅槃界,堅定不移無所挨。

  一界尚余諸蘊底,已斷導致生死纏;[vii]

  一界無是諸蘊底,表明今後生死完。

  彼等知此絕對境,其心斷縛得解放;

  彼等證得法實體,[viii]靜寂欣喜定不還。[ix]

  有情由五蘊或心物構成,這些心物不停地變化,因此是無常的。它們的來和去,就因爲“生的性質即是滅的性質。”[x]

  人的貪、嗔、癡,帶來相續的生和死。因此,人不斷除貪、嗔、癡,他就不能了脫生死。[xi]

  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就是他還活著的時候,徹底斷除了貪、嗔、癡。這就是上面所說的有余依涅槃界。阿羅漢剩余的五蘊,是他過去生中的貪、嗔、癡爲緣而生起的。由于還活著,他的諸蘊還在起作用。因此,他的官能接觸外境時,還有愉快與痛苦的感覺。但是,由于他已從煩惱、分別和自我思維中獲得解脫,他不會被這些感受所動搖。[xii]

  當一個阿羅漢逝世時,他的剩余諸蘊就停止起作用。此諸蘊是死時毀壞的,他不再有感受了。因爲他已徹底斷除了貪、嗔、癡。他不再有生死,很自然,就不再有受。所以說:“他的受變得冷靜了。”

  此種思想,在《自說》中是這樣表述的:

  身壞感覺停,諸受變冷靜;

  一切結構止,識亦不再生。[xiii]

  這就是所說的無余依涅槃。

  從前述看,阿羅漢的狀況是清楚的,一個人完全斷除導致生死的貪、嗔、癡叁毒之後,也就從生死輪回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了。他是完全自由的,他不會再有任何原因使他作爲有情轉生。因爲,他已證得涅槃,相續轉生完全停止了。他已經超越普通或世俗的活動。在他還生活在世間的時候,他已經將自己提高到世間之上。他的行動不再産生後有之果,不再有業的效力。因爲這些行動不是由叁毒、由煩惱發動起來的。他是可以避免一切惡、一切心理上的染汙的。在他身上,不隱藏隨眠,他是超善惡的。他已舍棄善和惡。[xiv]他不被過去、未來和現在所困擾,他不再執取世間的事相,所以煩惱亦不能再生。他不會被生活的變遷所擾亂,盡管感官接觸世間意外事件,他的心亦不動搖。他無憂、離塵、安穩。[xv]這樣,涅槃是現生證得的一種“悟境”--即現法涅槃。思想家、有心探求的人懂得此種悟境是不覺得有困難的,這只能是阿羅漢而不是任何別的有情,不管是世間的有情,還是在天堂裏享樂的有情都不是。

  有情的生活性質是痛苦的,雖然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染汙,什麼是愛欲,但不知道什麼是完全斷除染汙,因爲他沒有經受過。假如他知道,那是他由于自我證悟,知道什麼是非染汙,什麼是涅槃或真實,什麼是真正的快樂。阿羅漢用親身的體驗說涅槃,而不是憑傳聞說涅槃。但是阿羅漢由于是自己證得,不能使別人懂得涅槃。斷了愛欲的人,知道自己證得了解脫,但他不能向別人解說此種解脫。不管他談多少解脫的意義,別人是體會不到的。因爲這是自己體會,自己證得的。證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每個人必須爲自己吃和睡,爲自己治療小病。這些只是每天需要的。有關人的內部發展,他的心靈解脫,還需具備更多東西呢!

  難以掌握的是無余依涅槃。換句話說,就是入涅槃或阿羅漢最後的寂滅。

  《自說》中經常引用的一段話是:

  諸比丘,有不生,有不起因,有不造作,有絕對。假如無不生,無不起因,無不造作,無絕對,就無逃脫生、起因、造作與相對。由于有生,有不起因,有不造作和有絕對,所以逃脫生、起因、造作與相對。[xvi]

  此非堅(擴張)、濕(內聚性)、暖、動之元素,非空無邊處,非識無邊處,非無所有處,非非想非非想處,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此處非來非去,非生非死,非支持,非存在,非外境,是此。此實爲苦之結束。[xvii]

  從上所述,很清楚,這種入涅槃(最後的涅槃)是一種色、受、想、行、識五蘊以及一切與諸蘊有關的法都已停止不起作用的狀態。所以,這是一種相對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對事物的。它不是因的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無爲。

  苦,生苦之因的愛欲是世間的,涅槃則不是世間的,而在緣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間法都是有關系的,相對的,而作爲無關系的涅槃則是絕對的。

  佛陀在一部很重要的經中[xviii]闡述緣起和四真谛時,對諸比丘說:

