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7

  ..续本文上一页已不存在,原因是人的身体也是原子构成的。

  虽然这个或那个元素占优势,但每一物体都是四大元素所构成的。例如,固体(地)元素占优势,物体就被称为坚固的,等等。

  这四大元素总是互为依存的,从四大衍生另外二十四种其他物质现象和品种。在这些衍生物中,包括五识的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以及识所缘相应的外境──色、声、香、味、触。色蕴包括整个物质实体──人的身体和外界。

  2.受蕴。我们的一切感受,都包括在这一集聚中。受有三种:乐受,苦受和舍受(非苦非乐)。它们的生起,依靠接触。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物、认识意境(概念或思想),人就有感觉。[xvi]例如眼根、色境和眼识三者相应时,被称为触。触,意为根、境、识相结合。这些都相应时,就没有力量能够阻止受的生起。

  这是触和受内在联络的性质,但是不能说所有有情从同一物体有同样的感受。一个人可能从一个特殊物体得到一种愉快的感受,而另外一人则可能得到不愉快的感受,第三人从同一物体可能得到的是中性感受(即舍受,既非愉快,也非不愉快)。这就要依靠心王和心所的作用。还有,感官的外境,在一个人的心里引起愉快的感受,等等。另外,对一种感官愉快的东西,对另一感官可能是不愉快的。例如,看起来不愉快的甘美水果,对舌可能是愉快的,等等。因此,我们知道在多种多样的情形中,通过接触,才能决定自己的感受。

  3.想蕴。想的作用,是物质和精神的客观物体的承认。想,同受一样,也有六种: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和意想。在佛教中,想没有像某些西方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斯宾诺沙和莱布尼茨所用的那个术语,而仅仅是一种感观的想。在认识(这是识的作用)和承认(这是想的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当识知道一个物体时,与此同时,想心所就认出物体的不同标记,如是就将它与其他物体区别开来。此种不同的标记在对物体作第二次、第三次认识中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每一次我们都认识到这个物体。因此,是想为我们带来回忆。

  应当注意的重要之点是:想常常在欺骗我们。使人们成为幻想或者是反常的想。

  有一个譬喻将说明这一点。农民在一块田里下了种,就树立一个草人来保护种子。在一段时间内,雀鸟错误地认为那是真人,就不敢落下,这就是想的幻觉。同样,感官和心理上的物体,通过假的印象,欺骗我们的心。因此,佛陀将想像的物体比作海市蜃楼。[xvii]

  当一种反常的或者是正常的想生起时,都来得比较强烈,而且支配着我们的心,那时摆脱这种想是困难的,但其结果在《经集》中一首偈文有很好的说明:[xviii]

  离诸邪想者,更无烦恼缠;

  以慧得解脱,妄想息无余。

  持诸邪想者,见起错与妄;

  彼住于此世,恒被口角烦。

  4.行蕴。[xix]这一蕴,除了上述受和想之外,包括所有的心所。阿毗达摩说五十二心所,受和想是其中的两个心所。但它们不是意志活动力,其余五十个都共同被称为行,或称为意志组合。意志在心的领域内起很重要的作用。在佛教中,假如一个行动是没有意志的,那个行动就不作为业来考虑。像受和想一样,行亦有六种,即意志指向色、声、香、味、触、法(心理上的物体)。

  5.识蕴。[xx]它是五蕴中最重要的一蕴。可以说它是所有五十二心所的储藏所。因为没有识,就无心所可用。识和心所是相互关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存在的。

  什么是识的作用呢?像受、想、行和意志力的构成一样,识也有六种形式及其不同的作用。它有自己的根和境,正如上面解释的那样,我们的一切感受,是通过官能(根)与外界(境)接触的结果。

  我们知道,意根缘意境,不是像其它五根看到外界可触可想的某些东西。如眼看到色境或可见物体,耳闻声等等。但是意识所了别的是概念和思想世界。官能(根),按照字义讲是“主要的”或“主”,色,只能由眼官能(眼根)看到,而不是由耳官能(耳根)听到,等等。当来到思想和概念世界时,意官能(意根)就是精神领域以内的主宰者。眼不能思考,不能收集概念,但它有助于可见之色,有助于了别色境。

  在这里,了解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官能与境物之间是这种作用的关系,应知眼与色、耳与声等,必须通过识的了别。换句话说,感受的物体,没有适当的识和特殊的受性是不能体验到的。现在眼和色都已具备,而能见的识就依靠眼、色而生起。同样,耳与声等,直到意根与意境也是如此。[xxi]还有,当眼、色和眼识在一起时,这就是它们的相应,就叫做“触”,从触生受,等等(像缘起法所解释的那样)。

  因此,识是通过五根门和第六意根门受到刺激而生起的。由于识的生起,是通过根、境的互相作用,这也是由因缘而生,并不是单独生起的。这不是精神或灵魂与物质的对立。思想和概念称之为第六意根的食,也是互相依靠的缘起法。它们依靠外境,此外境是其它五根所缘的色境。

