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巧的智慧 ——海空上师对居士菩萨戒佛弟子的开示
2005年10月10日于南充栖乐寺
今天晚上跟大家讲一个开示。今天晚上的这个开示,主要是针对我们授了居士菩萨戒的居士,讲几句开示。我们好多授了菩萨戒的居士,除了遵守菩萨戒的戒律而外,对于如何修行,如何对待我们佛教界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还没有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它。今天晚上要讲的,主要是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先跟大家讲一下,菩萨戒弟子授戒后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我们菩萨戒对待授戒的居士来说,是意味着得到了一个神圣的职责和义务。但是,既然得到神圣的职责和义务,我们用什么态度和什么方法来完成今后的修行当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以我们的慈悲去感化众生,要断恶行来救治众生。所谓慈悲,就是我们授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慈悲的心肠和慈悲的行为,去实施和行持我们对待众生的义务。谈到慈悲这个问题,怎样来体验慈悲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所谓慈悲就是我们对待众生,对待所有的众生,都应该心存善念,对待所有的众生,他们的行为,凡是以善为本,我们都要生欢喜心,如果对待作恶的人,我们又怎样运用慈悲去感化他们呢?你们到很多寺院都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个佛菩萨形象。你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千手千眼可以用他的千眼,来照见众生的痛苦和烦恼,他的手,每一只手上都拿着一个各种各样的兵器、法器、经书。为什么要拿着这些东西呢?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他的千手拿着兵器,拿着法器,拿着经书,他对待众生的感化和救治,都是用他的智慧之眼去分辨它,手上都是有眼睛的。我们凡夫之人说手下留情,就不分善恶,但是观世音,他是有智慧的,不但长了千个眼睛,而且还有千种智慧,千种巧辨来识别众生的烦恼和痛苦,并不是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一昧的用一种方法来处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你们大家还记不记得,他头上还有几重头哇,你们还记得清楚吗?对了,有人回答了!有五重头,除了他第一个正面像是非常慈悲、善良,充满智慧的庄严法相而外,他上面的四个头像,都是显现大威德像,一个比一个威猛,一个比一个严肃。有的人还说,那观世音菩萨这么善良,为什么头上顶的竟是些妖怪、鬼呢?魔王呢?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他头上显现的不是鬼,也不是魔王,是显的大威德像,对待一些作恶多端的人,要用他的威猛和威力去救治他们,去降伏他们。谈到这个问题,在现在,我们佛教界和社会上出现了这些问题和出现的这些现象,更应该用非常严肃的态度去对待。除了以我们的慈悲和善良去感化他们而外,还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救治他们。正如现在社会上经常说的惩恶扬善,实际上也是佛教思想,如果不除恶,善就生长不开来,除恶的本意不是整他、害他,而是挽救他,除他的恶念,除他的恶的行为。特别是我们这个末法时代,按照《楞严经》上说的五十阴魔,所以末法时代的众生性情刚强难调,这五十阴魔,不仅仅在众生当中呈现出来,在我们学佛的居士当中和学佛的出家人当中,也是普遍存在,他们打着佛教的招牌,弘扬佛法的招牌,毁谤佛教,破坏佛教,更有甚者,他们穿着僧衣,以出家人的姿势和身份出现,来毁谤佛教,破坏佛教,这正如以前我们经常所说的,打着红旗反红旗这种人,在我们社会上和佛教界内,也是存在的,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授了菩萨戒的菩萨,要开发我们的智慧,不但要觉悟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还要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照见众生的烦恼和痛苦,去识别社会上的和佛教界内存在的各种假象,这是一个值得提出来的问题。
这个菩萨授了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这件事我跟大家也讲了,六重二十八轻,怎样来守,怎样来设置,关键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目的和动机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为了众生好,我们用善良的方式,用威猛的手段来处理他,事实上也是为了拯救这些有业障的众生,这个大家要把它记清楚,不能够一昧的用一种方法来对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为非作歹的人,用各种方法在破坏我们佛法的人,这一点是我要跟大家提出来的。
至于我们这个菩萨对待众生一是要方便善巧,第二个是要一切随缘,第三个是知因识果,如果我们要达到方便善巧、一切随缘,知因识果这个目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具备空性正见。如果我们没有具备空性正见这种智慧,其方便善巧,即随缘,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具备空性正见,你对待任何认识、任何问题的看法,都带着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自己这个观点,本身就是我执——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看法在里面,你所知道的,你所看到的,你所明白的,如果你没有得到真实的空性正见,你看到的还是一个现象,而且是假象,如果我们对待现象和假象,都还没弄清楚,你怎么能够去方便善巧呢?