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P2

  ..续本文上一页交通工具。台北的人走路也很匆忙,但还不若东京、纽约的人那么紧张。他们为什么紧张?因为晚上紧张地看电视、参加宴会,一直搞到半夜两点才睡觉;第二天早上紧张地起床,紧张地赶巴士、赶地下铁,上车前也跑,下车后也跑。不如此,无法支配时间。

  六、失落感

  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环境给我们种种暗示,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给;样样看起来都是好的,尤其经由大众传播媒体所介绍的,都是最好的,政治、宗教、艺术皆然,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及立场,都说自己最好,令人们无所适从。

  拿西方人来讲,本来他们以宗教为终极的归宿,现在接触到东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便引发其发奇心,因有比较,而对自己的东西产生怀疑、反省。他们看到古代东方人能够生活得悠然自在,而自己却生活在紧张忙碌中,乃产生理性的批判,欲从中一窥究竟。他们过去只知道人死后有天国,现在接触到东方的宗教,好像还有其他地方可去。基督教没传到东方前,东方人也有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过得很好。这种反省、认识,对他们利弊互见,因他们无从判别,无法决定自己的路向,而感迷惘、茫然。

  现今人们学习用思维来探讨一些问题。比如生与死、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等等。这些问题在脑中盘旋,好像走在人生问题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迷失了自己。

  禅是什么

  再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观点来讲禅。

  佛学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议”,意即无法用头脑去想像、推理,无法用嘴巴说明。这是佛法最高的层次,或者是佛法体验的最高层次。

  禅是什么?刚才一开始我就告诉了诸位,禅法没办法说明,它不可思议。但我还是要讲,那只有配合实际的生活来讲,旁敲侧击地讲,根据前面提的六项,配合著讲。看看禅法对现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对知识而超越知识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禅不反对它。

  传说禅宗史上的六祖惠能并不识字,至少识字不多。在禅师之中,有很多读书人,也有很多未读多少书的人。禅宗斥知识葛藤络索,因为相信知识、倚赖知识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这种人很少可能了解禅法。

  知识、学问,不离思想、语言,而离开思想、语言,才能得到禅法。不过,知识亦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开悟后,仍在听经,这样他可以知晓佛学上的名词、理论,他可用那些逻辑、名词,化度其他人,如果他仅仅开悟,而嘴巴不能说,如何度化人?如果没有知识,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经》传世。《壇经》充满智慧,也利用知识,而且有好几部经对六祖来讲是很好熟悉的,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用之于对外的,同样的,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的,理解如何体验禅法,如何进入禅的境界。所以禅宗不反对知识,但是禅法不倚赖知识。

  二、顺乎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

  科学能改善物质生活的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事务的和处理,因而类分出自然、社会、人文的科学。禅不反对科学,因为禅并不是任何一样东西,也并不否定任何一要东西。

  从《壇经》看,六祖惠能涅槃前,召集弟子说:“我有三十六对,能了解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对就是生与灭,烦恼与菩提,明与暗,清与浊等等。这些都合乎逻辑,逻辑本身就是科学。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禅法也要证据,因此禅宗重视印可或印证。不管你自己的禅修有多高体验,一定要有老师证明。老师是过来人,他知道新入禅境,或得到禅悟的人是什么程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便不科学。

  曾有一位科学家跟我说:“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视经验的逻辑。仅仅是逻辑上讲得通,不一定是事实上能够通。所以今天科学有理论,理论之后,要实践、要实验。如果理论讲通了,在实验上通过了,那证明你是正确的,你这是科学的精神。如果你所说的仅是在佛法道理上讲得对,我虽不能反驳,但是要在实验室里实验一下,才能够让我信服。”我告诉他:“实验室里只能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到,或用方程式把它套出来。禅法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实地从事,等于说我们有了理论,尚要你到实验室去从事实验的工作,你原不意去实验?他回答:“我现在信都不信,怎么去实验?”我说:“你这就不是科学的精神。比如你是不位理论家,把一种理论说明了,说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原意到实验室去验,而被你找的那个人说:“我不想实验,因你还不能证明它是行得通的。”这就是本末倒置,不是科学。如果要讲科学,就照你说的,有理论你原意去实验,实验以后才可以证明。何况禅法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已经体验过的人,他也没有办法写成文章,或者拿给你看,就是要你亲自去体验。

  三、从时间的支配到时间的消失

  时间一秒秒地过去,刚才两点半开始演讲,现在已快到四点钟了,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滑动。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把时间感缩短了,所以更需要用禅的方法来拉长时间。

