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6

  ..續本文上一頁ndy)附近馬特萊的阿路寺(Alu-vihara)寫的(刻在貝葉上)。

  [ii] 《中部》第二八經。

  [iii] 《中部》第二二經。

  [iv] 《毗奈耶.大品》;《長部》第二卷。

  [v] 《相應部》第五卷第四叁七頁。

  [vi] 《中部》第九二經;《經集》第五五八偈;《長老偈》第八二八偈;《毗奈耶》第一卷第二四五頁。

  [vii] 《相應部》第五卷第四叁叁頁。

  第一真谛──苦

  在早期佛經中,“豆〖亻去〗”(苦)一字,有多種意義,即根據場合的不同,它有被用在心理學、生理學和哲學方面的不同意義。

  對那些如實看事物的人,“豆〖亻去〗”(苦)的觀念不是不重要的事。在佛教教義中,它是基本原理。忽視這一重要原理,就包含著忽視其余叁谛。知道苦的重要性,可以從佛陀如下的話中看到:

  他看到苦,也看到苦因,看到苦滅和滅苦之道。[i]

  由于這些真谛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看到四谛之一或者更多一點,也就包含著看到了其他諸谛。[ii]誰要否定苦,那麼從苦得到解脫之道就毫無意義了,簡而言之,否定一谛,就等于否定其余叁谛,那也就是否定佛陀的全部教義。

  堅定的實利主義說:

  我不要輕信所有這些毫無意義的話。

  對他來說,這種教義,好像是枯躁無味、莫名其妙和沒有價值的。但是對那些現實主義者來說,這並不是神話,不是想像出來對愚人編造的故事。

  那些從正確的角度來看感覺世界的人,不帶偏見的看法,對他們來說,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苦。它是普遍的,所有那些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都包括在這一問題之中。正如佛陀所說:人生是苦,以苦爲基礎。[iii]假如有什麼問題成立的話,那必定是苦,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苦。假若我們高興,或者說它是沖突──我們的願望和生活事實之間的沖突。自然,人的每一種努力是爲了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去掉不能令人滿意的事,控製沖突,這就是苦,是一種可悲的心情。

  對這個單純的問題,我們起了各種不同的名稱: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心理的,甚至是宗教的問題。難道它們不都是起源于那個單純的問題──苦,即不能令人滿意而來的嗎?假如沒有不能令人滿意的事,何必需要我們努力去解決?所有問題都帶來不能令人滿意,而努力是要解決它們。但它們互相招致,原因通常不是外界的,而是在問題的本身,它是主觀的。我們常常想我們已經滿意地解決所有有關問題,但它們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暴露出來,好像我們經常面臨新的問題,我們又作出努力去解決它們。如是它們和對它們的解決就有必要繼續下去。這就是苦的性質,是有知覺存在的普遍特點。苦的出現和消失,只是再出現的另外一種形式。它們都是生理的和心理的,有些人能忍受一種比忍受別的更容易一些,反過來也一樣。

  照佛教說,生命是苦,苦統治著生命。這是生命的根本問題。世間是苦的,是不幸的,沒有一個有情能從不幸中擺脫。這是普遍真理。是有感覺、正確地看待事物的人不能否定的。但是承認這一普遍的事實並不完全是否定快樂和幸福。脫離了苦的佛陀在說人生皆苦的時候,從不否認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在五部巴利原典之一的《增支部》中,有長長的詳細項目,列舉有情能夠享受的幸福。[iv]

  佛陀在答複摩诃梨.離車的問題時說:

  摩诃梨,若色、聲、香、味、觸諸境(如你所知這些外境,人通過官能攀緣外境)全皆是苦,爲苦所困擾,完全失去快樂與幸福,有情自然從此等外境中得不到快樂;但是摩诃梨,因爲此等外境中有快樂與幸福,故有情享受其中快樂,並執著快樂。由于此種執著,彼等使自己被汙染。[v]

  通過官能(根),人被外境所吸引,外境中有快樂,從中得到享受,這是事實。因爲你可以體驗到,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不論快樂的外境,還是內在的享受,都不能持久,它們時刻在起變化。現在當一個人的享受和快樂不能持久或被剝奪,他總是悲傷和不愉快的。他不喜歡千篇一律,因爲單調使他不愉快。如是他期待著新快樂,就象家畜尋找新的草原一樣。但是,這些新的快樂,像過眼雲煙,瞬息即去。因此,所有快樂,不管我們願意還是不願意,都是痛苦和厭惡的前奏。一切世間快樂,都是瞬息而過的,像包上糖衣的毒藥丸,欺騙我們,傷害我們。

  一種不合意的菜,不好喝的飲料,討人嫌的行爲以及成百種其他瑣事爲我們──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富人或窮人,高級人或卑賤人、識字的人或不識字的人──帶來痛苦和不滿意。莎士比亞在寫《哈姆雷特》時,只是對佛陀的話發出了共鳴:

