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分文不取(关于不持金钱戒)▪P3

  ..续本文上一页接受」,意即:以金银戒中所提及的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来接受。

  3. 如果使者以如法的方式问:「尊者,谁是为尊者服务的净人?」此时比丘可以指出净人给他。然而,如果使者问:「谁能拿这些钱?」或「我该将这些钱交给谁?」那么比丘不应指出谁是净人。

   当使者以错误的方式问,如果比丘指出净人,比丘就违犯尼萨耆波逸提罪,因为这仍然是命令他人为自己接受金钱。

  4. 提及「某某人是为比丘服务的净人」这话显示比丘如法的言语方式,比丘只能如此说,他不应说:「把钱交给他」,「他将保管钱」,「他将换钱」或「他将去购买」。

   如果居士以如法的方式发问,比丘应以如法的方式指出净人。如果比丘以错误的方式指出净人,他就违犯尼萨耆波逸提罪。

  5. 「你所指出的那个人已经受我嘱托了,尊者,在适当的时侯去找他,他将供养你袈裟。」意即:我已经嘱托那个人,当你需要袈裟的时侯,他将供养你袈裟。如果使者真的如此说了,那么得到这样的通知之后,比丘要求袈裟是如法的。如果使者只是前去将袈裟的钱放进净人的手中,那么,要求袈裟是不如法的。

   向一个没有邀请比丘提出需求的人要求袈裟,这是一种邪命。

  6. 如果比丘说:「这位就是为比丘服务的净人」,并指出当时就在现场的净人,如果使者在比丘面前将袈裟资金交到净人手中,并嘱咐:「为这位长老购买袈裟之后,请将袈裟供养他。」然后使者就走了。这时,即使比丘没有被使者通知说:「……净人已受我嘱咐……」等话,比丘要求袈裟仍是如法的。

   如果使者在即将离去之时告诉比丘:「我将交付这笔钱到净人的手中,你领取袈裟吧。」然后离去,或者他交代其它人来通知比丘,在这两种情况下,比丘要求袈裟都是如法的。尽管这条戒只提到「使者」,假如施主亲自带钱来,步骤依然同前,区别也如同前述。

  7. 「我需要一件袈裟」显示比丘要求袈裟的正确方式,以同样的意思,用任何语言,说任何物品都是如法的。如下的方式则不如法:「给我一件袈裟」,「为我带来一件袈裟」,「为我购置一件袈裟」或「为我买一件袈裟」。

  出自《普端严注》的选集

  1. 不只为自己接受金钱是不如法的,如果施主带钱来,说:「我供养这个给僧团,造一座花园、餐厅或其它。」接受这类金钱也是不如法的。依据《Mahapaccariya注》:任何比丘若为他人接受钱,就违犯突吉罗罪。

  2. 如果比丘拒绝接受钱,说:「比丘不许接受这个。」假如施主说:「我将把钱交给木匠或工人,你只要监视他们工作是否适当就行了。」施主将钱给了工匠,离去,那么,这是如法的。如果他说:「我会将钱交给我自己的人,或者我自己亲身保管,无论你需要将什么东西给予什么人,尽管派他们来我这里拿。」这也是如法的。

  3. 假如没有提到僧团、僧群或个别比丘作为接受者,居士们只是说:「我们将这金、银或钱供养佛塔,寺院、新建筑。」那么比丘不应拒绝,比丘应通知其净人说:「他们是如此如此说的。」但是,如果他们说:「我们为了佛塔、寺院、新建筑而供养这些钱,你拿去保管起来」,如此,比丘就必须拒绝,说:「我们是不许拿这个的。」

   在第一种情况,比丘不须要拒绝,因为他没有被要求接受钱,除了告诉净人他们所说的话之外,他什么也不能做,他不能接受那笔钱。

  4.如果有人带大量的金、银或钱,说:「我将这些供养僧团,诸尊者,请从这里取得你们的四事供养吧。」如果僧团接受了,僧团就犯戒,使用得自那笔钱财的必需品也是犯戒。

   如果在他要供养僧团之时,有一位比丘拒绝他说:「这是不许可的」,于是该居士说:「如果这是不许可的,那么我将保留它。」说完就带着钱走了,其它比丘不应对该比丘说:「你障碍了僧团的利益」或说其它诸如此类的话,任何对他说这类话的比丘就是犯戒(突吉罗),因为该比丘的拒绝拯救了整个僧团免于犯戒。

   如果那些比丘拒绝受钱,说:「这是不许可的」,然后居士说:「我将把钱交给净人或给我自己的人,或我亲身保管,你们尽管接受、使用得自于此的必需品吧。」那就是如法的。

  注疏中解释道:并非对所有的净人都运用这条戒中所显示的方法。它解释说:有十种和两类(被指出与未被指出)的净人,细节如下:

  5.若某人派使者带来为比丘买袈裟的钱,使者到比丘处说:「尊者,某某人派我送钱给你买袈裟,请将钱拿去。」比丘必须拒绝说:「这是不许可的。」如果使者问:「尊者有净人否?」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不论他已被居士教导:「你要为这些比丘服务」,或他只是该比丘的朋友或亲戚,而为比丘服务,假如那时此人就在比丘跟前,于是比丘指出他,说:「这位是诸比丘的净人。」如果使者当下就将钱交给净人,并说:「买了袈裟之后,供养这位长老。」说完离去,这称为:由比丘指出在场的净人。

