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8

  ..续本文上一页种幻影,它使有情执著,引导有情堕落。一切所谓世俗快乐都是短暂的,只是痛苦的前奏。它们只是暂时解救一下人生的不幸,即所知由变化而产生的苦。因此,我们看到苦从未停止,它在某种或其他形式中起作用,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苦苦、行苦和坏苦。

  所有的苦,人都能想得出来,达到高峰并在执著的五蕴中停止下来。除执著五蕴之外,苦经常在起变化,不管是粗的苦,还是细的苦,都不能长存。

  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一切有情都在尽量避免其不协调和痛苦,想得到快乐、喜悦和幸福。虽有不断地努力,但是持久的幸福是从来没有的,快乐好像只是两种痛苦之间的间歇。这就清楚地表明哪里有执著五蕴,哪里就有苦。值得注意的是像快乐一样,苦也不是持久的,因为它也是缘起的,要起变化的。

  埃德温.阿诺德爵士在《亚洲之光》中是这样描写苦的:

  生苦无有帮助者,青年热心成年苦,

  冷清衰老窒息苦,汝之时间充满苦。

  正如佛陀所说:

  五蕴是负担,放下实快乐。[xxiii]

  这就是涅槃,是无上的快乐。[xxiv] 

  征服了苦的佛陀在向弟子们解释苦的含义时,他的脸上没有一点不愉快的表情,完全相反,他的面容总是愉快的,因为他所说的,表示了他满意的心情,他是微笑的。他说:

  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

  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xxv]

  他鼓励弟子不要有病态,而应当培植快乐的一切重要品德,这是菩提的因素。佛陀这种告诫的结果,在《长老偈》和《长老尼偈》两部书中都有记载,有男女弟子受感动的喜悦赞诗。对佛教作一种不带偏见的研究,它会告诉我们:佛教是一种有快乐和希望的教义,而不是悲观主义者的失败哲学。

  -------------------------------------------------------------

  注释:

  [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七页。

  [i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七页。

  [iii] 《相应部》第一卷第四O页。

  [iv] 《增支部》第一卷第八O页。

  [v] 《相应部》第三卷第六九页。

  [vi] 《相应部》第三卷第六九页。

  [vii] 《长部》第三三经;《相应.阎浮车经》(Jambukhadaka-sutta);《清净道论》第四九九页。

  [vii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页;《毗奈耶》第一卷第一O页。

  [ix] 《中部》第一卷《苦蕴大经》(Mahadukkhandha-sutta)。

  [x] 《相应部》第三卷第二二页。

  [x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页。

  [xii]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八五页。

  [xiii] 《相应部》第二卷第四八页。

  [xiv] 《长部》第九《布吒婆陀经》(Potthapada-sutta)。

  [xv] 《中部》第二八经。

  [xvi] 此种六受,分别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思想中,意被认为是第六根。

  [xvii] Marici(幻影)。

  [xviii] 《经集》第八四七偈。

  [xix] 在五蕴名单中,“行”是Samkhara一字的普通术语。在别的行文中,Samkhara,意味着缘生和混合而产生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蕴都是Samkhara。

  [xx] 不严格地说,识、心、意三者都是同义语(《相应部》第二卷和九四──九五页)。

  [xxi] 《中部》第一四八经。

  [xxii] 《龙本生》(Uraga Jataka)(第三五四号)。

  [xxiii] 《相应部》第三卷第二六经。

  [xxiv] 《法句》第二O四偈;《中部》第七五经。

  [xxv] 《法句》第三OO偈。

  第四章 第二真谛──集

  为人治病之前,首先了解其病因是很重要的事。治疗的功效,有赖于去掉病因。佛陀说苦,进一步指出苦因,这是给与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轻率地批评说佛陀是悲观主义者,是不公正的。乐观主义者当然会很高兴听到在四真谛的解释中,有一条“厌世主义者”的出路。根据佛陀的教导,什么是苦因集谛呢?

  在佛教教义中,由于没有掌握人类命运的专横创造者,佛教不将苦或苦因归因于外力或“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从人自己最内部的秘密深处去寻找。在早期的佛经中,佛陀的初次说法以及其他许多经中,第二真谛是用以下的话来有系统地表述的:

  招致来生的爱欲,[i]伴随着有情感的希望,到处寻求新的快乐,此即欲爱,有爱和非有爱。

  所以,这就很清楚,苦是爱欲的结果,爱欲是苦的因。在这里,我们看到种子与果实,作用与反作用和因与果的关系。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现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现在这种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心理因素,希望保持生存下去。它一再制造世界。生命依靠生命的欲望,它是隐藏在背后的动力,不仅现生是如此,过去生中和未来生中亦复如此。现在的果是由于过去的因,未来的果将是由于现在的因。此是缘起法的程序。此种力量可用河流(爱河)作比较,因为像河水淹没村庄、郊区、城市和乡村一样,由于转生,爱欲之河在继续奔流。又像燃料维持火焰燃烧,爱欲的燃料在维持生存之火不灭。