  悲傷到來時,它們不是來一個密探,而是成群結隊地來。

  現在,當人們尚未看清生活的這個側面時,這種快樂的不穩定性,使他感到失望並受到挫折,甚至不自覺地失去了判斷力,還可能失掉心理平衡,以致做出愚蠢的行爲。這很危險,是過患,人類常常面臨著這享受和過患兩種生活情況。但是對有情或無情的東西力圖避免深陷于愛欲的人,則從客觀的觀點來觀察生活,用正當的眼光看事物,在一切生活的變化之下,他的文化修養要求他鎮靜。當事物走向錯誤時,他能夠微笑,保持心理平衡,抛開一切喜好和厭惡──他不煩惱,而是解脫。享受、過患、解脫叁者,是經驗的事實,我們稱之爲生活的真實寫照。

  佛陀在答複摩诃梨的問題時繼續說:

  摩诃梨,若色、聲、香、味、觸外境完全皆是快樂,被快樂所圍繞,而非痛苦,有情即不會厭惡外境。但是,摩诃梨,因其是痛苦,在此等外境中,無持久之快樂,彼等感到厭惡。因厭惡,彼等即不快樂,不執著;因不執著,彼等即淨化自己。[vi]

  現在,從叁方面講述苦:(1)苦苦,(2)行苦,(3)壞苦。[vii]

  所有身心的苦,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viii]是日常生活中一般的苦,稱爲苦苦,不需要多少學問就能懂得這些生活事實。

  行苦是屬于哲學範圍的,雖然“行”字包含著所有因果事物,但此處苦字上下文的意思是指五聚或五蘊。它們是色蘊(此種情況是指可見可觸之色身)、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簡稱爲名色,色即色蘊,名是其余受想等四蘊。此五蘊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情色身。

  有情和經驗的外界,二者都是經常變化的。它們的存在和消逝,一切都是運動的。沒有什麼東西能逃脫這種無情的和不停的變化。由于這種昙花一現的現象,所以沒有什麼東西使人真正愉快。有幸福,也不過是瞬息即逝的事。它的消逝,就像雪片一樣溶化,帶來苦惱,這就是佛陀爲何在總結苦谛時所說:

  要言之,執著五蘊是苦。

  這就叫做行苦。

  壞苦是由于無常而來的苦。人能夠經曆一切舒適和愉快,可是感受逐漸消失。正如佛陀所說:就是得了四禅的修定者的感受,也屬于壞苦的範疇。因爲它們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化的。[ix]但是這裏說苦,決不是人們一般忍受的那種痛苦。佛陀指出,諸法無常,是苦。諸法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由變化帶來苦,無常就是苦,[x]沒有持久不變的快樂。

  在佛陀的苦谛這一公式中,他說:

  簡言之,執著五蘊是苦。[xi]

  依照這一教義,苦離不開五蘊,不能離開五蘊單獨存在。執著五蘊和苦是一碼事,而不是兩碼事。“諸比丘,何爲苦,理應說即執著五蘊。”[xii]

  佛陀在其他地方說:

  在此一尋長之身中,我以其識與想宣說爲世界,其集、其滅與導致此世界寂滅之道。[xiii]

  這裏“世界”一詞即是指苦。

  從上所說,很清楚,正確理解第一真谛和其他叁真谛,對五蘊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所以,讓我們來盡力了解五蘊的意義吧。佛教講二谛,即世俗谛和勝義谛[xiv],就一般說法,我們說一個“有情”,但從勝義的意義講,沒有這樣的“有情”,只有經常變化的身心力量的現象。這些力量構成五蘊。我們稱之爲“有情”的,也只有這些經常變化的五蘊。

  什麼是五蘊?

  1.首先是色蘊。它包含四大種,這是傳統上就知道的堅、濕、暖、動。[xv]在這個意義之下,雖然它們一般被稱爲地、水、火、風,但是它們不光是這些。在佛教思想中,尤其是在最高級的教義阿毗達摩中,所講含義遠不止這些。

  地或固體,是膨脹的元素,由于這種膨脹的元素,客觀物體就占據了空間。當我們看到一件物體時,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某種在空間擴張的東西,我們就給它一個名稱。膨脹的元素不只是代表固體,也代表液體,因爲我們看到在面前展現的大海時,我們所看到的也是地。石塊的堅硬、軟膏的柔和、物體的輕重,也不過是它的本質和特性。

  水或液體是凝聚元素。正因爲這種特性的元素,物質的微粒才能凝聚起來而不致散開。凝聚力在液體中是很強的。因爲不像固體,它們甚至分散以後再結合。爲使它們重新結合在一起,就有必要通過加熱將固體變成液體,就像金屬的焊接一樣。我們看到一種物體時,看到的只是界限的膨脹,此種膨脹或“形狀”之所以有可能,是因爲有凝聚的力量。

  火是暖的元素。這種元素成熟、加強和對其余叁大種傳熱。一切有情的活力和植物的存在,是由于這種元素的力量。從每一種形式的膨脹,我們得到熱的感受。這是相對的,因爲我們說一種物體涼,我們只是表示那種特殊物體的溫度比我們身體的溫度低。所以,這很清楚,所謂“涼”,也是熱的元素,當然是低度的。

  風是動的元素,它是“位移”的意思。這也是相對的。知道一樣東西移動了,我們需要定一個點作爲固定的目標,從固定點來丈量位移。但是,在宇宙間,沒有絕對不動的物體。所以,所謂穩定,也是動的元素。動依靠熱,完全沒有熱,原子就停止震動。完全無熱,只是理論性的,我們感覺不到。因爲那時我們…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