   然而,如果当时净人不在现场,比丘指出说:「在某某村,名叫某某的人是比丘的净人。」于是使者前往该处,将钱交给净人,并说:「买袈裟供养某长老。」然后使者回来通知比丘,之后才离去,这称为:由比丘指出不在场的净人。­

   如果使者不亲自回来通知比丘,而派遣另一个人回来通知,说:「尊者,袈裟资金已由我们交给净人了,你可以领取袈裟。」这称为:第二种由比丘指出不在场的净人。®

   如果使者并没有像上述派遣人回来通知,而是前去找净人之前就先向比丘说好:「尊者,我将会把钱交给净人,尊者可以领取袈裟。」这称为:第三种由比丘指出不在场的净人。¯

   于是,由比丘指出的净人有四种:一种是由比丘指出在场的净人,另外三种是由比丘指出不在场的净人。在这四种情况下,比丘必须完全正确地依照王戒(raja sikkhapada)中所叙述的方式来做。

   如果比丘像上述的方式被使者询问,比丘因为没有净人,或者无意安排净人,而说:「我没有净人。」此时,如果有人来到,使者将钱交给那人,离去之前向比丘说:「从此人取得袈裟。」这称为由使者指出在场的净人。°

   另一种情况,使者自行入村,选择一人,将钱交给他,然后像上述三类情况做:亲自回来通知比丘,派人回来通知比丘,或入村之前向比丘说:「我将会把资金交给某某人,你可以领取袈裟。」然后离去。这三种称为:由使者指出不在场的净人。(±、²、³)

   这四种通称为:由使者指出的净人。在这四种情况〔5-8〕之下,比丘必须正确地依照在门答迦基金(Mendaka allowance)中所说的方式来做:

   「诸比丘,若有信敬佛法的居士将钱托付给净人,交代他说:『请用这笔钱供养如法的必需品给这位尊者。』如是,诸比丘,如来允许诸比丘接受得自那笔钱的如法必需品。然而,诸比丘,无论如何,如来绝不允许诸比丘接受或寻求金钱。」

   根据这项许可,没有限制比丘提出要求的次数,只要比丘没有认可接受该笔资金,即使他出言要求或默然站立一千次,都可以接受如此得来的如法必需品。如果他们不给比丘任何必需品,则比丘可以指定另一人做为净人,然后应命令那人将必需品带来。 如果比丘愿意,可以通知原来的施主,如果比丘不愿意,也可以不通知。

   若使者以上述的方式问比丘,而比丘回答:「我没有净人。」此时,若在场的某一人听到此话而告诉使者说:「贤者,把钱给我,我将为尊者买袈裟,然后供养他。」使者说:「好的,贤者,由你来供养袈裟。」使者将钱交给该人之后,没有通知比丘就离去了(没有告诉比丘:可以从那人领取袈裟)这样称为:由自己之言宣称成为净人。´

   另一种情况是:若使者只是将钱交给任何一个人,并告诉他:「你供养袈裟给尊者。」这称为:由他人之言宣称成为净人。µ

   最后这两种称为:未被指出的净人,在这两种情况〔9-10〕之下,比丘必须当作他们既不是亲戚,也没有邀请比丘可向他们要求必需品。如此,若他们自愿供养袈裟,比丘可以接受;若他们不愿供养袈裟,比丘亦不应有所表示。

  

  第四章:舍财与忏罪

   若比丘接受了金、银或钱,根据戒律,他必须先在僧团前舍弃这些不净物,然后忏悔所犯之罪。如果他用金、银或钱买了任何物品,则必须舍弃这些物品,然后才忏罪。如果在比丘舍弃财物之时有居士在场,可以向该居士说明事情的经过,若该居士拿取该金钱并询问说:「我该用这钱换取什么?」僧团可以告诉他:「某某物是许可的(如:酥油、奶油等)。」但不能告诉他说:「购买某某物。」若该居士买了某物供养僧团,除了那位犯受钱戒的比丘之外,其它所有比丘都可以受用所供养之物。假如没有居士在场,僧团则可以指派一位比丘将钱拿去丢掉。

   佛陀完全没有说受钱或以钱购物的比丘能从中得到任何利益,但是如果这笔钱如法如律地舍弃,则其它僧众可以从中得益。如果该金钱或物品没有如法如律地舍弃,任何比丘或沙弥都不能去使用它们。

   若比丘没有舍弃或丢掉金钱或以钱购买的物品,则不论他忏悔多少次,他仍然犯有此罪。如此,若他听诵比丘戒或宣称自己清净,他即更犯下故意妄语罪。比丘戒本中如是陈述:

  「任何比丘被询问到三次,自知有罪不发露者,犯故意妄语罪。诸大德,佛陀说故意妄语罪是证悟的障碍。」

  

  第五章:现代的方法

   现在,比丘有很多方法能储积与使用大量金钱。如果你是比丘,你会在不同的佛寺遇到不同的方法,大多数但并没有依照圣典中所订立的程序。最好避免这些有问题、不可靠的作…

《分文不取(关于不持金钱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