  时间缩短的原因是诱惑太多,使人们产生兴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时间不够支配。禅法就是要我们不受种种外境的诱惑,认定自己的兴趣、专长,专心一意地努力,不要在同一时段学这学那的,宜把兴专趣的范围缩小。禅法首先教我们把心看往,把心看住了,就不会受外境的诱惑而想做这样,同时又想做那要样。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家人把钟撞好就够,在座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钟好撞。我们要安分守己,认定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做的工作,努力发挥,不要三心两意,朝秦暮楚。学问宜广,更宜专精。

  人生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试探上,认识自己最要紧,要安于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痴的,没有失败之前,不甘心,非要试一试不可,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结果每样只学一点皮毛,弄得一事无成。

  我们要珍惜时间,警觉时间的可贵,好好支配时间,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运用。只要我们从内心减少欲望,减少攀缘心,就不难做到。

  如何来使时间消失?那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特定的念头上,这个念头就会变成无限,即如《信心铭》中说:“一念万年。”时间的长短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比如说良宵苦短;而在苦难之中,则度日如年,这也是主观的。

  但从禅法的修行而言,开始注意心念的活动,了解念头怎么在活动,究竟在想什么?如果你发觉无事可想,则念头渐渐减少;如果你对所想的事物兴趣很浓,则念头多而且乱,这样便把生命浪费掉了。

  我常劝人,摄心专注于所做的事上,如此可节省时间,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而且比你胡思乱想时做得更好。禅法的锻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专注。不论听什么,就是听,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听下去;不论做什么,就是做,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做下去。这样做事,工作效率更高,这就是经济了时间。

  我常劝没有时间去玩的人来学打坐、参禅,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闭了。为什么?工作时间减少,而工作效率提高,能够支配的时间就增加了。但在打坐过程中,如果把心念停留在同一个念头上,便有无限时间,实则没有了时间。我常测验打坐的学生,经过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即用十分钟的打坐,让大家体验,十分钟后我问他们:“你们感觉到刚才有多少时间?”对于心很乱的人可能说十五分钟,为什么?因为他想用功却用不上力,腿也有点痛,身体也不太自在;心比较专注,坐的情况较好的人则可能说五分钟,有的说一分钟,有的说好像刚刚坐下去嘛。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主观心理上感受的时间。

  以人的寿命来讲,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到几百岁,但世上的人顶多活到一百岁上下。为什么?因为劳神伤脑,身体发生问题。如果心理没有问题,经常保持轻松愉快,身体便不会有病,即使有病也很快会好。因此时间不够,觉得时间太短的人,禅的方法可使他的生命拉长,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利用支配的时间更多。

  明末的憨山大师,他有一次坐在寺前河上的木桥桥墩上,听流水声。他坐下去以后,就忘掉了自己。先是跟水声和自然合而为一,失去了自己,然后水声也没有了,自己也消失了。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时,突然间似乎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便失去了时间。有一个人跑去看他,发现桌面上、椅子上,都是灰尘,这个人就让憨山出定之后而问憨山:“我有十多天没有看到你,你在做什么啊?”憨山答:“ 没有啊,我刚刚坐下的啊!”那人说:“你桌上都是灰尘,已经十多天了。”

  对憨山大师来说,是“刚刚”的事情,时间究竟有没有?时间消失了。因此可用禅的方法,使时间拉长或消失,既然时间能自由地拉长或消失,对时间的长和短,已经可以不在乎,也不会紧张了。

  四、从空间的阻碍到虚空的粉碎

  这个演讲室的空间内,因为有位子,就有阻碍。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空间一定是没有阻碍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有空间,就是因为有阻碍。若没有阻碍,便不知有空间。这个演讲室这么小,怎么知道它小?因为来的人太多,位子太少。空间存在吗?空间是不存在的,而是我们人的感觉有空间。因为空间内有了阻碍,则有大小和距离的感觉。我们如果觉得地球很小,到了太空去,到了宇宙的深处远处去,只要有物存在的地方都有阻碍。其实阻碍不在身外,因为我们本身有立场,就是一个阻碍。由于我们自己造成了阻碍,要想突破空间是不可能的。

  空间的经验,既是从阻碍产生,也是从时间产生。例如从甲地到乙地,虽没有阻碍,却花费了时间。坐上飞机,从美国到台湾,天上没有阻碍,可是一飞飞掉那么时间。这是时间告诉我们,空间距离的存在。如果时间的感觉消失,空间也就没有了。

  有一篇文章说,如果我们乘坐火箭,以超过光速的速度,飞向太空深处,时间的感觉…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与现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