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dy)附近马特莱的阿路寺(Alu-vihara)写的(刻在贝叶上)。
[ii] 《中部》第二八经。
[iii] 《中部》第二二经。
[iv] 《毗奈耶.大品》;《长部》第二卷。
[v]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七页。
[vi] 《中部》第九二经;《经集》第五五八偈;《长老偈》第八二八偈;《毗奈耶》第一卷第二四五页。
[vi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三页。
第一真谛──苦
在早期佛经中,“豆〖亻去〗”(苦)一字,有多种意义,即根据场合的不同,它有被用在心理学、生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不同意义。
对那些如实看事物的人,“豆〖亻去〗”(苦)的观念不是不重要的事。在佛教教义中,它是基本原理。忽视这一重要原理,就包含着忽视其余三谛。知道苦的重要性,可以从佛陀如下的话中看到:
他看到苦,也看到苦因,看到苦灭和灭苦之道。[i]
由于这些真谛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看到四谛之一或者更多一点,也就包含着看到了其他诸谛。[ii]谁要否定苦,那么从苦得到解脱之道就毫无意义了,简而言之,否定一谛,就等于否定其余三谛,那也就是否定佛陀的全部教义。
坚定的实利主义说:
我不要轻信所有这些毫无意义的话。
对他来说,这种教义,好像是枯躁无味、莫名其妙和没有价值的。但是对那些现实主义者来说,这并不是神话,不是想像出来对愚人编造的故事。
那些从正确的角度来看感觉世界的人,不带偏见的看法,对他们来说,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苦。它是普遍的,所有那些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都包括在这一问题之中。正如佛陀所说:人生是苦,以苦为基础。[iii]假如有什么问题成立的话,那必定是苦,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苦。假若我们高兴,或者说它是冲突──我们的愿望和生活事实之间的冲突。自然,人的每一种努力是为了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去掉不能令人满意的事,控制冲突,这就是苦,是一种可悲的心情。
对这个单纯的问题,我们起了各种不同的名称: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甚至是宗教的问题。难道它们不都是起源于那个单纯的问题──苦,即不能令人满意而来的吗?假如没有不能令人满意的事,何必需要我们努力去解决?所有问题都带来不能令人满意,而努力是要解决它们。但它们互相招致,原因通常不是外界的,而是在问题的本身,它是主观的。我们常常想我们已经满意地解决所有有关问题,但它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暴露出来,好像我们经常面临新的问题,我们又作出努力去解决它们。如是它们和对它们的解决就有必要继续下去。这就是苦的性质,是有知觉存在的普遍特点。苦的出现和消失,只是再出现的另外一种形式。它们都是生理的和心理的,有些人能忍受一种比忍受别的更容易一些,反过来也一样。
照佛教说,生命是苦,苦统治着生命。这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世间是苦的,是不幸的,没有一个有情能从不幸中摆脱。这是普遍真理。是有感觉、正确地看待事物的人不能否定的。但是承认这一普遍的事实并不完全是否定快乐和幸福。脱离了苦的佛陀在说人生皆苦的时候,从不否认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在五部巴利原典之一的《增支部》中,有长长的详细项目,列举有情能够享受的幸福。[iv]
佛陀在答复摩诃梨.离车的问题时说:
摩诃梨,若色、声、香、味、触诸境(如你所知这些外境,人通过官能攀缘外境)全皆是苦,为苦所困扰,完全失去快乐与幸福,有情自然从此等外境中得不到快乐;但是摩诃梨,因为此等外境中有快乐与幸福,故有情享受其中快乐,并执著快乐。由于此种执著,彼等使自己被污染。[v]
通过官能(根),人被外境所吸引,外境中有快乐,从中得到享受,这是事实。因为你可以体验到,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不论快乐的外境,还是内在的享受,都不能持久,它们时刻在起变化。现在当一个人的享受和快乐不能持久或被剥夺,他总是悲伤和不愉快的。他不喜欢千篇一律,因为单调使他不愉快。如是他期待着新快乐,就象家畜寻找新的草原一样。但是,这些新的快乐,像过眼云烟,瞬息即去。因此,所有快乐,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是痛苦和厌恶的前奏。一切世间快乐,都是瞬息而过的,像包上糖衣的毒药丸,欺骗我们,伤害我们。
一种不合意的菜,不好喝的饮料,讨人嫌的行为以及成百种其他琐事为我们──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富人或穷人,高级人或卑贱人、识字的人或不识字的人──带来痛苦和不满意。莎士比亚在写《哈姆雷特》时,只是对佛陀的话发出了共鸣:
