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現代人的生活▪P2

  ..續本文上一頁交通工具。臺北的人走路也很匆忙,但還不若東京、紐約的人那麼緊張。他們爲什麼緊張?因爲晚上緊張地看電視、參加宴會,一直搞到半夜兩點才睡覺;第二天早上緊張地起床,緊張地趕巴士、趕地下鐵,上車前也跑,下車後也跑。不如此,無法支配時間。

  六、失落感

  現代人受到的誘惑太多,環境給我們種種暗示,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給;樣樣看起來都是好的,尤其經由大衆傳播媒體所介紹的,都是最好的,政治、宗教、藝術皆然,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及立場,都說自己最好,令人們無所適從。

  拿西方人來講,本來他們以宗教爲終極的歸宿,現在接觸到東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學,便引發其發奇心,因有比較,而對自己的東西産生懷疑、反省。他們看到古代東方人能夠生活得悠然自在,而自己卻生活在緊張忙碌中,乃産生理性的批判,欲從中一窺究竟。他們過去只知道人死後有天國,現在接觸到東方的宗教,好像還有其他地方可去。基督教沒傳到東方前,東方人也有他們的精神生活,也過得很好。這種反省、認識,對他們利弊互見,因他們無從判別,無法決定自己的路向,而感迷惘、茫然。

  現今人們學習用思維來探討一些問題。比如生與死、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等等。這些問題在腦中盤旋,好像走在人生問題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迷失了自己。

  禅是什麼

  再從“現代人的生活”這個觀點來講禅。

  佛學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議”,意即無法用頭腦去想像、推理,無法用嘴巴說明。這是佛法最高的層次,或者是佛法體驗的最高層次。

  禅是什麼?剛才一開始我就告訴了諸位,禅法沒辦法說明,它不可思議。但我還是要講,那只有配合實際的生活來講,旁敲側擊地講,根據前面提的六項,配合著講。看看禅法對現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對知識而超越知識

  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禅不反對它。

  傳說禅宗史上的六祖惠能並不識字,至少識字不多。在禅師之中,有很多讀書人,也有很多未讀多少書的人。禅宗斥知識葛藤絡索,因爲相信知識、倚賴知識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這種人很少可能了解禅法。

  知識、學問,不離思想、語言,而離開思想、語言,才能得到禅法。不過,知識亦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開悟後,仍在聽經,這樣他可以知曉佛學上的名詞、理論,他可用那些邏輯、名詞,化度其他人,如果他僅僅開悟,而嘴巴不能說,如何度化人?如果沒有知識,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經》傳世。《壇經》充滿智慧,也利用知識,而且有好幾部經對六祖來講是很好熟悉的,這就是知識。

  知識是用之于對外的,同樣的,知識是用來幫助我們理解的,理解如何體驗禅法,如何進入禅的境界。所以禅宗不反對知識,但是禅法不倚賴知識。

  二、順乎科學而不受科學所限

  科學能改善物質生活的條件,以及人與人之間事務的和處理,因而類分出自然、社會、人文的科學。禅不反對科學,因爲禅並不是任何一樣東西,也並不否定任何一要東西。

  從《壇經》看,六祖惠能涅槃前,召集弟子說:“我有叁十六對,能了解它,可教化人。”叁十六對就是生與滅,煩惱與菩提,明與暗,清與濁等等。這些都合乎邏輯,邏輯本身就是科學。胡適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禅法也要證據,因此禅宗重視印可或印證。不管你自己的禅修有多高體驗,一定要有老師證明。老師是過來人,他知道新入禅境,或得到禅悟的人是什麼程度。閉門造車,自以爲是,便不科學。

  曾有一位科學家跟我說:“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視經驗的邏輯。僅僅是邏輯上講得通,不一定是事實上能夠通。所以今天科學有理論,理論之後,要實踐、要實驗。如果理論講通了,在實驗上通過了,那證明你是正確的,你這是科學的精神。如果你所說的僅是在佛法道理上講得對,我雖不能反駁,但是要在實驗室裏實驗一下,才能夠讓我信服。”我告訴他:“實驗室裏只能用放大鏡、顯微鏡看到,或用方程式把它套出來。禅法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實地從事,等于說我們有了理論,尚要你到實驗室去從事實驗的工作,你原不意去實驗?他回答:“我現在信都不信,怎麼去實驗?”我說:“你這就不是科學的精神。比如你是不位理論家,把一種理論說明了,說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原意到實驗室去驗,而被你找的那個人說:“我不想實驗,因你還不能證明它是行得通的。”這就是本末倒置,不是科學。如果要講科學,就照你說的,有理論你原意去實驗,實驗以後才可以證明。何況禅法是不可思議的,就是已經體驗過的人,他也沒有辦法寫成文章,或者拿給你看,就是要你親自去體驗。

  叁、從時間的支配到時間的消失

  時間一秒秒地過去,剛才兩點半開始演講,現在已快到四點鍾了,大家都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滑動。因爲現代人的生活,把時間感縮短了,所以更需要用禅的方法來拉長時間。