你怎么能够去随缘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还没有具备这种资粮,还没有达到这种智慧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认认真真的修行,首先是开发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觉悟,才能够识别这些各方面的现象,真实和虚伪程度,这一点是值得提醒大家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把这个问题提到我们修行的日程上来认真考虑的话,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要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那也是说,瞎子牵瞎子,不可能把别人引向光明。因为你都是瞎子,你还在我执当中,还在现象当中识别问题,所以呢,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认认真真的修行,但是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往往就有很多障碍出现和发生。我在《迷程指归》这本书上,也特别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修行这么多障碍,这么多烦恼,这么多曲折,而且还有人越是精进,越是勇猛,烦恼越多,障碍还越多呢?那么,要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的原因,那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福报不够,也就是资粮不够。从古到今的很多祖师大德,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在修行下手的时候,首先培福,比如莲宗的祖师印光大师,他是一个秀才,资质非常聪明,他出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培福,在寺院里煮了20年饭。峨眉山的普贤菩萨,在修行的时候,也煮了20年饭,为什么呢?那就是培福,具足资粮。煮了20年饭,具足资粮以后,在修行的路上,顺利的,成功的实施了他的愿行,成为了一位祖师,成为了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在我们佛教界非常有名的大行最殊胜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行愿是第一的哟!我想我们在座的居士,我们的福报和我们的功德智慧,又有多少人超过了大势至菩萨,超过了普贤菩萨,超过了印光大师,所以,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首先要培福,具足我们的资粮,我们资粮具足了,魔障也减少了,修行当中才能够心安理得。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我们做点具体问题,它的功德。但是我们培福的前提,那就是要建立在你的发心和动机是为什么。是为了自己煮20年饭来具足功德,你要成为一个发光的,头上顶着光环的大菩萨,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那20年饭也白煮了,最多得点人天福报。你煮了20年饭,哪怕是煮得20天,煮两个月,你说你煮饭的目的,不是为了今后要捐功德,要发心把这个饭煮好,让修行的人,能够得到大安乐自在,能够放下心来好好修行,能跟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具足他们的功德,你发心的功德就不一样了。不管做任何事情上来分析普行、发心功德这个问题,我们都存在着一个功德回向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功德回向这个问题上,没有把好这个关,往往是做得多,得得少,所以我们现在好多居士,我经常听到他们说:我是哪年修庙子的;我是哪年化功德的;哪个庙子是我修的,哪个房子是我造的。一天就谈功德,本身你有很多功德,你这一谈,就没得功德了。因为你把功德都炫耀给大家了,知道了,大家享受了你的功德,你的功德也就没有了。大家对你的功德一随喜,你就分散了,所以过去的人,经常所说的,做功德的人,不要老去炫耀,有些出家人也是:我出家好多年了,我听了好多法师讲法呀,说法呀,哪些庙子也是我修的呀,做了好多善事呀。这一吹,功德也被吹化了,所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功德,我们动不动,做一点事情,就在那里张扬,这对我们修行是最大的障碍。现在你们已经授了菩萨戒了,是菩萨了,发心和起心动念都是为了众生解脱,众生得安乐,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我们授了菩萨戒去炫耀我授了,又授了八观斋戒了,我还授了什么了……!在外头炫耀。完了,这是什么菩萨?如果还没有其他过错,我可以这样说,可以叫做喜功菩萨,或者是炫耀菩萨,如果把它说俗一点,就叫吹牛菩萨,这样的菩萨能度化众生吗?所以,菩萨那就是把我们的身心都回向给众生,把我们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把我们的一切利益都回向给众生,我们的出发点和我们的行为和我们心里所想的,一定要同步,心口如一,这是个很重要的哟!
在谈到持戒的这个问题上,在菩萨戒的戒律上,有很多不可为,有很多不可做的戒律,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和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需求,有一些不相应的地方,我就举例说一个事情,比如上,不准养牛。那么农村的农民,你不叫他养牛,他用什么来耕地呀?那农民能不能够授菩萨戒呢?比如说,我们南充的农村主要是养蚕为主,如果我们不养蚕,我们身上的绸缎从哪里来呢?所以这个守菩萨戒,关键在于我们这个起心动念是怎样对待牛和蚕的问题。所以实清法师在讲戒律的时候,我就提醒他,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不然,好多菩萨授戒以后,就要背个包袱回去:“哎呀,我们农村的人不去授戒好点,授了戒过后,我蚕子也不能喂了?我的牛也不能养了?不是拿去卖了,大家饿肚子呀?不能养猫? 我那个宠物,我…
《善巧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