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近于零,人也可以繼續生存。因此如果乘坐超光速的火箭,從很遠的太空轉了一圈再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翻了幾個身,我們這裏的人類及文明也早已不見了,可是他們還活得好好的,年紀輕輕地回來了。
物體停止運動,或是超光速的運動,均能使時間消失,時間消失時,空間也沒有。不過,空間的感覺消失並不等于禅宗所說的“虛空粉碎”。
虛空粉碎,是禅法的修證經驗。在禅修的體驗裏,有一個層次叫作虛空粉碎、大地落沈。
我們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矛盾、沖突,是因爲有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在時間上,前念和後念的沖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矛盾;在空間上,你和我,氣候和我,一切人、事、物和我,發生相應或相反的種種關系,而産生喜、怒、哀、樂的情緒,給我們帶來困擾。
但我們可以從修行的方法,而達到忘卻身心及忘卻身心所處的世界。首先不要理會聲色貨利的諸多誘惑,只管自己個人,自己的所作所爲,再看看自己正做的是什麼。再往內縮寫小,看心念在想什麼。再把焦點縮小,看正在想的一個念頭,一直想下去。當念頭停止在一點,時間即停止,空間亦不在。僅這一念,前後的一切都不想,不想過去,不想未來,能夠如此,即可暫時沒有煩惱的困擾,身體從舒暢的感覺而消失。因爲你一直停止在這一個念頭上,最後這個念頭本身變成毫無意義,既然失去意義,這個念頭就等于不存在,這時的身、心、世界,合而爲一,故有空曠、自在、無限的感受。
通常人修行修到這個程度,已算有成績,甚至認爲自己是開悟、解脫,其實沒有,因爲他的“感覺”還在。這個情況不是如實的空,而是虛空。“空”有叁個層次:①空間的空。②虛空的空。③如實的空。一般人經驗空間的空,從定境中體驗虛空的空,禅悟者體驗如實的空。虛空粉碎之後,才能進入真正的禅的悟境。若僅止于體驗到虛空,他可能會走上消極、遁世、厭離人生的路。很多有修行的人,因此而在山裏,終其一生不想出來;他們不想再接觸紅塵,他們享受字逸的快樂,討厭煩囂的塵世生活。
禅法不希望停留在虛空的階段。故在禅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話頭爲方法,促使禅修者産生一個大疑情:“我究竟是誰?”、“拖著死屍走的是誰?“不斷地追問,名爲參禅。
參禅的結果,因人而異。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結果,有的人要費多年的工夫,雖然有用,也不一定能開悟。如果經常有這個參公案、看話頭的方法,很可能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使他獲得虛空粉碎的經驗。身心與宇宙合一,是屬于禅定的經驗;虛空粉碎之後,便又落實到實際生活中來。
從虛空而又回到現實的人間,便叫他是“過來人”,他從人間身心的虛妄,從宗教經驗的虛妄,又落實到人間生活的實在。這時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他已脫離凡夫的心態,他已發現了佛性,成就了實在的人格。這時的他,不再虛矯、自卑、怨天尤人,乃至也不需要悲天憫人。他生活在真實裏,讓人有安全感,如遇活佛,如逢活菩薩;豺狼虎豹不能傷害他,毒蛇猛畜跟他做伴呂。
五、從急如星火到徹底悠閉
禅的修行必須腳踏實地,勇猛精進。比如臨濟宗采棒喝的訓練方法,逼迫弟子修行。師父選對弟子之後,逼得越厲害,弟子的成就越大;若是不堪造就者,何須在逼他?禅宗的寺院都是在傳佛修行,故稱禅堂爲“選佛場”。資質優秀者,采逼拶的方式,讓他們感悟到時間不夠,生命短促,再不用功,就沒有機會,因此他們往往激起大奮志,將全生命投注到參禅的方法上去。
當然,不論禀賦優秀或愚魯,禅的方法都可用上。也由此而警覺到生命的短促,必須珍惜時間,努力修行。
禅宗的禅師們常問弟了一句話:“你到年叁十夜,做什麼交代?”從前中國大陸民間的習慣,以臘月叁十夜爲清償一年債務的限期,所以禅師也這麼問弟子。意思是,修行人平時努力,到臨命終時怎麼辦?當你一口氣不來時,你能躲到哪時裏去?你有自主生死的把握嗎?
能夠于生之間,自在無礙,談何容易。也就因爲不知道死後的去處,才會恐懼死亡,因而使得弟子們生起一種迫切感來,乃是激勵用工夫的方法。
禅宗寺院每天晚課中會念警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期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警誡大衆精勤修行,有如燃眉之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當如此,因爲我們不知何時死亡,因此要爭取時間,努力修行。
禅的修行是急中帶緩的,從中得到安全感、安定感,這是起步,然後繼續修行,修到我剛才所講的層次。所以什麼候死都無所謂,死後到那裏去也沒關系,到了這種境界,你還會緊張嗎?
六、從撿回自我到自在無礙
所謂撿回自我,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修行禅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與佛無二無別,佛是什麼,我也不是什麼,這就是自我的信心。我們相信自己與聖人無二,就是看我們自己是否朝這個方向走。佛與衆生無二,我們具備佛的一切,只是尚沒有把他的功德表現出來,如果有這個信心,就不會徬徨無措。自信心建立起來之後,便會勇往直前去努力,做應做而能做到的事了。
把生命落實之後,則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均已不是問題。如果再透過佛法的信念,相信生命的過去和未來都是無限,生命在空間中的活動也是無限,那麼你的心量,也就會變行長久無限、廣大無限。如果把心理放大了,你爲一個家庭設想,你便在這一個家庭中獲得自在;你爲一個國家設想,你便在這一個國家中獲得自在;你爲這一個世界設想,你就會在這整個世界獲得自在。
近世的太虛大師,因他所想、所說、所做的,都是爲了全體佛教、整個國家,乃至叁界衆生。因此在他的生命中,世界無一處不是他的家,叁界在無一衆不是他要協助的對象。只要心中無私,便能自在無礙。
我在美國還能感化一些西方人的緣故,就是因爲我在美國,不在意我是中國人,也不在意我是黃種人,我只是站在同是人的立場——他們是人,我也是人,用佛法來關心所有的人的問題。因此在我們的道場,不論種族背景,不論男女老少,彼此相處,水乳交融。
心裏不要自我設限,心外即無任何界限。我們要深信佛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自在無礙的世界,即在我們的眼前。
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禅
現代人都是生活在緊張、忙碌、厭迫、迷惘的情況下,如果再不從禅法的修行,得到安全、安定、安慰,實在太可惜。
近世有一位日本人叫鈴木大拙,他有英文寫了好多關系禅的書,在歐美暢銷風行,因爲西方人需要它。今天我在美洲及歐洲,還有一些西方人歡迎我,也是他們需要我教的禅修觀念和禅修方法。臺灣等地的華人區域,正在走上現代化社會製度和生活環境,因此也當需要禅法的協助。
從事禅修,並不等于遁隱山林、逃避現實;最主要的,是應落實到日常的生活。
在今天日本的社會,禅的訓練已受到若幹工商企業界的重視,以之訓練新進員工,使他們得到安全感、落實感,促使他們奮發進取、敬業樂群。禅的訓練可以産生這樣的效果。今天的臺灣,禅修尚未蔚爲風氣,相信總有一天,將會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接受。
《禅與現代人的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