  佛陀说:

  诸比丘,我未见任何别的束缚(结)像此爱结捆绑众生,长期徘徊与匆忙于生死流转中。诸比丘,确实众生被此爱结捆绑,徘徊匆忙于生死流转。[ii]

  在这里,重要的是理解爱欲不是因为带有大写的F(英文“第一”的头一字母,──译者)和C(英文“因”的头一字──译者),就被认为是第一因。因为根据佛教讲,没有“第一因”,而是无始以来的因和果与其他邪恶统治着宇宙。事物既非一因,亦非无因。而是像缘起法所说的是“众因”。爱欲像其他色法一样,也是缘生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终,虽然爱欲被列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依受生爱,受的生起依靠触,等等。[iii]下面的对话表明佛陀关于苦因的观点:[iv]

  有一次,一个叫做迦叶波的苦行者这样问佛陀:

  ──尊敬的乔达摩,现在苦是自作?

  ──实非如此,迦叶波。

  ──尊敬的乔达摩,何为他作苦?

  ──实非如此,迦叶。

  ──尊敬的乔达摩,为何苦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纯属偶然之情况)耶?

  ──实非如此,迦叶波。

  ──尊敬的乔达摩,苦不存在(没有苦)耶?

  ──肯定,迦叶波,苦非不存在。有苦。

  ──尊敬的乔达摩既不知苦,亦不见苦。

  ──非也,迦叶波,我非既不知苦,亦非不见苦之人,我是知苦见苦之人。

  ──尊敬的乔达摩,现在你是如何答复我问,如“实非如此,迦叶波”。你断言有苦,知苦见苦。尊敬的乔达摩,可否教我何为苦?

  ──迦叶波,说“一人作苦,同一人受苦,此为常见论者;说一人作苦,他人受苦,是断见论者。迦叶波,如来避免此二极端,教中道法;无明(存在的真正性质)缘行,行缘识(转生),识缘名色(精神与物质结合)、名色缘六处(前五根与第六意根)、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与失望。[v]如是整个苦即生起,此是顺缘起。(这就叫做集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等)……如是整个苦亦灭,此是逆缘起。(这就叫做灭谛)。[vi]

  迦叶波听了对这种教义的解释,信服了,就皈依了佛、法、僧,进入了僧团,其后成为阿罗汉之一。

  所以,这种缘起教义,次序十分清楚,苦是由因缘而生起的。因缘灭,苦也就灭了。

  佛陀自己在《增支部》中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呢?

  诸比丘,何为集谛?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所以整个苦生起。

  诸比丘,此被称为集谛。[vii]

  诸比丘,何为导致苦灭之灭谛?由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等)……全部苦灭。诸比丘,此即名为灭谛。[viii]

  现在,很清楚,缘起对第二真谛和第三真谛是很重要的,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像某些人设想的是后期编纂的佛陀的教义。

  此种相依的缘起法,常常被简单地解释为实用的条件。由于缺乏解释,虽然它好像是这样,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义。那些精通佛教三藏的人知道,在缘起法中,将揭示出智慧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五蕴──相依的这种教义中,佛陀的生命观的实质,是能够被真正认识的。所以,假如佛陀关于世界的解释被正确地理解,那就完全抓住了在格言中总结起来的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心教义“诸法因缘生”。

  事物的因和缘没有了,果也就没有了。遵照佛陀的缘起教义,这种思想,被对佛法有渊博知识见称的施罗比丘尼下面这首偈文中表示出来了:

  此种身形非自作,亦非他人造此祸;

  缘为基础方存在,缘尽彼形亦结束。[ix]

  由于我们在上面看到“实非如此,迦叶波,实非如此,迦叶波”是佛陀答复迦叶波“是否苦是自作或他作”的问题,其答复清楚地表明佛陀不同意是自力(苦完全是由于自因所致)和外力(苦完全是由于自力以外的他力所致)所致。

  说苦完全是由于个人自作,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是在有情世界环境之中,环境会以各种方式影响他。说人的行动举止,完全是由于外力决定的,同样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该时人的道德责任和意志的自由是被否定的。佛陀的中道教义缘起法,避免了这两个极端,说明一切法或一切现象都是因缘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的。

  这种因果的相续,任何自力或外力都妨碍不了、控制不了。这种相互依存性的教义,不能被说成是宿命论。因为在此种教义中,个人的作用,物质…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