  時間縮短的原因是誘惑太多,使人們産生興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時間不夠支配。禅法就是要我們不受種種外境的誘惑,認定自己的興趣、專長,專心一意地努力,不要在同一時段學這學那的,宜把興專趣的範圍縮小。禅法首先教我們把心看往,把心看住了,就不會受外境的誘惑而想做這樣,同時又想做那要樣。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出家人把鍾撞好就夠,在座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鍾好撞。我們要安分守己,認定自己要學的東西、要做的工作,努力發揮,不要叁心兩意,朝秦暮楚。學問宜廣,更宜專精。

  人生的時間有限,一個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試探上,認識自己最要緊,要安于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癡的,沒有失敗之前,不甘心,非要試一試不可,今天學這,明天學那,結果每樣只學一點皮毛,弄得一事無成。

  我們要珍惜時間,警覺時間的可貴,好好支配時間,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運用。只要我們從內心減少欲望,減少攀緣心,就不難做到。

  如何來使時間消失?那就應該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個特定的念頭上,這個念頭就會變成無限,即如《信心銘》中說:“一念萬年。”時間的長短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比如說良宵苦短;而在苦難之中,則度日如年,這也是主觀的。

  但從禅法的修行而言,開始注意心念的活動,了解念頭怎麼在活動,究竟在想什麼?如果你發覺無事可想,則念頭漸漸減少;如果你對所想的事物興趣很濃,則念頭多而且亂,這樣便把生命浪費掉了。

  我常勸人,攝心專注于所做的事上,如此可節省時間,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而且比你胡思亂想時做得更好。禅法的鍛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專注。不論聽什麼,就是聽,注意著清清楚楚地聽下去;不論做什麼,就是做,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做下去。這樣做事,工作效率更高,這就是經濟了時間。

  我常勸沒有時間去玩的人來學打坐、參禅,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去休閉了。爲什麼?工作時間減少,而工作效率提高,能夠支配的時間就增加了。但在打坐過程中,如果把心念停留在同一個念頭上,便有無限時間,實則沒有了時間。我常測驗打坐的學生,經過打坐一段時間之後,即用十分鍾的打坐,讓大家體驗,十分鍾後我問他們:“你們感覺到剛才有多少時間?”對于心很亂的人可能說十五分鍾,爲什麼?因爲他想用功卻用不上力,腿也有點痛,身體也不太自在;心比較專注,坐的情況較好的人則可能說五分鍾,有的說一分鍾,有的說好像剛剛坐下去嘛。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這是主觀心理上感受的時間。

  以人的壽命來講,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到幾百歲,但世上的人頂多活到一百歲上下。爲什麼?因爲勞神傷腦,身體發生問題。如果心理沒有問題,經常保持輕松愉快,身體便不會有病,即使有病也很快會好。因此時間不夠,覺得時間太短的人,禅的方法可使他的生命拉長,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利用支配的時間更多。

  明末的憨山大師,他有一次坐在寺前河上的木橋橋墩上,聽流水聲。他坐下去以後,就忘掉了自己。先是跟水聲和自然合而爲一,失去了自己,然後水聲也沒有了,自己也消失了。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時,突然間似乎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便失去了時間。有一個人跑去看他,發現桌面上、椅子上,都是灰塵,這個人就讓憨山出定之後而問憨山:“我有十多天沒有看到你,你在做什麼啊?”憨山答:“ 沒有啊,我剛剛坐下的啊!”那人說:“你桌上都是灰塵,已經十多天了。”

  對憨山大師來說,是“剛剛”的事情,時間究竟有沒有?時間消失了。因此可用禅的方法,使時間拉長或消失,既然時間能自由地拉長或消失,對時間的長和短,已經可以不在乎,也不會緊張了。

  四、從空間的阻礙到虛空的粉碎

  這個演講室的空間內,因爲有位子,就有阻礙。一般人的觀念認爲,空間一定是沒有阻礙的。事實上,我們知道有空間,就是因爲有阻礙。若沒有阻礙,便不知有空間。這個演講室這麼小,怎麼知道它小?因爲來的人太多,位子太少。空間存在嗎?空間是不存在的,而是我們人的感覺有空間。因爲空間內有了阻礙,則有大小和距離的感覺。我們如果覺得地球很小,到了太空去,到了宇宙的深處遠處去,只要有物存在的地方都有阻礙。其實阻礙不在身外,因爲我們本身有立場,就是一個阻礙。由于我們自己造成了阻礙,要想突破空間是不可能的。

  空間的經驗,既是從阻礙産生,也是從時間産生。例如從甲地到乙地,雖沒有阻礙,卻花費了時間。坐上飛機,從美國到臺灣,天上沒有阻礙,可是一飛飛掉那麼時間。這是時間告訴我們,空間距離的存在。如果時間的感覺消失,空間也就沒有了。

  有一篇文章說,如果我們乘坐火箭,以超過光速的速度,飛向太空深處,時間的感覺…

《禅與現代人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現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