悲伤到来时,它们不是来一个密探,而是成群结队地来。
现在,当人们尚未看清生活的这个侧面时,这种快乐的不稳定性,使他感到失望并受到挫折,甚至不自觉地失去了判断力,还可能失掉心理平衡,以致做出愚蠢的行为。这很危险,是过患,人类常常面临着这享受和过患两种生活情况。但是对有情或无情的东西力图避免深陷于爱欲的人,则从客观的观点来观察生活,用正当的眼光看事物,在一切生活的变化之下,他的文化修养要求他镇静。当事物走向错误时,他能够微笑,保持心理平衡,抛开一切喜好和厌恶──他不烦恼,而是解脱。享受、过患、解脱三者,是经验的事实,我们称之为生活的真实写照。
佛陀在答复摩诃梨的问题时继续说:
摩诃梨,若色、声、香、味、触外境完全皆是快乐,被快乐所围绕,而非痛苦,有情即不会厌恶外境。但是,摩诃梨,因其是痛苦,在此等外境中,无持久之快乐,彼等感到厌恶。因厌恶,彼等即不快乐,不执著;因不执著,彼等即净化自己。[vi]
现在,从三方面讲述苦:(1)苦苦,(2)行苦,(3)坏苦。[vii]
所有身心的苦,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viii]是日常生活中一般的苦,称为苦苦,不需要多少学问就能懂得这些生活事实。
行苦是属于哲学范围的,虽然“行”字包含着所有因果事物,但此处苦字上下文的意思是指五聚或五蕴。它们是色蕴(此种情况是指可见可触之色身)、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简称为名色,色即色蕴,名是其余受想等四蕴。此五蕴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情色身。
有情和经验的外界,二者都是经常变化的。它们的存在和消逝,一切都是运动的。没有什么东西能逃脱这种无情的和不停的变化。由于这种昙花一现的现象,所以没有什么东西使人真正愉快。有幸福,也不过是瞬息即逝的事。它的消逝,就像雪片一样溶化,带来苦恼,这就是佛陀为何在总结苦谛时所说:
要言之,执著五蕴是苦。
这就叫做行苦。
坏苦是由于无常而来的苦。人能够经历一切舒适和愉快,可是感受逐渐消失。正如佛陀所说:就是得了四禅的修定者的感受,也属于坏苦的范畴。因为它们是无常的,是苦的,是变化的。[ix]但是这里说苦,决不是人们一般忍受的那种痛苦。佛陀指出,诸法无常,是苦。诸法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由变化带来苦,无常就是苦,[x]没有持久不变的快乐。
在佛陀的苦谛这一公式中,他说:
简言之,执著五蕴是苦。[xi]
依照这一教义,苦离不开五蕴,不能离开五蕴单独存在。执著五蕴和苦是一码事,而不是两码事。“诸比丘,何为苦,理应说即执著五蕴。”[xii]
佛陀在其他地方说:
在此一寻长之身中,我以其识与想宣说为世界,其集、其灭与导致此世界寂灭之道。[xiii]
这里“世界”一词即是指苦。
从上所说,很清楚,正确理解第一真谛和其他三真谛,对五蕴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所以,让我们来尽力了解五蕴的意义吧。佛教讲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xiv],就一般说法,我们说一个“有情”,但从胜义的意义讲,没有这样的“有情”,只有经常变化的身心力量的现象。这些力量构成五蕴。我们称之为“有情”的,也只有这些经常变化的五蕴。
什么是五蕴?
1.首先是色蕴。它包含四大种,这是传统上就知道的坚、湿、暖、动。[xv]在这个意义之下,虽然它们一般被称为地、水、火、风,但是它们不光是这些。在佛教思想中,尤其是在最高级的教义阿毗达摩中,所讲含义远不止这些。
地或固体,是膨胀的元素,由于这种膨胀的元素,客观物体就占据了空间。当我们看到一件物体时,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某种在空间扩张的东西,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膨胀的元素不只是代表固体,也代表液体,因为我们看到在面前展现的大海时,我们所看到的也是地。石块的坚硬、软膏的柔和、物体的轻重,也不过是它的本质和特性。
水或液体是凝聚元素。正因为这种特性的元素,物质的微粒才能凝聚起来而不致散开。凝聚力在液体中是很强的。因为不像固体,它们甚至分散以后再结合。为使它们重新结合在一起,就有必要通过加热将固体变成液体,就像金属的焊接一样。我们看到一种物体时,看到的只是界限的膨胀,此种膨胀或“形状”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有凝聚的力量。
火是暖的元素。这种元素成熟、加强和对其余三大种传热。一切有情的活力和植物的存在,是由于这种元素的力量。从每一种形式的膨胀,我们得到热的感受。这是相对的,因为我们说一种物体凉,我们只是表示那种特殊物体的温度比我们身体的温度低。所以,这很清楚,所谓“凉”,也是热的元素,当然是低度的。
风是动的元素,它是“位移”的意思。这也是相对的。知道一样东西移动了,我们需要定一个点作为固定的目标,从固定点来丈量位移。但是,在宇宙间,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所以,所谓稳定,也是动的元素。动依靠热,完全没有热,原子就停止震动。完全无热,只是理论性的,我们感觉不到。因为那时我们…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