  五根接触外境,只是现在,那就是外境同特殊的根直接接触的时候。但是意根所缘的境,无论是色、声、香、味还是触,都是其他诸根已缘虑过的。例如,一种可见之境,眼睛以往接触过,虽然不是现在眼前之物,但在此一刹那,它都能成为意根的想像物。其他诸境也是一样。这是主观的,这些感受是难以体验的。这类意识的活动是微妙的,有时是超过普通理解力的。

  所以,整个宇宙只是一大堆感觉。当我们看到颜色遮盖某物坚硬或膨胀,就说它是一个实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意只是对外界存在的现象给与某种解释,但这种解释不必要像它们通过感官渠道出现的一样。

  由于此种心或识是在物质世界范围之外,它不能化验,没有体积、形状、尺寸或大小,看不见,摸不着,如是不能用五官来辨认。它不在其他心所的控制之下,但却是它们的主宰者。必须清楚地理解,心不是在“自我”、“灵魂”或“我的实体”形式下一种持久的精神。它既非与物质对立,也非物质的产物。

  在佛陀时代,有许多人想,现在还有许多人继续在想,识在不变的形式中,承受自我或灵魂生存于人之中,继续不断直至一生,在死的时候,由一个生命转生变为另一个生命,生命与生命被捆绑在一起。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中部》第三十八经中看到一个明显的例子。佛陀有一个名叫〖口茶〗帝的弟子坚持以下的看法:

  就我理解佛陀所教的法,那是同一识在转变徘徊(重生)。

  当〖口茶〗帝将他的看法向佛陀明白表示时,佛陀反问他:

  〖口茶〗帝,此是何识?

  〖口茶〗帝说:

  就是表示、感受和现在此处、现在他处受善恶业果的识。

  佛陀说:

  但是,蠢人,你听我曾以此法说过吗?我难道未以各种方法说明识由缘生、离缘即无识生起吗?

  接着佛陀解释不同形式的识,用实例使其明白识是如何依缘而生起的道理。

  这些是五蕴的简单解释。这些蕴中,没有哪一蕴是持久不变的。它们经常在变化。抛开哲学不谈,用单纯的科学观点看物质,缘起法,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常住的。无论什么无常的东西,都充满着痛苦,充满着悲伤。

  假如读者作出结论说,佛教这种苦的思想很无吸引力,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正如佛陀已经指出的,一切有情贪求快乐,他们厌恶不快乐。悲愁的人寻求快乐;已经拥有快乐的人,寻求更多的快乐。

  但是,想象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令人沮丧的,因而说佛教徒的精神消极,那是错误的。佛教徒远非如此。他是在微笑中过生活的人。只有懂得生命真正性质的人,他才是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不会被事物瞬息变化的现象所困扰。他如实努力看待事物,看事物的实质。当他面对生活中的事实,如老、病、死等等,冲突往往在人的生活中生起,但只要他以勇敢精神有准备地面对事实,他就不会被挫折和失望所烦恼。这种生命观,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现实的看法。忽视事物不稳定原则--苦的内在性质的人,面临生活多变时,他就会产生混乱,不知所措,因为他没有经过如实看待事物的训练。认为快乐是持久不变的人,当事物发生与他的愿望相反时,就会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因此,对生活与生活有关的事情,要有一种超然的见解和修养。因为有了超脱的见解才不会给精神上带来失望和痛苦,什么东西也不执着,而是任运自然。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但这虽然不是彻底拔掉苦根,却也是控制苦的有把握的补救方法。

  佛陀看到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快乐,同其他缘起法一样,都是短暂的,是一种暂时的景象。他警告人们不要过于执着短暂的快乐,因为这些短暂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并引起不愉快。防止极端的悲观和乐观的出现,最好的办法是沉着。沉着就是泰然自若,而不是不高兴、不关心,它是沉静、集中精神的结果。当接触变迁的生活时,确实应该坚定,泰然处之。有沉着修养的人,是不会烦乱的。

  有人问到一位母亲,爱子死了,她为何不悲伤?她的回答是具有哲理的,她说:

  “他不请而来,不请而去,他像来一样去了,伤心、痛苦和悲嚎又有何用?”[xxii]因此,人们沉着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这是镇定心境的优势,这种优势不被得失、讥嫌和称赞所动,不被苦难所烦恼。这种心境是用正确的观念看待有情世界才有的。因此,心境的沉着能引导人达到觉悟,并从苦痛中解脱出来。

  从缘生法中,不能获得绝对的快乐。我们往往在这一刹那所享受的大快乐,而在下一刹那就会变成痛苦。因为快乐都是暂时的,是不能持久的。仅仅感官的喜悦,我们称之为快乐和享受,但这个字的确切意义是:此种喜悦不是快乐。喜悦也是苦,因为它是短暂的。假若我们用智慧的眼光以明智的洞察力和正确的见解去看事物,就会发现世界只是一…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