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P3

  ..续本文上一页便近于零,人也可以继续生存。因此如果乘坐超光速的火箭,从很远的太空转了一圈再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翻了几个身,我们这里的人类及文明也早已不见了,可是他们还活得好好的,年纪轻轻地回来了。

  物体停止运动,或是超光速的运动,均能使时间消失,时间消失时,空间也没有。不过,空间的感觉消失并不等于禅宗所说的“虚空粉碎”。

  虚空粉碎,是禅法的修证经验。在禅修的体验里,有一个层次叫作虚空粉碎、大地落沈。

  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矛盾、冲突,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前念和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矛盾;在空间上,你和我,气候和我,一切人、事、物和我,发生相应或相反的种种关系,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给我们带来困扰。

  但我们可以从修行的方法,而达到忘却身心及忘却身心所处的世界。首先不要理会声色货利的诸多诱惑,只管自己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看看自己正做的是什么。再往内缩写小,看心念在想什么。再把焦点缩小,看正在想的一个念头,一直想下去。当念头停止在一点,时间即停止,空间亦不在。仅这一念,前后的一切都不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能够如此,即可暂时没有烦恼的困扰,身体从舒畅的感觉而消失。因为你一直停止在这一个念头上,最后这个念头本身变成毫无意义,既然失去意义,这个念头就等于不存在,这时的身、心、世界,合而为一,故有空旷、自在、无限的感受。

  通常人修行修到这个程度,已算有成绩,甚至认为自己是开悟、解脱,其实没有,因为他的“感觉”还在。这个情况不是如实的空,而是虚空。“空”有三个层次:①空间的空。②虚空的空。③如实的空。一般人经验空间的空,从定境中体验虚空的空,禅悟者体验如实的空。虚空粉碎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禅的悟境。若仅止于体验到虚空,他可能会走上消极、遁世、厌离人生的路。很多有修行的人,因此而在山里,终其一生不想出来;他们不想再接触红尘,他们享受字逸的快乐,讨厌烦嚣的尘世生活。

  禅法不希望停留在虚空的阶段。故在禅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话头为方法,促使禅修者产生一个大疑情:“我究竟是谁?”、“拖著死尸走的是谁?“不断地追问,名为参禅。

  参禅的结果,因人而异。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结果,有的人要费多年的工夫,虽然有用,也不一定能开悟。如果经常有这个参公案、看话头的方法,很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使他获得虚空粉碎的经验。身心与宇宙合一,是属于禅定的经验;虚空粉碎之后,便又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

  从虚空而又回到现实的人间,便叫他是“过来人”,他从人间身心的虚妄,从宗教经验的虚妄,又落实到人间生活的实在。这时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他已脱离凡夫的心态,他已发现了佛性,成就了实在的人格。这时的他,不再虚矫、自卑、怨天尤人,乃至也不需要悲天悯人。他生活在真实里,让人有安全感,如遇活佛,如逢活菩萨;豺狼虎豹不能伤害他,毒蛇猛畜跟他做伴吕。

  五、从急如星火到彻底悠闭

  禅的修行必须脚踏实地,勇猛精进。比如临济宗采棒喝的训练方法,逼迫弟子修行。师父选对弟子之后,逼得越厉害,弟子的成就越大;若是不堪造就者,何须在逼他?禅宗的寺院都是在传佛修行,故称禅堂为“选佛场”。资质优秀者,采逼拶的方式,让他们感悟到时间不够,生命短促,再不用功,就没有机会,因此他们往往激起大奋志,将全生命投注到参禅的方法上去。

  当然,不论禀赋优秀或愚鲁,禅的方法都可用上。也由此而警觉到生命的短促,必须珍惜时间,努力修行。

  禅宗的禅师们常问弟了一句话:“你到年三十夜,做什么交代?”从前中国大陆民间的习惯,以腊月三十夜为清偿一年债务的限期,所以禅师也这么问弟子。意思是,修行人平时努力,到临命终时怎么办?当你一口气不来时,你能躲到哪时里去?你有自主生死的把握吗?

  能够于生之间,自在无碍,谈何容易。也就因为不知道死后的去处,才会恐惧死亡,因而使得弟子们生起一种迫切感来,乃是激励用工夫的方法。

  禅宗寺院每天晚课中会念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警诫大众精勤修行,有如燃眉之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当如此,因为我们不知何时死亡,因此要争取时间,努力修行。

  禅的修行是急中带缓的,从中得到安全感、安定感,这是起步,然后继续修行,修到我刚才所讲的层次。所以什么候死都无所谓,死后到那里去也没关系,到了这种境界,你还会紧张吗?

  六、从捡回自我到自在无碍

  所谓捡回自我,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修行禅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与佛无二无别,佛是什么,我也不是什么,这就是自我的信心。我们相信自己与圣人无二,就是看我们自己是否朝这个方向走。佛与众生无二,我们具备佛的一切,只是尚没有把他的功德表现出来,如果有这个信心,就不会徬徨无措。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便会勇往直前去努力,做应做而能做到的事了。

  把生命落实之后,则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均已不是问题。如果再透过佛法的信念,相信生命的过去和未来都是无限,生命在空间中的活动也是无限,那么你的心量,也就会变行长久无限、广大无限。如果把心理放大了,你为一个家庭设想,你便在这一个家庭中获得自在;你为一个国家设想,你便在这一个国家中获得自在;你为这一个世界设想,你就会在这整个世界获得自在。

  近世的太虚大师,因他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为了全体佛教、整个国家,乃至三界众生。因此在他的生命中,世界无一处不是他的家,三界在无一众不是他要协助的对象。只要心中无私,便能自在无碍。

  我在美国还能感化一些西方人的缘故,就是因为我在美国,不在意我是中国人,也不在意我是黄种人,我只是站在同是人的立场——他们是人,我也是人,用佛法来关心所有的人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的道场,不论种族背景,不论男女老少,彼此相处,水乳交融。

  心里不要自我设限,心外即无任何界限。我们要深信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在无碍的世界,即在我们的眼前。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禅

  现代人都是生活在紧张、忙碌、厌迫、迷惘的情况下,如果再不从禅法的修行,得到安全、安定、安慰,实在太可惜。

  近世有一位日本人叫铃木大拙,他有英文写了好多关系禅的书,在欧美畅销风行,因为西方人需要它。今天我在美洲及欧洲,还有一些西方人欢迎我,也是他们需要我教的禅修观念和禅修方法。台湾等地的华人区域,正在走上现代化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因此也当需要禅法的协助。

  从事禅修,并不等于遁隐山林、逃避现实;最主要的,是应落实到日常的生活。

  在今天日本的社会,禅的训练已受到若干工商企业界的重视,以之训练新进员工,使他们得到安全感、落实感,促使他们奋发进取、敬业乐群。禅的训练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今天的台湾,禅修尚未蔚为风气,相信总有一天,将会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接受。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与现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