  世間隨意認爲真實者,聖者徹底了解,認爲是虛妄的;而聖者歡呼爲真實者,世間亦認爲是虛妄的。

  佛陀進一步說:

  涅槃非虛妄,聖者知爲樂;

  真實由彼證,無欲逝不存。[xix]

  佛陀用真實取代涅槃,這不是唯一的例子,因爲我們還發現有以下的話:

  比丘,真實是涅槃之名。[xx]

  彼等在真實中解脫,斷除轉生之愛欲。[xxi]

  在另一部同樣重要的經[xxii]中說,絕對冷靜(內心已完全熄滅貪、嗔、癡叁種火)的阿羅漢,領會樂、非樂或非樂非不樂感受時,他知道那是無常的,不以我的思想去執取,不用享樂(情欲)的感受去領會。經中說:

  不管彼以何感受領會,是樂,非樂,非樂非不樂,彼領會不執著,不被所縛。彼知身體解體(生命本能結束以後),一切感受,一切體會,都會變成冷靜,都會是安定。猶如油燈燃燒,靠油與燈芯,油與燈芯燒完,由于燃料缺乏,燈即熄滅。如是,當比丘體會身體最後結束感受時,彼知道:“我已體會到身體最後結束之感受。”當彼體會生命最後結束之感受時,彼知:“我已體會到生命最後結束之感受。”彼知“身體毀壞,生命最後結束,現此一切受,非快樂,將變成冷靜。”因此,一個人有如此天賦,被賦與此最高之智慧。因爲知諸苦滅盡,是最高之智慧。

  此其解脫,建立于真實之上,不可動搖。虛妄是不真實,此是真實(非虛妄),是涅槃,是真谛。因此,比丘,一個人有如此天賦,被賦與最高之真谛,因爲最高真谛是涅槃,是真實(非虛妄)。

  《寶經》[xxiii]中說:

  彼等過去已死亡,如今再無新生長;[xxiv]

  心不依附未來轉,再生胚芽已滅光。[xxv]

  彼等更無愛欲起,賢者寂滅如燈樣。[xxvi]

  這是已經逝世阿羅漢的狀況(般涅槃者)。他的道路,像鳥飛翔在空中,[xxvii]是不能尋覓其蹤迹的。因此,說阿羅漢或佛陀進入涅槃是錯誤的。因爲涅槃不是一個地方或國家或“天堂”。有情可以繼續在那裏永遠居住。涅槃沒有地區。經典中說佛陀或阿羅漢逝世爲涅槃者,意思是說完全過去了,完全寂滅了,這清楚地表明是生死流轉的終止──旅行的終點。佛陀或阿羅漢逝世以後的境界究竟怎樣,那是不能用思維推測、不能用語言給他下定義的。既無法衡量,也沒有尺寸,它是“不回答”,是“無記”的問題。最高的真谛是難以形容的,是不可說的。

  優波私婆問:人逝世以後,是否在快樂中長期存在?佛陀的答複是明確的:

  人死之後無尺度,有惡死後可能有。

  一旦諸法悉消除,所說方便亦非有。[xxviii]

  沒有我,沒有靈魂,是什麼得涅槃或者是誰證涅槃?這是一個使人難以回答的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所謂有情是什麼。一個有情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是一種變化的過程。前後相續兩刹那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可知,沒有什麼東西是常住的。此種過程──此種物質與精神範疇的流動──完全停止,就是所要了知的涅槃境界。涅槃是永恒的寂滅。

  究竟是什麼得涅槃或誰證涅槃的這一問題的提出,是因爲在人們心中有“我”這個強烈的觀念存在,所有問題都圍繞在這個“我”上。但是在我們的行動、我們的身、語、意背後沒有“我”,沒有行爲的作者,沒有思想的想像者。涅槃是有,但不是“人”(有情)得到它。人只是一個現象在向前奔流。在習慣用語中,我們說男人、女人、我,等等,但認真講起來,沒有這樣的個體存在,只有過程的展開和過程的停止。“生的性質就是滅的性質。”[xxix]

  五蘊構成一個“有情”。愛欲這一苦因是在五蘊中生起的。愛欲的熄滅,也必須在此諸蘊中。就是這樣一種過程的出現,一種過程的熄滅,沒有常住的“我”産生諸蘊和最後根除諸蘊,更不依賴于外力。此即轉生和轉生的熄滅。這是正確的看法。

  佛教的涅槃,被稱爲無上的快樂,如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這種快樂的到來,是由于所有感受都完全冷靜、熄滅。現在,這種說法,確實使我們迷惑不解,因爲我…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